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文化认同赋能机制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深入推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认同作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其赋能价值愈发凸显。本文基于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重要性的深入分析,从历史记忆、价值观、民俗传统、语言文字四个维度解构影响文化认同的深层机理,最终构建“思想引领—差异融合—创新传播—全球共建”的文化认同赋能机制,为推动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文化认同;赋能机制
在全球化背景下,海内外中华儿女以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视角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文化认同在全球化进程中成为平衡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关键纽带[1]。跨越地理、文化差异以及历史情境下的多元身份认同是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与共同奋斗的关键。文化统战工作正是以文化之力构筑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与行动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一、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一)文化认同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认同深深植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深处,涵盖了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等诸多方面,凝聚着国家内部力量,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深入,国际竞争日益复杂,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高度的文化认同能在广大中华儿女中激发出强烈的归属感与向心力,汇聚成强大合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化认同是增强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对自身文化的珍视与价值认同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3]。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和错误思潮,文化认同能够抵御不良文化侵蚀,守护国家文化主权。通过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价值观念的认可,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塑造良好国际形象,增强文化影响力与话语权。
(三)文化认同是构筑中华儿女精神家园的基石
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交融汇聚而成的,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在共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创造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兼容并蓄的结果,其中蕴含的诸多方面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无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与继承,还是对红色文化的弘扬,或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与践行,都深刻体现了文化认同的力量。这不仅加深了各民族成员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认识,也促进了不同民族间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影响海内外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变量分析
文化认同的形成是受历史、价值、民俗、语言等多维度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变量通过情感联结、价值共鸣、行为驱动等路径影响认同强度。
(一)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出了丰富且独特的文化遗产,包括但不限于古代文明成就、历史英雄人物事迹、重要历史事件等。这些共有的历史记忆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提供了一个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成为凝聚全球华人力量的重要因素。历史记忆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奋发向前的民族性格,而且在面临挑战时,能唤醒全球华人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价值观与道德规范
儒家思想、道家哲学、法家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元一体的价值体系,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而且跨越地域限制,成为联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共同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强化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在面对各种复杂形势时能够坚守共同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追求,加强团结奋斗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深厚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
(三)民俗传统与生活方式
民俗传统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是民族身份标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民俗活动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构建起全球华人共享的文化空间。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来说,参与这些民俗活动可以唤起他们对故土亲情的记忆,强化民族归属感,从而增强其对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认同。
(四)语言文字
汉语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认同最直观的体现。语言文字的通用性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提供了沟通基础,通过诗词、成语等语言形式,海外华人能跨越时空体会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语言文字的传承状况直接影响认同的代际延续,当海外华人家庭坚持使用汉语交流、学习汉字时,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会显著增强,反之则可能出现认同断层。
三、新时代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赋能路径
构建“思想引领—差异融合—创新传播—全球共建”的系统性赋能机制,将文化认同转化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实际力量。
(一)加强思想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锚定文化发展方向,同时尊重地域、民族、阶层文化差异。通过完善法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民间艺术、地方戏曲传承,建立公平机制保障多元文化共生。依托教育、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化宣传,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华人情感与价值联结。借助网络新媒体打造全球化传播平台,支持华文教育、华语影视、中华节庆等交流活动,助力海外华人深化中华文化认知。
(二)尊重文化差异,实现民族文化融合共生
立足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性,遵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理念,通过教育与文化交流,引导海内外中华儿女理解各民族文化内涵,增进文化尊重。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精华,将其传统节日、艺术形式融入国民教育与公共文化建设,丰富中华文化包容性。通过出台专项政策,保障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权,设立基金、搭建平台支持文化创新,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互动共荣。
(三)注重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倡导“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理念,依托国际文化活动、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文艺作品,向世界传递仁爱、和谐等核心价值观,开展文明对话。在尊重传统基础上,推动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借助数字技术活化非遗与传统戏曲,创作彰显当代中国价值的文化产品,凝聚华人情感共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媒体融合,鼓励海外华侨华人传播中国故事,搭建交流平台助力中华文化海外落地。
(四)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建设现代中华文化
以开放心态融入世界文化潮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海外文化养分。坚守中华文化内核,挖掘传统理念的现代价值,结合数字技术创新传播方式,融合多元元素打造现代文化产品,吸引海外华人与国际友人。建立全球化教育传播体系,通过学术研讨、艺术展览等搭建交流平台,深化中外文化互鉴。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对文化冲突、抵制霸权,激发华人建设热情,健全法规保护本土文化,防范同质化,保障中华文化健康发展。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