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初中乒乓球教学德育渗透的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胡静来源:《河南经济报》日期:2025-02-24人气:396

一、研究背景

(一)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责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与期望,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应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 。尽管自始至终,体育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使命中的不可或缺性显而易见,也有学者提出,学校体育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易遭“边缘化”现象。

(二)体育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培养体育品德的目标要求

2022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应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可见,除了“体”,如何培养学生的“德”也是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之一。近两年,围绕体育与德育的研究逐渐增加,但是多宏观的从学科视角探讨体育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以具体运动项目为载体进行的研究不多。

(三)初中生认知能力和品德素养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学时期是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确立并据此引领行为的阶段。在此时期,初中生在信息筛选与判断方面能力有限,易受外部环境干扰,欠缺自主思考与批判性分析能力。此外,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自强奋斗意志,自律能力较差,心理素质脆弱,诚实守信缺失,理想信念淡薄,道德知行脱节,知与行不统一。

因此,初中阶段学生认知能力、品德素质培养存在发展的巨大潜力,初中体育教师应抓好发展的关键期,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去构建教育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品德与人格品质,助力长远发展。

二、乒乓球教学德育渗透的理论支撑  

(一)体育与具身德育

道德是发源于身体之中的。因此,“具身德育”应运而生。具身德育是指基于具身认知的德育,是身体经验与道德认知、判断相互影响的过程。具身德育强调:德育是身体经验与道德认知、判断相互影响的过程。与体育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指向身体参与。

(二)乒乓球教学与具身德育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小场地的、手握球拍隔网击球的对抗性运动,在多数情况下,比赛双方相距不过3米左右。初中生是参与乒乓球运动的主要群体之一,在初期学习乒乓球,学生需要反复模仿、练习包括握拍技术、基本步法、发球技术、接发球技术、推挡技术和结合性技术等在内的基本动作技术,并在重复练习的过程中加深肢体的动作记忆。除需要进行运动知识与动作技能的教学外,还需要同时进行体育品德的培育,例如拼搏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等。

三、乒乓球教学德育渗透的现实路径

体育教师以乒乓球运动为载体,通过设计教与学行为,打造“以体育人”的学习场域,浸润式的培养学生的精神、品德、品格,丰富德育内涵、提升道德认知、增强道德感情。

(一)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融入

        1.制定德育目标:在乒乓球教学计划中,明确德育目标,如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公平竞争观念等,使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融入德育内容: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德育元素,如讲解关于乒乓球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教师在课堂上要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如遵守比赛规则、尊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等,为学生树立榜样。

        2.创设情境,引导体验:通过创设比赛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比赛中体验体育精神和道德规范。例如,在双打比赛中,引导学生学会与队友配合、相互支持。

(三)课外活动与竞赛中的德育实践

        1.举办校园竞赛,培养竞争意识:定期举办校内乒乓球赛事,培养学生竞赛中的竞技意识和奋斗精神。在竞赛环节,指导学生正确看待胜负,保持谦逊、坚韧不拔,汲取失败教训,汲取成功之动力。

        2.参与社会竞技,拓展德育空间:促进学生参与校外乒乓球赛事,例如校内赛事,让学生在更宽阔的舞台上展现自我,提升责任感。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

        1. 加强家校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乒乓球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可以在家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乒乓球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道德品质。

        2.利用社会资源:与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乒乓球教学活动。例如,邀请专业教练到校指导,组织学生到社区体育俱乐部参加训练和比赛等。

(五)以体育品德培养深化德育引导

1.以体育精神丰富德育内涵

在乒乓球比赛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比分落后、对手强大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集体观看《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深刻领悟国家队乒乓球运动员在逆境中永不气馁、团结奋斗的精神。

2.以体育道德提升道德认知

在日常的乒乓球训练和比赛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无人监督的环节,如自主计分、自我挑战等,考验学生的诚信自律能力。

3.以体育品格增强道德情感

在乒乓球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比赛前,要求学生主动与对手握手致意;比赛中,遵守裁判判罚,不与裁判争执;比赛后,无论输赢,都要向对手和裁判表示感谢。

四、总结与反思

初中体育教师应抓好发展的“关键期”,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去构建教育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品德与人格品质,做好具身德育工作,助力长远发展。但是现阶段的探索仍存在几点不足:

(一)系统化教学的需求

当前,关于“大球”的研究是主流,乒乓球教学中德育渗透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德育内容较为零散、无序。因此,一线教师还需要探究完整的乒乓球大单元教学体系,或者开展乒乓球项目化研究,更深层次地挖掘、梳理如何开展系统的乒乓球德育教学。

(二)德育成效的检验

“评”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练”、“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国内学者叶松东也提出:“体育品德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结果。”在体育德育教学中尤为关键。有学者指出目前的评价仍存在“重技能、轻品德”的问题,加之学生在体育学习、运动锻炼中,思想品德的转变和提升往往很难被观测。因此设计一份与教学一致的、多视角的、多维度的评价量表,以评促学。

(三)协同育人格局的打造

德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品德素养的提升不应该只在体育教学中发生,家庭、社区等也是开展德育的场域。在体育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很难将情境“迁移”到学校以外,家长也很难将学校、教师的培养方式“照抄照搬”,学校同社区家庭的联系以及体育教师同德育相关教师、家长的联系也存在实际困难,因此需要教师主动作为,学校全力支撑,积极与家庭、社区建立沟通,实现“家校社”共育。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