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和授课创新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做出的重要指示中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深刻领会高校思政课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努力寻找新颖、深刻的教学方式成为当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重要发展方向和要求。
一、思政课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
当今世界正处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期,多元文化在世界上不断发展,世界上特别是西方一些错误社会思想以追求“个性”,“自由”等论调,通过扭曲的价值观,对视频“公知”等形象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仍处于人生发展“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造成了思想冲击。
青年学生由于在整个学习生涯阶段,对升级的考试考核应对,没有对思政理论进行系统的认知和学习,理论体系不健全不系统。长期的学生教育阶段,走出校门后,受到工作、资本、生活等多重环境的重大变化,其不稳定的价值观,很容易陷入错误的社会思潮和舆论陷阱中。因此,各学校特别是思政教师团队,要通过思政课的学习与授课,让思政课在帮助青年学生辨识社会思潮中打牢思想根基、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提高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责任感上不断呈现新气象新作为。
同时,要不断要求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在思政课的课程建设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教学体系,而且要求从整体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上构建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指导作用,全方位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与当前的领导能力,进一步明确高校党委办好思政课的职责,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上,有力保证思政课的政治属性。
二、思政课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主体责任”感
思政课教育与建设绝不仅是狭义的思政老师的责任,而是以学校为单位的主体责任,主要包括学校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保障及监督等内容。
(一)学校组织领导责任
高校应加强高校思政课的政治领导,建立思政教学审核机制,全面加强思政课建设,建设过程中,坚持明方向、做决策、带队伍、勤学习、抓落实、促发展原则。严格落实学校领导听思政课制度,定期参加集体备课,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政治责任,同时,要把高校思政课纳入学校考核与评估标准文件中,加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
(二)制度建设责任
学校要根据实际和思政课改革创新经验,出台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落实性方针和指导政策,把高校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和评估标准体系,为形成学校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和体系。
(三)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思政教学团队对于思政教学改革非常重要,学校应该做好思政建设标准。不仅需要引进人才,还要出台相关文件,涉及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基础设施、师德师风、专业培训等等,做好相关文件的要求和评价,有利于思政教学队伍建设发展。首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思想,建设好思政教学团队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比赛奖励、科研成果奖励、教学能力提升和晋升平台等等。其次,针对目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有决心、有信心去建设好高校思政课,解决好思政课教师配备机制,选拔优秀人才加入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好管理体系,帮助思政课教师教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四)保障及监督责任
学校应在发展规划、人才配备、职称评聘、学习培训、平台建设等方面优先保障思政课建设,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向高层次深层次发展,建立与时俱进的理论研究、教学课程研究等内容,不断健全本校“多位一体”的思政课建设教学及成果监督体系。
三、思政课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授课创新的责任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新思路,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思政课。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效果、增强高校思政课吸引力与感染力是关键路径。
(一)要以更加让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来诠释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改革,需要注入新时代创新内容,组织好教材内容和创新思政内容,让思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心喜爱思政课。
高校思政课聚焦“讲什么”“如何讲”“谁来讲”,创新思政课堂,将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时代味”“信息味”“学生味”,真正将新时代党的政策方针和理论宣讲“活起来”,让学生坐得下、听得进、喜欢听,实现入脑入心,对话入心,切实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愿意听、喜欢听的人生金课。从大课堂小课堂,线上线下,身边事身边人,小故事小案例升华到宏大主题,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简单事件和简单话语来讲活思政道理,更加接地气,让学生愿意听、喜欢听、乐于学的过程,从中也获得启发和收获。
思政课教学对于理论讲授非常严谨,需要紧跟国家形势和政策方针,要具有权威性和准确性,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官方和准确话语表述。同时,通过案例和视频讲解理论,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思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二)开拓思政课教学多种样式,让学生去领会思政课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展开多种形式的思政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和课堂内容,让思政大课堂小课堂“活”起来。例如,在青岛音乐厅举行的“弓弦上的中国故事”音乐思政课,别开生面且新颖的课堂形式以音乐为媒,通过中国海洋大学胡琴乐团和弦乐团的精彩演绎,带领现场观众重温峥嵘岁月,感受中华精神。
高校思政课需要进行创新和教学改革,讲活教材和创新课堂。采取多种教学改革方式,例如:课前5分钟新闻播报和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我讲一堂思政课、唱响红歌、微视频、模拟联合国和模拟法庭、辩论赛、红歌故事分享会、歌唱祖国、手抄报、历史情景剧,我讲党史课,时代对话情景剧、演讲比赛、学习笔记、校外参观战役纪念馆等等,通过教材模块内容,展开相对应的课堂小组活动,不仅讲活思政课本教材,理论联系实际,而且丰富和活跃课堂,学生参与课堂,喜欢思政课。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和生动,通过校外实践课,让历史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更加亲近思政课更加喜欢思政课。
(三)尽可能的采用小班制和分组方式,让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
思政课的教学在根据学生的数量匹配教师人数的同时,合理设置教学班规模,尽可能的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可以直接与教师交流学习问题的时间,一般小班最多不超过40名学生,即使因教学条件限制合堂的大班,也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分组,形成小的小组团队。小班制形成的对话式课堂可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对话与互动,对于深刻问题的答疑、讨论,充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进行讨论,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具有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重要作用,需要创新课堂,讲透教材,丰富课堂,让思政课更加具有思想性、理论性、亲和性、针对性、感染性,做到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培育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