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零部件检测中三坐标测量机的应用思考
航空制造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其技术复杂性和精度要求极高。一架大飞机由数百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的精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飞机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在航空零部件的生产过程中,精确的检测和测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千分表等,由于量程限制和精度不足,已难以满足航空零部件的高精度检测需求。三坐标测量机是一种新型高效精密测量仪器,以其高精度、全面性和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逐渐成为航空零部件检测中的核心设备。
一、三坐标测量机在航空零部件检测中的应用优势
(一)高精度
三坐标测量机在航空零部件检测中的精度优势显著,其精度通常可以达到微米级别,甚至更高。这种高精度测量能力对于航空零部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航空零部件对尺寸和形状的精度要求极高,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个飞机的性能和安全性。三坐标测量机通过先进的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确保了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减少了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提供了高精度的测量结果。此外,三坐标测量机还可以对复杂形状和尺寸的零部件进行精确测量,包括曲面、孔位、轮廓等,确保零部件符合设计要求。
(二)全面性
三坐标测量机具有全面的测量能力,能够应对各种形状和尺寸的航空零部件。无论是简单的几何形状还是复杂的曲面结构,三坐标测量机都能通过精确的测量点数据采集和计算,得出零部件的完整几何形状和尺寸信息。这种全面性测量能力使得三坐标测量机在航空零部件检测中能够覆盖更广泛的检测范围,提高了检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自动化
三坐标测量机的自动化测量流程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测头的运动和数据的采集,三坐标测量机可以实现自动化测量,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时间和成本。同时,自动化测量还可以避免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在航空零部件的大批量生产过程中,三坐标测量机的自动化测量流程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四)稳定性与可靠性
三坐标测量机在长期使用中表现出极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先进的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确保了测量过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即使在高强度、长时间的使用下也能保持良好的性能。此外,三坐标测量机还具有可重复性好的特点,相同的工件在不同时间进行测量时,可以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
二、三坐标测量机在航空零部件检测中的应用
(一)航空零部件检测的特殊需求
1.部件尺寸大、形状复杂
航空零部件往往具有尺寸大、形状复杂的特点。例如,飞机机身、机翼、发动机等大型部件,其尺寸远超常规测量工具的处理范围,且形状复杂多变,包含大量的曲面、孔位、凹槽等特征。这些特点使得传统的测量工具难以胜任,而三坐标测量机则能够凭借其大范围、高精度的测量能力,轻松应对这些挑战。通过其灵活的测头系统和精密的机械结构,三坐标测量机能够准确测量出零部件的三维尺寸和形状,为后续的加工、装配和性能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测量要求
航空零部件对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的要求极高。由于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需要承受巨大的气动力和机械应力,因此零部件的尺寸和形状精度必须达到极高的水平,以确保飞机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同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零部件的尺寸和形状还需保持高度稳定,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条件和工况。三坐标测量机以其卓越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满足了航空零部件检测中的这一特殊要求。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和先进的控制系统,三坐标测量机能够实现对零部件的精确测量和校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应对极端环境条件的性能验证
航空零部件在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面对极端的环境条件,如高温、高压、低温、高湿等。这些环境条件对零部件的性能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验证零部件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需要进行专门的性能测试和验证。三坐标测量机虽然主要用于尺寸和形状的测量,但可以通过与其他测试设备(如环境试验箱)的结合使用,为零部件的性能验证提供支持。例如,在环境试验箱中模拟极端环境条件,利用三坐标测量机对试验前后的零部件进行精确测量,以评估其尺寸和形状的变化情况,从而验证其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
(二)形状与尺寸测量
1.精确测量航空零部件的三维尺寸
三坐标测量机采用三维空间坐标测量技术,能够精确地测量出航空零部件在各个方向上的尺寸数据。通过将被测物体置于测量空间内,利用接触或非接触探测系统精确地测出被测零件表面的点在空间三个坐标位置的数值。这些点的空间坐标值经过计算,可以拟合形成测量元素(如圆、球、圆柱、圆锥、曲面等),进而求出待测的几何尺寸。这种测量方式不仅提高了测量的精度,还缩短了测量时间,为航空零部件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2.曲面与曲线的针对性测量程序开发
航空零部件中常包含大量的曲面和曲线结构,这些结构的精确测量一直是检测中的难点。三坐标测量机通过针对性的测量程序开发,可以实现对这些复杂形状的高精度测量。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根据零部件的具体形状和特征,设计相应的测量路径和策略。例如,对于曲面结构,可以采用扫描法或多点测量法,通过测量机上的测头和探针在曲面上进行连续或间断的采样,获取足够多的数据点,然后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得到曲面的精确形状和尺寸。
3.复杂结构的精确建模与数据分析
通过测量数据构建出零部件的三维模型,可以用于后续的加工、装配和性能评估等环节。在数据分析方面,三坐标测量机配备的先进测量软件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如尺寸偏差、形状误差、位置关系等。这些信息对于评估零部件的质量、优化生产工艺和提高产品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数据分析还可以发现潜在的工艺缺陷和问题,为后续的改进和优化提供指导。
(三)质量控制与缺陷检测
1.自动化校准与建模,提高检测效率
三坐标测量机具备自动化校准和建模的功能,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在检测开始前,测量机会自动进行校准,确保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随后,通过测量机上的测头和探针,对被测零部件进行三维扫描和数据采集。这些数据会被传输到计算机中,利用专业的测量软件进行自动化建模和数据分析。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显著缩短检测周期,提高检测效率。
2.识别并量化零部件的制造缺陷
三坐标测量机能够精确地识别并量化航空零部件的制造缺陷。在测量过程中,测量机会对零部件的尺寸、形状、位置等参数进行全面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预设的标准值进行对比。如果发现偏差或超出允许范围的情况,测量机会立即发出警报,并详细记录缺陷的位置、大小和类型。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缺陷分析和处理至关重要,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和纠正制造过程中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
3.辅助质量控制决策,降低废品率
通过对测量数据的深入分析,企业可以了解零部件的质量状况和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基于这些数据,企业可以制定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改进方案,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同时,测量机还可以帮助企业预测和预防潜在的质量问题,降低废品率和生产成本。
三、三坐标测量机在轴转子叶片检测中的应用案例
(一)轴转子检测程序的初步配置
1.装夹与定位策略
鉴于轴转子独特的几何结构特性,为优化测量操作的流畅性与精确性,采用平口钳紧固尾柄的固定方式。装夹作业完成后,随即运用刀口直角尺实施精准校正,旨在将轴转子调整至最佳检测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基于工件自身特征构建坐标系时,对工件的初始摆放位置要求不高,但在面对均匀且密集分布的特征检验任务时,合理的摆放策略能显著降低测针意外碰撞的风险,并减轻检测程序对测针姿态调整的严苛程度。
2.参数优化设定
鉴于叶片间隙紧凑,传统默认的2.54mm回退距离不再适用,经慎重考虑,将逼近距离设定为0.5mm,回退距离缩短至1mm,此举旨在显著缩短逼近过程耗时,同时确保测针在复杂扫描路径中拥有足够的操作空间,避免圆弧误触,特别是在处理大量叶片及型线扫描时尤为重要。至于其他速度参数,鉴于轴转子尺寸紧凑,在确保测量精度的前提下维持了原有设置。
3.测针角度的精细规划
轴转子经过稳固装夹后,所有叶片均达到水平且高度一致的状态,简化了测针角度选择的复杂性。在纵向A角度的设置上,统一采用标准的90°配置,以满足基本的扫描需求。横向B角度的确定上,针对每个叶片的具体轮廓特征精细的规划与实验,以确保测针能够以最合适的角度接触并扫描叶片表面。通过多次比对与试测,精选了A90B0、A90B-105、A90B125、A90B180、A90B-75、A90B75、A90B90及A90B-90等多个角度组合,确保能够全面覆盖所有叶片的扫描需求。
4.测针移动路径的精细规划
鉴于轴转子叶片之间紧凑的布局所引发的狭窄间隙,在每个叶片的完整扫描周期告一段落后,均需周密设计与规划一系列移动点,以精确控制测针的移动轨迹。在设置时,需综合考虑测针长度、测针与叶片间的平行角度,确保移动点位于测针与叶片平行线的延长线上,且距离足够远,以保证测针在移动过程中完全脱离叶片区域,避免任何意外触碰。此外,为了确保即将对下一个叶片进行扫描时的顺畅与安全,需在目标叶片邻近区域设定一个进入移动点,其设置原则与撤出移动点相类似,均着重考虑测针与测座在移动轨迹上的潜在碰撞风险,从而规划出一条类似于拱形的安全通道。此通道设计旨在保障整个扫描流程(除首次启动扫描外)的连续性与无障碍性,确保测针在移动过程中始终遵循一条安全且高效的路径。
(二)轴转子检测程序坐标系的构建
1.初始坐标系的构建策略
为了确立一个精确的初始坐标系,选取了轴转子的顶部平面作为基准面(即平面1),该平面呈圆形,理论上要求至少三个接触点以支撑其定位,但为追求更高精度,采集了更多分布均匀且避开边缘的触点。同时,将所有叶片的横截面选定为基准圆(圆1)。采样过程中,尤为关注叶片横截面中心区域的精确触测,旨在消除因自动采样时可能产生的微小偏差所引入的检测误差。此外,为了建立角向参考并提升检测程序的通用性与自动化效率,选定了一个叶片横截面的特定触点作为基准点(点1),此点用于引导程序角向的确定,从而简化了批量检测流程,增强了检测过程的一致性与便捷性。在构建初始坐标系的具体操作中,首先利用平面1的找正过程确定了Z轴的方向;随后,通过圆1(其圆心位于平面1上)精确定位了XY坐标的原点;最后,借助圆1指向点1的矢量,围绕XY轴进行旋转,以明确XY轴的具体方向。
2.精确坐标系的深化构建
为了增强检测的精确性,在原有的坐标系框架之上构建更为精准的坐标系系统。依托于先进的三坐标测量技术,重新捕获原先用于构建基础坐标系的标志性元素,即是将原先的平面1、圆1及点1,经过精确测量后,分别对应地标记为平面2、圆2及点2,并按照与初始坐标系相同的设置原则进行构建。这一步骤确保了坐标系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高精度检测提供了坚实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精密测量技术的杰出代表,三坐标测量机凭借其高精度、高效率、高灵活性的优势,在航空零部件的复杂几何形状与严格公差要求面前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通过自动化校准与建模,三坐标测量机能够迅速适应不同零部件的检测需求,大幅缩短检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得检测结果的量化分析变得简单直观,为质量控制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文章来源: 《产品可靠性报告》 https://www.zzqklm.com/w/kj/32519.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