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读物的融合路径探索
摘 要:传统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思想和情感,不仅是民族精神的由来,更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对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健全的人格起到关键作用。传统文化与少儿读物的结合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读物的融合路径为主题,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读物的融合价值,并结合相关文献,针对二者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传统文化;少儿读物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民族文化教育水平、增强社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儿童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巩固文化根基的重要阶段。在少儿阅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对提高儿童精神素养、推动社会教育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读物的融合价值
☆推动传统文化延续
阅读是少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基础教育环节占有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阅读能力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明确要求学生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养成独立阅读能力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全民阅读发展战略更是将阅读推广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学校通过读书节、阅读活动课等形式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少儿读物能使儿童进一步接触相关知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少儿教育中的传播与普及,带动相关文化的发展与延续。
☆奠定文化认同根基
儿童阶段的阅读学习对人格养成以及价值观形成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这一时期接受的认知体验和情感记忆会深刻影响个体的终生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乃至精神底线的形成。在儿童认知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儿读物,对儿童的民族身份构建以及文化根脉培育产生关键影响。儿童在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时可以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应当肩负怎样的民族使命感”,通过不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浸润,更好地认识历史文化的发展,进而提升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2]
☆培养民族精神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种名胜典故不胜枚举,传承至今。在少儿读物中融入积极正能量的历史文化故事,能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曾子杀猪的故事向青少年传递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能培养其言行一致的优秀品格。卧薪尝胆的故事中,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表现了坚持进取、隐忍不屈的思想品格。更重要的是,这些历史文化故事皆来源于历史,有迹可循,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我国古代文化对忠孝礼节、团结友爱等精神也极为重视,在儿童读物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强化儿童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等。[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少儿读物融合过程中的问题
☆文化转化不协调
许多读物在内容编撰上照搬文言文、成语或历史典故,形式僵化,对相关内容的注解不够,对于文化根基较弱的儿童来说显得晦涩难懂。例如,一些儿童读物在引用《论语》时只提供原文,缺少白话翻译和有关的现实意义分析,儿童若想在课堂之外自学会遇到瓶颈,难以展开学习。同时,由于所处时代不同,许多历史故事存在时代局限。例如《二十四孝》中埋儿奉母的故事包含一定的封建迷信,卧冰求鲤的典故与当代的安全教育观念存在矛盾,许多带有性别偏见的内容也需设计者斟酌。
☆儿童本位原则缺失
少儿读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成长,儿童在整个环节本应居主导地位。但由于环境影响,一些少儿读物过度强调应试,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新意。部分家长盲目看重“国学热”,选择一些速成性强的读物,忽略了儿童本身的意愿和教育的循序渐进过程,使儿童产生抵触情绪。
☆教育性与趣味性失衡
相比多元的现代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更严肃,加之儿童心智不成熟,在阅读枯燥刻板的文化知识时常因为难以理解而注意力涣散,甚至不愿学习。这主要是因为一些读物过分强调教育,缺少趣味性内容的调和。许多儿童读物在内容编撰上依旧维持单调的“文字+插图”的老路线,插画也采取比较古朴的绘画形式,这在视觉表现日新月异的今天很难激发儿童兴趣。例如,一些以节庆为题材的读物只以简单的插图结合文字的形式表达内容,展示形式太过浅显,学习效果也较差。
☆市场与教育需求存在差异
为了实现快速变现,一些出版商在儿童读物出版上盲目跟风。许多以经典诵读为题的读物在实际质量上与其他绘本大同小异。许多传统故事绘本为了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会加入大量国外的文化典故,掩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由此导致市场与实际教育需求存在差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少儿读物的融合路径
针对传统文化知识与少儿读物融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笔者在读物内容的设计上提出了以下改进路径。
☆注重文化转化的辩证性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儿读物的根本目的是让儿童吸收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指导儿童前进发展。因此,儿童读物在文化转化层面要采用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在引用古诗、文言文时应注重相关内容的解读和注释。这种解读不仅是对原文的翻译,还应根据具体语境,结合当下实际生活案例,使儿童更好地吸收。例如,在引用《论语》中的某些名言时,设计者在加注原文翻译的同时还可以谈到这些名言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儿童知道所学知识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在引用成语故事时,设计者可以写出这些文化典故的由来,使儿童能够联系相关的语境,更深刻地了解其内在精神本质。
目前,一些儿童读物对一些传统文化的正面或负面内容存在夸大,很少分析其背后的两面性。这种过于绝对化的内容表达限制了儿童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对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上,设计者应当用辩证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儿童既能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也能将那些存在时代局限的内容作为借鉴,以一种扬弃的态度来看待是非。[4]对于那些在古代受到尊崇的观点,设计者应当审时度势、仔细思考,分析其是否符合当下的发展规律,将儿童朝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观念的道路上引导。
☆以儿童教育发展为中心
在少儿读物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升儿童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实现全面发展。相比一味追求功利性和展示性,如何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设计相关的文化读物才是重中之重。
不同阶段的儿童在心智发育阶段存在差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儿童读物的融合过程中,设计者应根据不同的心理认知维度设计不同层级的文化内容。对于3岁到6岁的幼童,设计者应注重教育启迪,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基础认知习惯。这一阶段的儿童读物内容可以采用比较简单的生活化、具象化形式,诸如普及一些传统节日和文化习俗的知识,讲述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儿歌或生肖故事等。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心理认知方面较为欠缺,可能对仁义礼智信之类的抽象哲理和复杂的文化实践存在选择性规避。对6岁到12岁的小学生,读物内容可以从基础的文化习惯朝着文化逻辑的建构以及辩证思维的培养方向转化。设计者可以有计划地融入一些蕴含辩证思维的文化内容培养儿童的思考能力,并适时加入相关的问题问答,例如愚公精神在当代的价值等。这样可以为他们在初中阶段文化价值观的定型和文化的身份的建立奠定基础。
在儿童读物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根据儿童心智发展的差异选择相应的文化内容,使其能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不断进步。这对于儿童的阶段性发展有重要作用。
☆提升内容趣味
设计者通过提升读物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儿童的阅读学习欲望,这也是提升儿童读物质量的重要路径。技术的支持无疑是儿童读物内容表现的一个重要侧重点。在数字影像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AI、多媒体、动态文本的呈现形式已经普及,让文字活起来更成为当下儿童教育的热门话题。目前许多中小学的网络慕课就常采用动态绘本的形式呈现。相比传统的表现形式,动态视频绘本的呈现手段更加灵活生动,还能根据需要自定义故事情节、背景、人物形象,从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同时,动态影像绘本的表现形式能更加清楚地解析传统文化内容,便于儿童理解。
☆鼓励儿童参与阅读推广
举办线下阅读交流活动也是促进传统文化推广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利于提升儿童的思考及动手能力。目前许多家长存在管控严、把守强的情况,儿童在选择读物时必须遵循父母的喜好,这减少了自主选择和交流的机会。
由深圳少儿图书馆率先发起、长沙市图书馆等全国多家图书馆共同举办的“我最喜爱的图书”阅读推广活动,是由儿童自主票选的童书阅读推广活动。活动通过以评促阅的方式宣传优秀的中文少儿图书,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儿童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为进一步拓展活动效果,长沙市图书馆还依托现有的“青苗绘之旅”“故事驿站”等青少年阅读品牌活动,以青少年的自身特点和兴趣为切入点,让他们去读、去看、去思考、去表达,将阅读的选择权交还给儿童,推动他们更加独立自主地阅读,把阅读的乐趣与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儿童的心田。这些活动都值得相关从业人员学习借鉴。
结语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学习教育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少儿读物巧妙融合,使儿童能更好地吸收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这个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找到原因加以解决,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承,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