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共创视域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凤浦岙村“徐福东渡”IP开发为例
摘要:本研究以凤浦岙村为案例,探讨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发现,成功的振兴需以“价值共创”为核心,将村民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活态载体”。通过“轻量化X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并构建“文化IP—产业融合”的价值转化闭环,方能实现文化活化与村民增收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赋能;价值共创;文化IP;徐福东渡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激活地方文化基因,实现其当代价值的转化[1]。然而,许多乡村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因传播方式陈旧、体验形式单一、社区参与不足,导致“酒香也怕巷子深”。浙江慈溪凤浦岙村作为“徐福东渡”传说的重要启航地,便曾面临此类困境。2025年,宁波财经学院“潮迹寻踪”团队的实践,为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
一、理论框架:以“价值共创”为支点
该实践的核心理论框架是“价值共创”(Value Co-creation)[2]。传统模式下,乡村文化开发常由外部力量主导,村民成为被动的“背景板”,导致文化表达失真,社区获得感缺失。本研究认为,成功的文化振兴必将村民置于中心位置,使其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凤浦岙村的项目通过“村民讲述者计划”,将长者的口述历史与家族故事纳入AR导览系统,不仅丰富了文化叙事,更赋予了村民文化阐释的权力,实现文化价值的“在地化”生产。
二、技术赋能:以“轻量化XR”为杠杆
在技术应用层面,项目采取了“轻量化XR”的策略。团队并未追求高成本、高门槛的VR设备,而是利用手机扫码即可触发的AR技术,在凤浦湖、古道石碑等关键节点设置交互点。游客扫码后,3D动画中的徐福船队破浪启航,秦代驿卒传递“东渡批文”的场景得以重现。这种“小场景、高共鸣”的设计,有效降低了技术使用的门槛,将静态的遗迹转化为动态的、多感官的叙事体验,解决了文化传播中的“体验断层”问题。
三、价值转化:构建可持续闭环
最终,项目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价值转化”闭环。通过打造“凤浦启航”主IP,并将其与花木、杨梅等本地主导产业深度融合,设计出特色包装和文创产品,实现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可持续转化。这表明,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其终极目标并非仅仅是“让文化活起来”,更是“让村民富起来”。
综上所述,凤浦岙村的实践表明,数字技术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杠杆,但其支点必须是“价值共创”的社区参与机制。凤浦岙村党支部书记陈华南在与团队交流后表示:“这些年轻人的想法很有新意,村里愿意支持他们先做试点。如果效果好、村民认可,我们再一步步推广,争取让村里的文化活起来,也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这一评价印证了“价值共创”模式的可行性。只有当技术工具与社区主体相结合,才能真正激活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书写出“向海而生”精神在新时代的壮阔篇章。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