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破文化折扣到点燃精神篝火:中国电影跨文化叙事研究
摘 要:如《三体》所说:“宇宙的尽头不是黑暗森林,而是能吟诵同一首诗的文明联合体。”文化输出的终极使命,是为人类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中点燃不灭的精神篝火,突破中国电影输出中遇到的文化折扣,通过电影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并赢得文化认同。中国电影的下一个里程碑,必将是创造一种让人类文明豁然开朗的新叙事,这需要我们既能深谙故宫红墙下的光影,也能读懂纽约地铁里的涂鸦,在人类文明中找到人性相通的共同点,点燃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篝火。
关键词:文化折扣;中国文化输出
文化崛起成为大国崛起的战略支撑
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制衡律,其核心命题是:“军事与经济力量是硬实力,文化吸引力、价值观感召力构成软实力。[1]21世纪大国竞争的本质是软实力半径的争夺。”与之呼应的是赫拉利在2018年提出的认知战争进化论,这一理论提出人类终极战场迁移的观点。人类从19世纪的领土战争、20世纪的贸易战争,发展到21世纪的故事战争[2],因此谁能输出被广泛认知的文化符号,谁就将掌控全球叙事权,文化的崛起必将成为大国博弈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终极密码。
在文化崛起的征途上,我们依然面临东方形象认知的错位,西方叙事霸权依然根深蒂固。从20世纪的小说《傅满洲博士之谜》到好莱坞电影中塑造的傅满洲式的“拟魔化”、陈查理式的“拟奴化”的反亚裔文化符号,至今仍在扭曲华人形象。[3]
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国产大片在国内市场叫好叫座,却在海外市场遭遇票房滑铁卢。据统计,202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超425亿元[4],同时,2024年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票房表现不佳,表现最好的出海电影《热辣滚烫》在海外票房仅928.7万元,居国产电影出海影史票房收入第22位。[5]从海内外票房收入的差距可以看出,中国电影距离真正成功出海仍有一定距离。而造成这样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折扣。[6]
正视中国电影输出中的文化折扣现象
1988年,加拿大学者考林·霍斯金斯和米卢斯在其论文《美国主导电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中首次将文化折扣引入影视文化产品的研究。[7]文化折扣是指因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受众在接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产品(如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音乐等)时,其兴趣和理解程度会降低,导致该产品的吸引力和商业价值大打折扣的现象。
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是产生文化折扣的底层逻辑。具体而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人更倾向于整体性认知,这是受到中华民族历史上尊儒思想传统、农业文明和集权政治体系的长期影响而形成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从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观念到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论述的提出,无不蕴含着中国的集体主义的家国情怀和牺牲精神,并体现在电影等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核中。而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个人主义的自我意识分析性认知则带来了以个体为本位的个人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这两种认知模式导致中国部分电影出海因文化折扣而遇冷。
比如,电影《刮痧》展现了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文化家庭观念浓厚,长辈对晚辈的刮痧行为被视为关爱与传统治疗手段,而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体儿童权益受绝对保护。当刮痧痕迹被视为虐待儿童的证据时,美国的儿童保护机构会迅速介入。这种价值观冲突使得美国受众难以理解刮痧行为背后的文化含义。
技术特效是降低文化折扣的浅层破局手段
在解决国际受众“看得到”的问题后,运用特效和视觉技术等“看得懂”的手法,对东方文化信息进行解码和编码,是降低文化折扣的浅层破局。
如电影《长津湖》拍摄历时180多天,全程有多家特效公司参与制作,将动作、军事、战争元素进行整合,通过新型电影技术,如高空航拍以及电脑特效技术等最大限度地还原临场感[8],让人仿佛亲临战场。电影通过制造直接的视觉效果(如爆炸等),给予观众直接的视觉快感,这跟好莱坞电影的视觉表现手法是相似的,从而降低了文化折扣。[9]许多海外观众都对《长津湖》的拍摄手法表示赞赏。[10]
再比如《流浪地球2》中的太空电梯也是特效的里程碑之作,影片中用3D特效展现的太空天梯遭袭的场景摄人心魄,充分展现了东方科幻的视觉语法,其独特地将科幻场景与中国式巨构建筑画面结合在一起,壮丽的视觉景象更赢得了海外观众的认可。在美学特征上,主创团队采用了中国人更熟悉的苏联式工业美学,将巨构庞大、坚硬、冰冷、沉默和移动时凝重、铿锵、节律、整齐划一的特征展现出来[11],这种更偏重工业的表现手法在欧美科幻电影中并不常见,也让海外观众耳目一新。[12]
降低文化折扣的中国方案:点燃人类的精神篝火,实现跨文化的叙事策略结构
人们通过普遍价值的提炼和情感渗透的输出,可以将中国价值编码变为可接受的全球叙事,从而降低文化折扣,实现跨文化的连接和协同。
《流浪地球》系列用大众认可的价值观作为叙事根基,面对太阳膨胀的灭顶之灾,全人类被迫协作推动地球逃离。这一设定天然传递了集体存续高于个体、合作是唯一出路的东方价值观,形成了区别于好莱坞式个人英雄拯救世界的全球化时代的生存逻辑。[13]《流浪地球》系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让长城之外的观众理解了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通过愚公移山的集体意志,功成不必在我的世代担当,“家国同构”的情感纽带,降低了文化折扣,引发了国际回响。当行星发动机的蓝光划破宇宙时,中国文化输出的不再是符号,而是一套完整的文明生存哲学[14]。
结语
科技创新代表中国速度,文化输出则决定世界对中国崛起的态度和温度。真正有效的文化输出,是从打破文化折扣到点燃精神篝火。当中国春节被联合国定为法定节日,当中医养生的生活方式在全球普及,当和而不同、和谐共赢的价值观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而被广泛接纳时,即宣告文明范式的交接。中国文化的输出,是让世界理解中国人如何思考万物,从“家国同构”的伦理观,到“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这才是中国故事的终极竞争力。
文章来源:《大河美术报》 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