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研究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塑造新时期我国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要求。作为强国富民兴业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引擎和关键后盾依托。文章在总结分析国有新质生产力企业特质的基础上,概括提出国有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路径研究
一、国有新质生产力企业特质
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更浓、“质”更优、“力”更强,能够显著增强企业核心功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国有企业“十五五”期间的攻坚重点、角力战场。而国有新质生产力企业就是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有目标、有举措、有成效的国有企业,其往往在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人力资源、公司治理等领域颇有建树。
(一)善研善攻科技创新
作为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科技创新不仅是产业创新发展、模式迭代升级、动能更新转换的源头活水,更是国有企业锚定国家战略方位、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点。当前,国有新质生产力企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通过打造重大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构生产要素配置等方式,持续培育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型商业模式,并以此提升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如,国家电网突破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电技术,引领带动特变电工、平高电气产业链发展;中国商飞突破大飞机“设计—制造—适航”全链条技术,实现C919大飞机商业运营。
(二)善建善成现代产业
作为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现代产业通过结构调整、布局优化、能效提升等途径,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应用场景、实践平台,是衡量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标志。当前,国有新质生产力企业更加强调产业导向、产业实效,更大力度投资布局新兴未来产业,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创链”等方式,加速培育转化新质生产力。如,航天科技集团围绕卫星互联网、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锻造“卫星制造—发射—运营—应用”全链条产业能力,持续提升我国空天领域话语权、竞争力;国家电投围绕绿氢制备、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积极开展产业示范应用,推动我国氢能产业链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示范”跨越。
(三)善育善用产业人才
作为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驱动要素,产业人才是“人才—知识—技术—产业—生产力”转化链条关键环节,直接决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质量与可持续性。其中,顶尖科技人才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少数”,复合型人才是推动“科技—金融—产业”循环融合的“桥梁”,技能人才是支撑“新质制造”的“基石力量”。当前,国有新质生产力企业持续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全周期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如,航天科技集团靶向招引“国之重器”人才,强化“导师制+项目实战”双轨培养,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建立“容错+激励”用才机制,全力打造航天人才“国家队”;中国一汽通过“全球引智”突破核心技术、“校企共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赛马机制”激发创新活力、“股权激励”绑定核心骨干,持续厚植人才沃土。
(四)善作善为公司治理
作为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现代公司治理是企业制度的核心框架,通过制度设计和机制运行,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意愿、资源配置效率、风险应对能力以及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成效。当前,国有新质生产力企业特别精于公司治理,聚焦提升治理效能,完善制度体系,优化组织流程,全方位塑造企业竞争优势,为公司产业发展和价值创造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如,上汽集团实施“一企一策”治理,推行“项目跟投”机制,实施“超额利润分享”,引入汽车行业专家、投资机构代表担任董事,以市场化激励推进创新转型;国家电网强化党建和战略双引领,推动董事会专业化、外部化,对新兴业务板块推行“项目制经理层”,成立“双碳监督专班”,推进公司治理效率、决策水平双提升。
二、国有企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建议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和创新性工程。国有企业应主动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主责主业,统筹推进价值创造和改革发展相关工作,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升级为主线,加力激活科创之源、繁茂产业之林、夯实人才之基、优化治理之策,加快培育形成引领支撑国企核心功能、核心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
(一)激活科创之源
国有企业应从服务科技强国建设需求出发,聚焦难点技术和“卡发展”产业,推进创新制度设计、资源整合与文化重塑,构建“技术策源—应用牵引—企业孵化—产业发展—生产力培育”的科创策源体系,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动力源泉。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编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创新技术图谱,设立科技创新组织,配强科技创新专岗,构建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制度体系;二是加大资源投入,持续提升研发投入强度,探索设立科创基金,积极争取各级科创专项支持;三是加强应用转化,组建创新联合体,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功能平台,尤其是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平台,协同建设创新示范应用场景。
(二)繁茂产业之林
国有企业应从服务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出发,统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深入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建链,着力建强新质生产力关键载体。一是用新研究引领构建产业体系,加强产业规划研究,以产业链思维明晰优势与短板、思路与目标、路径与举措;二是用新政策牵引转变产业方向,借力“两重两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政策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借力“耐心资本”等政策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三是用新思维培育营建产业发展生态,牢固树立产业圈链思维,通过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产业链协同合作等方式,协同打造要素共享、价值共生、聚合裂变的“产业群”“共赢链”“能量场”。
(三)夯实人才之基
国有企业应从服务国家人才强国建设需求出发,突出市场化和产业化导向,强化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夯实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一是突出靶向引才,编制人才需求目录和清单,制定定向人才政策,全球寻访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二是强化科学管才,坚定党管人才,建立市场化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以事择人、人岗相适”的选才标准和“阶梯式+个性化”的成长体系;三是注重高效育才,按“岗位类型+成长阶段”设计分层分类的培养方案,搭建实战化培训场景和数字化培训工具,构建“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育才生态,加快实现“人才能力快速提升、企业战略高效落地”的良性循环。
(四)优化治理之策
国有企业应从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求出发,积极开展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推动“治理效能与市场竞争力”双提升,着力筑牢新质生产力底层支撑。一是完善治理结构,动态优化治理主体权责清单和议事规则,明确治理主体权责边界,避免“权责交叉”或“真空地带”;二是优化决策机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建立健全“分级分类”决策权限,通过“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提升决策效率与科学性;三是深化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创新“项目制”“事业部制”“内部创业平台”等柔性组织方式。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712.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