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平衡训练对网球运动员移动能力及击球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网球运动的各项技术对身体平衡性有着较高要求。运动员拥有良好的平衡能力,才能在高强度的对抗中保持身体稳定,顺利完成各项技能动作与提高训练水平,获得好的比赛成绩。在训练实践中,可供选择的训练方法多样,取得了一定的训练效果。本文采用带平衡训练法,组织实验活动,分析其对网球运动员移动能力与技巧稳定性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训练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某学院网球队选取30名男性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将15名运动员划归到对照组,15名划归到实验组。两组运动员一般资料(表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运动员一般资料
组别 | 年龄(岁) | 身高(cm) | 体重(kg) | 受训年限(年) |
实验组(n=15) | 21.25±0.35 | 78.65±2.56 | 62.45±1.12 | 2.25±0.02 |
对照组(n=15) | 21.32±0.29 | 179.12±2.42 | 62.16±1.01 | 2.31±0.01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文献平台筛选与整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为顺利进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实验法
实验对象:分析动态平衡训练对网球运动员移动能力及击球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时间:两组运动员接受为期12周(每周2课时,共18课时)的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网球专项训练,实验组接受动态平衡训练。
1.2.3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信息,(`x±s )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
2.实验过程设计
2.1组织身体素质测试
实验前,组织身体素质测试,分析测试数据,确保运动员身体健康,能参与此次研究。
2.2组织移动能力与击球稳定性测试
移动能力测试:测试指标有蜘蛛型跑、底线正反手移动击球、伊利语斯灵敏跑、“T”测试。
底线正反手击球稳定性测试:学生各击10个底线正、反手直线、斜线击球,总计40个,统计正反求击球个数,分析正反手击球稳定性。
2.3实验内容
结合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实验需求,为两组运动员制定差异化的训练方案。
2.3.1对照组
2.3.1.1基础阶段(1-4周)
上肢力量训练:哑铃上举,6个/组,3组;杠铃卧推,3个/组,5组;哑铃交替上推,8次/组,3组;壶铃上举,5次/组,3组;俯卧撑,6个/组,5组;侧卧摆哑铃,3个/组,5组;
下肢力量训练:原地跑高抬腿,10次/组,3组;杠铃负重深蹲,5次/组,3组;蹲跳,8次/组,3组;跨步跳,8次/组,3组;卧推,5次/组,2组。
核心力量训练:仰卧哑铃,4次/组, 3组;卷腹练习,5次/组,3组;仰卧腿举,5次/组,2组;抱头下蹲,4次/组,3组。
2.3.1.2提升阶段(5-8周)
上肢力量训练:哑铃上举,8/组,3组;杠铃卧推,5个/组,5组;哑铃交替上推,10次/组,3组;壶铃上举,6次/组,3组;俯卧撑,7个/组,5组;侧卧摆哑铃,4个/组,5组;
下肢力量训练:原地跑高抬腿,12次/组,3组;杠铃负重深蹲,6次/组,3组;蹲跳,9次/组,3组;跨步跳,9次/组,3组;卧推,6次/组,2组。
核心力量训练:仰卧哑铃,5次/组, 3组;卷腹练习,6次/组,3组;仰卧腿举,6次/组,2组;抱头下蹲,5次/组,3组。
2.3.1.3巩固阶段(9-12周)
上肢力量训练:哑铃上举,10/组,3组;杠铃卧推,7 个/组,5组;哑铃交替上推,12次/组,3组;壶铃上举,7次/组,3组;俯卧撑,8个/组,5组;侧卧摆哑铃,5个/组,5组;
下肢力量训练:原地跑高抬腿,14次/组,3组;杠铃负重深蹲,7次/组,3组;蹲跳,9次/组,3组;跨步跳,10次/组,3组;卧推,7次/组,2组。
核心力量训练:仰卧哑铃,6次/组 3组;卷腹练习,7次/组,3组;仰卧腿举,7次/组,2组;抱头下蹲,6次/组,3组。
2.3.2实验组
2.3.2.1基础阶段(1-4周)
上肢力量训练:瑞士球-卧推,5次/组,2组;瑞士球(坐姿)+BOSU球(站姿)-哑铃肩上推举,5次/组,3组;瑞士球-坐姿肱三头肌屈伸,5次/组,3组;BOSU球-跪姿俯卧撑,5次/组,3组。
下肢力量训练:BOSU球-静蹲,25秒/组,3组;左右交替横跳,5次/组,3组;助跑纵跳,5次/组,3组;杠铃负重纵身跳,5次/组,3组;冲刺单脚驻足训练,2次/组,3组。
核心力量训练:单脚踩BOSU反面下蹲练习,25秒/次,3次;瑞士球-平板支撑,25秒/次,3次;瑞士球-臂肌桥,5次/秒,3组;瑞士球-背屈伸,5次/组,3组;仰卧夹瑞士球转髋,5次/组,3组;背靠瑞士球-滚肩仰卧转体,5次/组,3组。
专项挥拍练习:单脚踩BOSU球正面挥拍训练,3次/组,3组;实心篮球单脚交替练习,抛球8次/组,3组;实心篮球单脚交替练习,抬单脚屈膝15秒/组,5组;单脚踩BOSU球正面挥实心球训练,5次/组,3组。
2.3.2.2提升阶段(5-8周)
上肢力量训练:瑞士球-卧推,6次/组,2组;瑞士球(坐姿)+BOSU球(站姿)-哑铃肩上推举,6次/组,3组;瑞士球-坐姿肱三头肌屈伸,6次/组,3组;BOSU球-跪姿俯卧撑,6次/组,3组。
下肢力量训练:BOSU球-静蹲,30秒/组,3组;左右交替横跳,6次/组,3组;助跑纵跳,6次/组,3组;杠铃负重纵身跳,6次/组,3组;冲刺单脚驻足训练,3次/组,3组。
核心力量训练:单脚踩BOSU反面下蹲练习,30秒/次,3次;瑞士球-平板支撑,30秒/次,3次;瑞士球-臂肌桥,6次/秒,3组;瑞士球-背屈伸,6次/组,3组;仰卧夹瑞士球转髋,66次/组,3组;背靠瑞士球-滚肩仰卧转体,6次/组,3组。
专项挥拍练习:单脚踩BOSU球正面挥拍训练,4次/组,3组;实心篮球单脚交替练习,抛球9次/组,3组;实心篮球单脚交替练习,抬单脚屈膝20秒/组,5组;单脚踩BOSU球正面挥实心球训练,6次/组,3组。
2.3.2.3巩固阶段(9-12周)
上肢力量训练:瑞士球-卧推,7次/组,2组;瑞士球(坐姿)+BOSU球(站姿)-哑铃肩上推举,7次/组,3组;瑞士球-坐姿肱三头肌屈伸,7次/组,3组;BOSU球-跪姿俯卧撑,7次/组,3组。
下肢力量训练:BOSU球-静蹲,35秒/组,3组;左右交替横跳,7次/组,3组;助跑纵跳,7次/组,3组;杠铃负重纵身跳,7次/组,3组;冲刺单脚驻足训练,4次/组,3组。
核心力量训练:单脚踩BOSU反面下蹲练习,35秒/次,3次;瑞士球-平板支撑,35秒/次,3次;瑞士球-臂肌桥,7次/秒,3组;瑞士球-背屈伸,7次/组,3组;仰卧夹瑞士球转髋,7次/组,3组;背靠瑞士球-滚肩仰卧转体,7次/组,3组。
专项挥拍练习:单脚踩BOSU球正面挥拍训练,5次/组,3组;实心篮球单脚交替练习,抛球10次/组,3组;实心篮球单脚交替练习,抬单脚屈膝25秒/组,5组;单脚踩BOSU球正面挥实心球训练,7次/组,3组。
3.实验结果
3.1实验前后两组移动能力测试比较结果
表2实验后两组与移动能力测试比较(`x±s )
测试项目 | 实验时间 | 实验组(n=15) | 对照组(n=15) | p |
蜘蛛型跑(s) | 实验前 | 18.55±1.51 | 18.43±1.32 | >0.05 |
实验后 | 16.32±1.34 | 18.02±1.24 | <0.01 | |
底线正反手移动击球(s) | 实验前 | 48.71±1.43 | 48.65±1.42 | >0.05 |
实验后 | 38.16±1.31 | 47.96±1.37 | <0.001 | |
伊利语斯灵敏跑 | 实验前 | 18.25±0.26 | 18.12±0.35 | >0.05 |
实验后 | 17.15±0.32 | 17.63±0.44 | <0.01 | |
“T”测试 | 实验前 | 12.13±0.31 | 12.21±0.26 | >0.05 |
实验后 | 11.13±0.22 | 11.95±0.32 | <0.001 |
由表2实验数据得出:实验前,两组蜘蛛型跑平均成绩、底线正反手移动击球、伊利语斯灵敏跑、“T”测试平均成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两组四项测试平均成绩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3.2实验前后两组底线正反手击球稳定性差异比较结果
表3实验前后两组底线正反手击球稳定性差异比较(单位:个)(`x±s )
测试项目 | 实验时间 | 实验组 (n=15) | 对照组 (n=15) | p |
底线正手击斜线球 | 实验前 | 7.54±0.45 | 7.52±0.48 | >0.05 |
实验后 | 9.95±0.43 | 7.76±0.39 | <0.01 | |
底线正手击直线球 | 实验前 | 7.56±0.54 | 7.65±0.82 | >0.05 |
实验后 | 8.21±0.45 | 7.83±1.37 | <0.001 | |
底线反手击斜线球 | 实验前 | 6.35±0.52 | 6.52±0.47 | >0.05 |
实验后 | 7.78±0.53 | 6.86±0.43 | <0.001 | |
底线反手击直线球 | 实验前 | 6.16±0.74 | 6.21±0.72 | >0.05 |
实验后 | 7.12±0.46 | 6.53±0.56 | <0.01 |
由表3实验数据得出:实验前,两组四项指标平均成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两组底线正手击斜线球、底线反手击直线球两项指标平均成绩组间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底线正手击直线球、底线反手击斜线球平均成绩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
实验组学生接受动态平衡训练后,学生底线正反手击球稳定性要比对照组常规训练效果更好一些,每次击球间隔时间更短,球与球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更强。此外动态平衡训练有利于学生在同一个点多频反复的击球,同时可有效增加训练难度,使学生在不断击球过程中调整技术动作,结合来球情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动作,进一步提高了击球稳定性,使实验组学生成绩提升幅度大于对照组。
4.实验结论与建议
4.1实验结论
动态平衡训练和常规训练均有利于提高网球运动员移动能力与击球稳定性。相较于常规训练环境,动态平衡训练可为运动员营造稳定与非稳定相结合的平衡训练环境,更有利于改善他们的步法移动时间,提升底线正反手击球稳定性与提升动态平衡能力测试成绩。
4.2实验建议
一是在非稳定动态平衡训练环境下,为进一步提高运动员躯干稳定性,需加大稳定性训练力度,提高运动员的动作把控度与动作稳定性,增强核心区肌肉能力,增强身体核心稳定性。
二是动态平衡训练可正向作用于网球运动员移动能力与击球稳定性,但不可完全替代传统训练。教师需整合两项训练价值,指运动员接受更加系统的稳定性训练,全面提高击球稳定性与强化对移动步法的控制能力。
三是将动态平衡能力训练与网球专项常规训练内容融合,可作为训练前的热身运动,或者加入训练结束后的整理活动中,以便更好地提高击球稳定性。
文章来源: 《网球天地》 https://www.zzqklm.com/w/qt/3101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