视觉重构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创新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体现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具有恒久传承、历久弥新的价值魅力。我们需要结合时代发展,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和方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偏好,在此过程中,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逐渐被新兴的数字平台所取代,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来获取新闻、娱乐和知识。例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为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互动方式,同时也对文化的传播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总之,当前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大数据和智能媒体的广泛应用,不仅影响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还改变了人们处理和理解信息的方式。因此,我们需要探索新的传播手段,以适应这一变化,满足现代人对文化传播的新需求,推动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例如,视觉文化的兴起已成为文化网络传播的重要形态。视觉文化的传播使信息的解读、阐释、再现与传递样态发生了变化,让信息的传播形象化、立体化。这样的传播方式在当今的传播方式中越来越重要。如何使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能够较好地融入视觉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视觉重构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原因
(一)媒介技术数字化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包括中华文化的复兴,这就要求我们要文化自信。要实现文化自信,那么学习、认同传统优秀文化就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数字化和5G技术的应用,文化传播的形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当今时代,文化传播在网络世界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界面沟通”特征。这种特征意味着文化传播越来越依赖于各种电子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电脑和平板等,界面沟通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这种趋势不仅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方式,也对文化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变化使得文化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化和视觉化。视觉的传播和表达越来越多,例如,短视频传播等平台的兴起,都可以发现通过视觉文化传播的作品不断扩大,已经在逐渐影响主流传播形式,其赋予视觉元素以全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将图像、文字、色彩、动态等多种视觉元素进行巧妙的融合与创新,从而激发视觉元素的多样化表达意图。传统的传播方式,可能更倾向于文本或图片的表达。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大众的视觉消费习惯,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传播样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或扩大传播影响力。
(二)传统文化传播的生产范式正在转换
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兴起,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于大环境的改变,传统文化的传播样态也发生了转变,传播生产范式也发生了转换。研究发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更易受视觉冲击而产生情感波动。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图像、视频等符号因技术及网络速度的提升迅速形成新的传播机制,在新技术的运用下,图片与视频的快速传播变得轻而易举。在视觉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凸显了对感性思维的重视。这一技术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与思维方式,更已成为接收复杂信息与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以文本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传统模式需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改变。要思考如何把文字的传播方式生产为以图片、视频为主的生产方式。综上所述,尽管传统文化的视觉属性始终如一,但其表现形式已与理论文本大相径庭,新的传播生产方式更侧重于把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灵活多元的叙事风格展现。例如,2004年春晚,西安分会场的《山河诗长安》这个节目。这个节目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让李白跨越时空乘鹤而来饮酒对诗,观今日西安。在虚拟技术的应用下,将中国人的浪漫具象化,激发无数人的文化自豪感。《山河诗长安》的成功在于精准把握了传统文化传播的精髓并合理使用了大量前沿技术。利用视觉效果,最终实现了互动式的体验传播,使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得以由表及里的升华,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受众视觉消费习惯化形成文化传播新场域
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电子可视化逐渐占据了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此背景下,移动终端界面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关键途径。随着5G越来越普及,网络下载速度极快,高清视频,高质量的电子游戏等逐渐变得普遍起来,人们慢慢习惯了依赖界面的视频视觉习惯。这种习惯促成了信息传播从静态文字叙述向动态影像展示的模式转变。视频、游戏、VR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互动式和体验式的参与方式,并且通过此方法强化了他们对叙事主体及其隐喻价值的主体性认同。人们可以通过视频获取较为真实的体验感,不知不觉成为这些产品的忠实追随者,潜移默化受到其影响。视频、游戏和VR等视觉媒介已成为传播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意识形态的新平台。为了适应时代,文化传播需要探索视觉传播形式,如短视频的运作模式,并利用数字技术整合传统文化符号,以大众喜好的方式丰富传播渠道,增强受众的体验和感知。
二、视觉重构视域下传统文化网络传播面临的新挑战
(一)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化作品创作难度较大
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具有恒久传承、历久弥新的价值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德伦理的强调,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拾金不昧、敬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到今天仍然是对个人树立正确“三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以及治理国家的智慧。如“精忠爱国”“君轻民贵”等思想。这些思想内涵丰富,在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蕴含着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魅力。对其较好地进行可视化作品创作,并使其能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娱乐习惯,能在互联网有效传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精神文化的表现形态为例,我们常见的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表现形态就包括古诗词、古典名著、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等。形态非常多样,如何在这些多样的形态中,选好主题,用有效的可视化作品在互联网传播,这都是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学习的过程。
(二)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化作品的创作链条不完善
文化可视化传播的过程包括选题、生产、发布等环节。首先,选题是基础,内容的选择和主题的确立能反映传播的核心,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展现中华文化的优秀品质,这要求创作者对内容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把关。在选题阶段,应确保价值导向的正确性和主题的鲜明性。其次,是作品的创作,这是创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内容确定的基础上,该环节体现了视觉重构的重要性。创作者需要选择、设计和组合相关视觉元素,以实现文化内涵的视觉可视化。这些过程中,创作者对作品呈现的题材都需要慎重地选择。如何把作品的内涵与题材恰到好处地融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后是作品的发布。融媒体时代,发布平台的建设和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受众,这些不同受众的视觉喜好也不同,因此在创作作品时,创作人员要清楚不同平台的受众,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地制作作品并在合适的平台发布。但是,目前产品的制作者和具体平台的受众方面存在信息差,从业人员与受众之间的沟通途径不畅,在选题、生产、发布等环节的创作链条不完善,出现作品创作者和平台受众之间落差较大的情况。创作者自认的好作品却传播效果不佳等情况时有发生,这都是需要改善的环节。
(三)文化视觉作品泛娱乐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觉作品的传播,最终目的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家在娱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加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文化视觉作品传播要抓住优秀的精髓,不能肤浅化和庸俗化。目前,在文化可视化传播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传统文化的碎片化解读现象较为普遍。部分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忽略客观事实,故意以娱乐搞笑为卖点吸引网络流量。另一方面,有些作品将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表面化的视觉体验进行包装,使得大众接受错误信息,或是过度强调感官刺激忽视文化本身的内涵和教育意义,导致了本末倒置的现象。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追求过度娱乐化,最终导致过于重视形式而忽视作品本身应具备的“内涵”。
三、视觉重构视域下文化网络传播的新路径
在工作中要直面挑战,推动文化网络传播实践工作的开展。
(一)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的“两创”
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性,指出要加速发展“数字经济”,并致力于打造“数字产业集群”。在这一背景下,数字技术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与转化的赋能作用受到了高度重视。智能工具不仅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还通过算法优化了生产转化方式,这些都将深刻影响传统文化的创意作品生产。如敦煌研究院根据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物保护理念推进的“数字敦煌”项目。此项目旨在对敦煌石窟及其相关文物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和存储工作。这个资源库不仅涵盖视觉图像和视频素材,还包括三维模型和详尽的文献记录,以确保全面而精确地呈现敦煌石窟的丰富内涵。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这个资源库将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共享与传播。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学者和普通公众都可以便捷地访问这些珍贵的数字化资源,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敦煌石窟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还能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敦煌文化的瑰宝。此外,敦煌研究院还打算建成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和数字资源科学的保障体系,以确保这些珍贵数据的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目前,“数字敦煌”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它成功地呈现了敦煌历时10个朝代30个经典洞窟的壮观景象及4430平方米的精美壁画。这些数字化的壁画不仅保留了原始的艺术风貌,还通过高精度的扫描和渲染技术,使得细节更加清晰可见。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敦煌石窟的宏伟与神秘。此外,数字敦煌还开发了互动式教育平台,让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学生能够更方便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学习。不仅如此,数字敦煌最近又开发出来基于敦煌莫高窟第285个窟的首个虚拟现实深度漫游产品。通过这些努力,敦煌研究院不仅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还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数字敦煌项目不仅是一个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展示了智能工具在传统文化创意作品生产中的巨大潜力。其他文化项目在跨媒介传播时亦可采用此方法。
(二)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当下的新传播媒介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借古喻今结合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注重对时代精神的当下阐释,实现与时俱进。与此同时,要注意网民对信息传播的理解和偏好。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和使用一种片段式或随机拼接式的网络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模式的特点是信息的呈现不再遵循传统的线性逻辑,而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每个片段都相对独立,但又通过某种内在的逻辑或关联拼接在一起。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灵活和多样化。这既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习惯,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这就提醒我们在实践中一方面要注重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又要考虑网民的信息接受习惯,把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好当下的新传播媒介。例如,最近爆火的首部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这部游戏自8月20日正式上架以来,凭借其卓越的游戏品质和深入人心的故事叙述,在国内外玩家中引发了巨大反响。同时各个新媒体,自媒体迅速跟进,形成了巨大的传播话题。这部游戏说明文化底蕴丰富的中国可挖掘可创新的空间都极大,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可以延伸出更多令全球瞩目和期待的作品,而此次游戏只是载体之一,传统文化可以有更广阔的空间。但是这样成功的例子较少,传播应用还不广泛。当前,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文化产品的数字化开发之间存在一定的割裂现象。因此在实践中还需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神,并把它较好地融入当下的新传播媒介。
(三)充分利用融媒矩阵传播渠道
互联网时代,传播平台十分重要。没有传播平台就没有话语权,因此一方面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融媒矩阵传播渠道。在文化网络传播中,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受众的接受特征,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他们的偏好、习惯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应积极探索和构建一个融媒体矩阵,将不同形式和平台的媒体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需根据受众的阅读偏好,强化横向融媒体的精准传播策略,为传播矩阵的建设提供精准导向。具体来说要研究不同平台观阅者的喜好,掌握数据推送规律,利用智能媒体技术分析数据,展现内容的多样性和创新性。通过协同策略增强传播效果,精准地将内容投放到不同渠道,适应不同平台受众的接收习惯,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总之,深入理解新时代受众的接受特征,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和重构文化视觉内容,探索构建融媒体矩阵和传播模式,是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文化传播和影响力的必由之路。同时,需深入了解年轻人的生活和喜好,利用朋辈效应,建立多方参与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