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下河南非遗美食的传承与创新传播研究
摘要: 河南非遗美食作为中原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与传播对地域文化认同的建构与延续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以文化记忆理论为分析框架,系统考察河南非遗美食的文化记忆特质及其传承现状,揭示其在当代传播过程中遭遇的文化记忆碎片化与载体缺失等困境。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证动画艺术在文化记忆激活与传播创新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构建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非遗美食动画传播策略体系,旨在为河南非遗美食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 文化记忆;河南非遗美食;传承;创新传播;动画化
引言
在国家非遗保护政策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技艺与民俗领域,对饮食类非遗的文化记忆特质缺乏系统探讨,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切入空间。饮食类非遗作为活态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其传承过程既包含技艺的延续,又承载着地域文化基因的传递功能。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河南拥有30余项国家级、省级非遗美食项目,它们承载着黄河文明的饮食智慧、民俗礼仪与集体情感,是中原文化记忆的鲜活镜像。动画艺术以其可视化、叙事性、趣味性等优势,为文化记忆的转译与传播提供了新可能,其对抽象情感与隐性技艺的具象化表达,能够有效衔接代际记忆鸿沟。本研究以河南非遗美食文化及其动画转译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记忆理论的分析框架,系统考察河南非遗美食的文化记忆特性,并基于该理论的研究方法与范式,探索其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路径,构建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动画化传播方案,促进非遗美食的活态传承。
文化记忆理论与非遗美食传承传播的逻辑关联
☆文化记忆理论概述
文化记忆理论由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在集体记忆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该理论创新性地拓展了记忆研究的文化维度,系统构建了记忆、文化与认同的关联,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制度化的文化载体实现历史记忆的代际传承。具体而言,该理论所指涉的文化记忆是由特定社会机构通过文字符号、图像叙事、仪式展演等规范化形式构建的集体记忆体系,其本质是对关键历史信息的结构化保存,这种记忆形态需要专业化的知识群体进行持续性维护,并依托集体实践行为实现动态传承。
文化记忆理论将记忆形态区分为潜在记忆与现实记忆两大类型,其承载体系则包含物质载体与非物质载体。这两种载体通过动态交互建构起记忆场域,这种结构化的互动机制既保障了文化记忆的稳定性,又为其传承提供了必要的适应性空间。
非遗题材影像作为文化记忆的特殊载体,既承载着对历史的重构,也体现着当代的诠释。其文化记忆功能特征可概括为三个维度:首先,作为文化档案的活态存储器,非遗纪录片等影像形式为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价值;其次,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这种影像实践强化了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最后,借助新媒体技术,非遗影像实现了跨时空传播,既拓展了文化边界,也唤起了公众的情感共鸣。
非遗美食动画片作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影像载体,其叙事逻辑根植于文化记忆理论框架。非遗美食本身兼具三重文化记忆载体特性:在物质与非物质维度层面,食材与成品构成物质载体,而选料标准、烹饪技艺及食用礼仪则形成非物质载体,二者共同构建完整的文化记忆体系;在个体与集体层面,传承人的技艺细节记忆与地域群体的饮食习俗相互交织,形成文化记忆共同体;在稳定与动态的平衡层面,核心技艺的稳定传承确保了文化记忆的连续性,而口味调适则彰显了文化记忆的时代特征。
☆文化记忆理论对文化传播的启示
传播本质上是文化记忆从编码到传递再到解码的一个动态过程。在此期间,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为“记忆编码者”,通过技艺展示输出记忆;传播载体作为“传递中介”,补充完善记忆的完整度;受众作为“解码者”,通过认知重构形成新的记忆认知。
有效的文化传播需实现三重目标:一是记忆保存,防止核心技艺失传;二是记忆激活,建立传统记忆与当代生活的联结;三是记忆再生产,激发受众参与文化记忆的创造性重构。在记忆保存层面,动画艺术可通过手绘、建模等技术,生成接近资料描述的形态,避免核心技艺因缺乏具象载体而流失;在记忆激活层面,动画的假定性和可操控性,能渲染出实拍影像无法达到的特殊效果,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非遗美学世界,让传统的非遗技艺与当代生活产生关联;在记忆再生产层面,动画对残缺记忆、梦境等超现实内容的表现力,能激发受众想象力,推动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动画化传承河南非遗美食文化的创新策略
本文所指“河南非遗美食”特指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饮食类项目,共32项(其中国家级5项)。在历史记忆层面,作为中原饮食文明的活化石,其技艺演变映射历史变迁;在技艺记忆层面,其包含食材配比等显性知识与“火候凭手感,调味靠经验”等隐性知识;在身份记忆层面,其有助于形成“家乡味=身份认同”的记忆链接;在情感记忆层面,其通过类似中秋吃月饼的仪式感,将其嵌入特定氛围与重要节点,构建“饮食=情感纽带”的记忆链条。
☆深挖内容,构建文化基因与动画叙事的情感共鸣
深挖内容的核心是实现文化基因符号化与动画叙事故事化的深度结合,并从美食的历史、民俗与人文中提炼情感共鸣点。河南非遗美食蕴含丰富地域文化密码,例如,开封灌汤包18道褶暗含“十八般武艺”的寓意,胡辣汤香料配比承载生活智慧,洛阳水席规制映射礼仪秩序。动画需将这些文化基因转化为可视化符号,例如,通过动态图形直观呈现香料配比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以仪式化镜头还原洛阳水席上菜流程的庄重感。通过上述方式,观众进行沉浸式视听体验,直观感知美食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
从动画叙事故事化来看,依据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叙事平衡原则,针对不同受众设计“线性主线+非线性支线”的混合叙事结构。针对中老年受众,以线性叙事还原传承脉络。针对年轻受众,则可在主线基础上增加非线性叙事支线,具体可借鉴雷青“碎片化叙事激活参与感”的经验,通过“记忆闪回”“平行时空”等创意形式丰富内容层次。
情感共鸣需紧扣味觉记忆,可以通过细节激发感官联想,唤起观众尤其是河南人对家乡、亲情的情感联结,实现文化记忆的情感传递。
☆坚持守正创新,平衡传统内核与现代表达
创新表现形式与技术理念
采用实景与动画相结合模式,参考非遗符号场景化重构理论,将动画场景与河南实景地标相结合。例如,让灌汤包摊主的动画形象动态穿行于清明上河园的实景街巷,再现宋代市井饮食场景;将商丘糟鱼晾晒的动画过程与古城墙砖雕鱼纹图案实时联动,通过数字化手段激活静态文物中的饮食记忆,实现“美食为媒、实景为基、动画为桥”的文化传递。
场景烘托采用多模态视听语言体系,在视觉方面,以钧瓷天青色、黄河土黄色为主色调,技艺展示加入粒子特效,例如,烩面拉扯时的面粉颗粒动画;在听觉方面,以坠胡、古筝配乐,搭配擀皮“咚咚”声、熬汤“咕嘟”声及方言吆喝声,还可尝试“听觉交互”技术,设置“音效触发点”增强互动。同时,可借助AR技术开发“AR美食地图”,观众扫描动画即可查看美食渊源、教程以及老味道打卡地。
立足受众审美与文化真实性
从受众审美出发,针对不同年龄层设计差异化的主题表达。针对年轻群体,构建二次元×国潮的视觉语法,通过采用圆润可爱的角色造型,借鉴Jellycat定格动画质感,用黏土制作美食模型逐帧拍摄,这种手工质感的动画形式既能传递传统技艺的温度,又能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对于中老年群体,制作纪实动画纪录片,邀请传承人出镜讲述,还原“老河南味道”场景,满足中老年群体对传统美食的怀旧情感需求。
在技术实现过程中,建立非遗美食代表性传承人深度参与机制,避免因技术过度娱乐化而导致文化失真。可以邀请其担任顾问,帮助指导灌汤包捏褶等动作的动画设计;与此同时,鼓励非遗美食代表性传承人用方言配音,让动画片更具地域文化内涵。
☆建立文化链接,推动跨界融合与产业延伸
文旅融合:打造消费场景
以动画场景为蓝本,在景区打造实景体验空间;推出“跟着动画吃河南”主题线路,串联烩面、灌汤包等美食点位,游客持动画同款地图打卡,实现动画传播与文旅体验的双向赋能。
商业IP开发:渗透日常生活
一方面,可以打造“汤包小汴”(头顶汤包帽、带开封方言)等人格化IP形象,并与本土企业合作推出动画联名款非遗美食。另一方面,可以开发毛绒玩具、餐具等文创周边,结合汴绣、钧瓷等工艺提升文化内涵,拓展非遗美食的消费场景。具体可以借鉴《中华小当家》,推出“家庭版灌汤包制作套装”,让消费者体验制作乐趣。
☆推动本土与国内外交流,拓宽传播边界
深耕本土传播
在本土传播中,构建“多平台联动、多群体参与”的传播体系。在线上平台,可利用河南卫视、大象新闻等平台播放动画,同时,在短视频平台发起“#我的河南非遗美食记忆”话题,选取优质UGC内容二次创作;在线下平台,可选择在社区举办放映会、在学校开设动画美食手工课、在商场设置IP快闪店等方式,使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本土民众参与河南非遗美食传播,强化地域文化认同。
拓展国内外交流传播
在国内交流传播方面,可以与其他省份合作开展“非遗美食动画联展”,并在全国各地设置河南非遗美食体验区;在国际交流传播方面,可以选取“家庭、传承”等普适主题,采用国际动画叙事节奏,提供多语言字幕。此外,可以结合海外饮食偏好进行推广,通过“味觉共鸣”,使河南非遗美食动画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
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非遗传承发展的热潮。非遗传承通过动画影像作品的反复展播,以可视化形式强化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记忆。这种持续性的视觉呈现,既能使传统技艺获得动态传承,又能构建集体文化记忆的存储机制,最终实现技艺传承与记忆延续的双重保障。
河南非遗美食作为文化记忆的味觉载体,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食材符号的象征体系,二是技艺传承的仪式化实践,三是节庆习俗的记忆联结功能。这种活态文化记忆场域,既依赖师徒制、家族谱系等传统传承机制确保文化基因的延续性,又急需借助现代传播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动画艺术通过符号可视化转译、叙事结构创新及全媒体渠道整合,能够有效激活文化记忆的当代传播,为非遗美食的现代化传承提供创新路径。研究发现,创新传播是通过新媒体叙事重构记忆场景、借助跨界融合赋予记忆新解、依托体验式消费激活记忆参与,让沉睡的味觉记忆转化为当代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文化认同。
未来,河南非遗美食文化的传承需始终以文化记忆为内核,在坚守技艺本真与民俗内涵的基础上,持续探索传统记忆现代化转译的路径。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