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实践探索

作者:饶丽丽来源:《大河美术报》日期:2025-04-18人气:8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而成的深厚文化底蕴,其包含的璀璨文明和思想价值能够为高校大学生的德行及人格修养提供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美育不仅能够提升高校大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温润其心灵、丰富其精神、完善其人格,在高校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想要更好地发挥高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价值

  ☆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多元化背景可以促进学生拓宽国际视野,促进创新思维,培养包容心态。但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一些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渐生享乐主义、物质主义、利己主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启智润心、涵养道德的作用。例如老子《道德经》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诸葛亮《诫子书》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相当多的文化典籍可有效启迪大学生的心智,使大学生更加注重内在、修身律己,正确而深刻地认识客观世界,面对多元文化的利害冲击。高校美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可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温润其心灵,汲取道德养分,使当代大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性,从而自发自觉践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实现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艺术、礼仪、观念、民俗等各个方面,其“正心诚意”“厚德载物” “知行合一”“自强不息” “和而不同”等内容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理想生活和价值追求。高校美育课程中引入了相当多具有深厚人文内涵、高尚人格的艺术作品,相关艺术作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使学生了解因中西文化之别所形成的不同艺术风格,理性看待中西艺术,理解中国艺术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内心深处认同民族文化,从而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现状

  ☆美育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课程设置方面,由于许多美学理论来自西方,高校在美育课程(主要指公共艺术课程)上往往借鉴西方美学的理论和观点。艺术鉴赏类课程里中国艺术的占比不够多,对传统艺术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不够充分。同时,由于此类课程通常为公共课或选修课,课程的考核相比其他学科较为宽松,学生选修该课程往往只是为了拿到学分,重视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关教师在相关课程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1]。

  ☆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内容、质量有待优化

  当前多数高校美育(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类院校)仍局限于课堂教学,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实践活动较少,内容涵盖较窄,不够丰富。同时,由于高校美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受重视度较低,实践活动经费有限,开展活动的人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领悟度不高,使一些相关实践活动较为表面化,未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体验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的融合流于形式。

  ☆部分教师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高校美育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相融合的关键。当前部分高校美育教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水平,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较为薄弱。美育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度和认同度直接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育课程中的传播效果。同时,还有部分美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待改善,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待提高。

  ☆校园美育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部分高校对美育的育人价值认识不深刻,忽视了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隐性价值,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与当地社会的联系,封闭性较强,没有有效发挥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学生社团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偏重于娱乐性质,一些高校的文化艺术展示空间较少,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路径

  ☆完善美育课程设置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这些要求为优化高校美育课程设置指明了方向。高校美育工作者应科学合理地规划美育课程,拓宽美育课程中中国艺术比重,将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富含的历史、人文和价值意蕴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课程。比如开展茶文化欣赏体验、中国传统服饰赏析与展示、陶艺鉴赏与制作、书法鉴赏与临摹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美育课程,还可将此类课程与高校所在地域传统艺术相结合,将地域文化融入美育课程。

  ☆开展多元的美育实践活动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

  高校美育可开展面向人人、丰富多样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美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第一,教育工作者可在校内开展多样的艺术文化展演活动。此类活动可小到高校班级、年级,大到院系、校级,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与平台。例如民族舞、古典乐器、戏剧、经典诵读、书画展览等传统艺术的表演与展示。或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开展新颖且有时代感的艺术展演,如流行音乐和古典诗词相融合的音乐节活动、现代舞和传统戏曲元素相结合的表演等。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增进学生的成就感及创新创造活力。

  第二,教育工作者可开设文化体验类艺术实践工作坊。如陶艺制作工作坊、扇画制作工作坊、植染技艺工作坊、榫卯工艺体验工作坊等,邀请当地艺术家或校内相关专业美育教师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通过实际操作与交流互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与其背后承载的文化价值。

  第三,教育工作者可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积极拓展校外美育实践基地,与当地博物馆、书画院、文化馆、非遗传习所、风景名胜地、名人故居等开展校地协同育人,带领学生实地开展教学、体验、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与文化艺术的实际接触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自豪感。

  ☆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运用

  高校美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高校美育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加强自身专业能力、文化素养、师德师风的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可为美育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建设提供不竭源泉和动力。

  在思想层面,高校美育教师要想讲好中国艺术中的思想道德意蕴,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思想上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从而更好地传播文化艺术,通过自身素养无形中引导学生的成长。

  在学校层面,高校应加强美育教师队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具体可邀请该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支持美育教师外出学习深造,学习掌握传统艺术技艺,加强美育教师人才引进工作。同时,高校还要充分发挥艺术学院或艺术教育中心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育课程的融合策略开展教学研讨。比如通过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网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频资源,将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师父为哪吒塑造身体的片段作为雕塑课程的导入部分,有效激发学生课堂兴趣,使教学内容生动直观。

  教学方法上,美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并根据作品蕴含的精神价值给予其正向引导,还可对所讲内容进行书本化处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学生融入艺术课堂,达到有效的育人价值。

  ☆提升校园美育文化 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发挥美育育人实效的重要阵地。教育工作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校园美育文化建设,可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价值,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育人模式。

  首先,教育工作者需结合当地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民俗文化技艺展示与交流活动,或是与当地书画院协同举办校园书画雅集展览等,拓宽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地域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教育工作者可打造高质量、有作为的文化艺术社团,着力培养社团骨干,使其带领社团人员共同成长,鼓励社团参与省市演出、社会公益活动,与其他高校联合演出、展览等。这样不仅能让艺术社团成员得到锻炼和展示,也使其他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多样化的文化艺术形式。教育工作者还可依托社团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活动、汉服文化节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

  再次,教育工作者可拓宽校园文化艺术展示空间,充分利用教学公共区域、长廊、展示屏、校园广播、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平台对学生文化艺术活动、成果进行展示,从而有效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艺术的学习动力。高校可逐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建设小型美术馆、音乐厅、剧场等,从而有效促进艺术教育发展,推动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高校在建设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时,可借鉴传统建设风格、园林布局理念,美化校园环境。例如建设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有利于打造舒适宜人、意境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活动场所,使学生在日常行走中感受美、欣赏美,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文章来源:  《大河美术报》   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