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关于“沉浸状态”在民俗舞蹈传承与发展中的探究

作者:李思莹来源:《尚舞》日期:2025-09-11人气:19

摘要:“沉浸状态”有助于激发舞者和舞蹈编导的灵感。观众若也能沉浸其中,对于民俗舞蹈的传承来说至关重要。文章从沉浸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民俗舞蹈传承与发展中的“沉浸状态”,分析了民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和必要性。文章应用沉浸状态模型、二元心智模式等理论,探索学习、创作与传播民俗舞蹈的过程中涉及的主要角色即舞蹈编导、舞蹈演员及观众的沉浸状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利用沉浸状态更好地为民俗舞蹈传承与发展服务的具体方法,包括保证挑战—技能平衡和关照二元心智模式的三维度,以及为观众创造沉浸式环境,使得“沉浸状态”更好地为民俗舞蹈传承和发展赋能。

关键词:沉浸状态;民俗舞蹈;积极心理学;专注力;文化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民俗舞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新时代下的传承和发展亟不可待。沉浸体验是积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幸福心理学、心理咨询以及个人心理成长等应用领域获得广泛认可。然而,在舞蹈研究领域,运用该理论开展研究的情况相对较少。目前,相关研究已在工作和生活的众多领域展开大量探索,结果表明,沉浸体验多发生在工作场景中,特别是在科技、艺术和体育等具有较高创造性的行业,并且与创新绩效和满意度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因此,本文从沉浸理论的视角出发,应用沉浸状态模型、二元心智模式等理论,探索学习、创作与传播民俗舞蹈的过程中涉及的主要角色即舞蹈编导、舞蹈演员及观众的沉浸状态的影响因素,以及怎么使得他们的沉浸状态更好地为民俗舞蹈传承和发展赋能。

 

1.舞蹈视野下的“沉浸状态”

“沉浸”这一概念最初由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他通过研究发现,当个体在从事自身技能能够掌控的任务挑战时,往往会进入一种高度专注的精神状态,同时伴随着忘我、愉悦、时间感知的扭曲以及完全自发等独特体验。基于此,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进一步提出了沉浸状态个体共有的九个维度,分别为:明确的目标、及时的反馈、技能与挑战的平衡、深度参与、全神贯注、自我控制、自我意识的消退、时间感的扭曲以及自成目的性。在此基础上,诺瓦克等研究者对这九个特征进行了分类,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前提条件、核心特征以及体验的结果。其中,明确的目标、及时的反馈以及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属于前提条件;深度参与、全神贯注和自我控制构成了沉浸体验的核心特征;而自我意识的消退、时间感的扭曲以及自成目的性则是沉浸体验所产生的结果。当“状态”和常用来形容人的“沉浸”放在一起时,即定义中的系统则变成人本身,进而当定义中的系统指人时,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表现出的形态,例如处于昏迷状态、处于饥饿状态等等。“状态”在英语中往往指相对稳定、相对持续的一种感觉。所以“沉浸状态”,则表达的是人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且这种状态相对稳定、相对持续。

舞蹈中的“沉浸状态”是打破传统观念的观看模式,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完全融入舞蹈所构建的艺术空间,全方位体验艺术的魅力。因为“沉浸状态”的主体是人,所以要探寻舞蹈视野下的“沉浸状态”必然要从人的角度入手。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舞蹈演员的“沉浸状态”,从上述特点的第八点“时间感扭曲”看出,关于舞蹈演员的“沉浸状态”不是指其在表演时进入“沉浸状态”,因为在表演舞蹈时,舞蹈演员是绝对不能在时间感、节奏感上出问题的,这点就足以证明,舞蹈演员的“沉浸状态”是发生在训练中感受舞蹈和用肢体表达舞蹈的过程中。此外,舞蹈也可以采用“浸入式舞蹈剧场”“浸没戏剧的剧场”的方式,使观众进入“沉浸状态”。其实,“浸没式舞蹈剧场”在本质上不是舞者沉浸于观众之中,而是他们通过自身“沉浸”的方式让观众更快更深地沉浸于“剧场”,沉浸于“生活的日常”而不是“天上的云彩”。

 

2.“沉浸状态”对民俗舞蹈的价值

“沉浸状态”是人的心理状态,不像客观存在的事物那样容易测量。但是“沉浸状态”对于民俗舞蹈的传承不可或缺,因为大多情况下,民俗舞蹈的艺术性不高、观赏性有限,因此舞蹈从业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需要重视“沉浸状态”的重要性,提升具身认知,创造出文化价值与市场竞争力兼备的艺术作品。此外,在传播过程中观众的“沉浸状态”也十分重要,后面笔者将会具体分析。

 

2.1民俗类舞蹈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既然要谈民俗类舞蹈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就要谈到舞蹈传承与发展的现状。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的多元化输入、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普遍对于其自认为“高效率”的碎片化信息倾注大量精力,恨不得用最少的时间通过刷短视频或各种短篇文章来获得“多方面知识”。因为未曾意识到问题——这些经过别人学习并最简化的描述,往往会丢失很多重要细节,而导致这种碎片化、所谓“高效”地吸取信息则成为我们逐步缺乏专注力的重要原因。而一个舞蹈、一部舞剧,恰恰正是需要专注的艺术,此处撇开显而易见的舞蹈编导、舞蹈演员等人的专注力,而在舞蹈传承方面不可或缺的市场,即观众的专注力方面才是重要问题。因为舞蹈艺术其传情达意均需要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欣赏时则需要观众沉浸在舞蹈世界中,利用专注力来体会舞蹈情节的变化、舞蹈人物形象的塑造及舞蹈传达出的情感与思想。这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正慢慢缺乏的可贵的专注力来说,无疑是不利于舞蹈传承与发展的。

在不利于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民俗类舞蹈的重视度更是远远不够,《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到,少数民族文化原本就游离于中心文化之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时代,其生存空间更是受到严重挤压,面临极大的传承危机。而我们将眼光放到少数民族人身上,由于农村人数减少及高新技术的普及,使其本民族人民自发地跳民间舞的次数也骤少。这便也是民俗类舞蹈传承与发展所遭遇的问题之一。“在当代舞蹈艺术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当然应该鼓励各种先锋性的探索与尝试。不过将某一民族的舞蹈简单地等同于几个标志性动作,通过胡乱的拼贴与毫无艺术理念的所谓发展,构成不知为何物的舞蹈作品,凡此种种,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由此可见,民俗类舞蹈作品“同质化”的现象,也是我们民俗类舞蹈传承与发展道路上的一大绊脚石。

 

2.2民俗类舞蹈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歌德认为作家、艺术家一定要认识自己民族的特点,作品一定要有民族性……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会因此而显露出来,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应该保证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和保护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独特文化,令人类文明丰富发展。而着眼于舞蹈的角度来说,舞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它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同,是社会生活对人类审美观念的一种映射。它所反映的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人物性格,以及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历史时代所展现的独特的风格与特点,展现出多元化的文化审美特征。民俗类舞蹈从历史的角度看,纵向上包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财富,横向上又包罗着各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钱穆曾说,“若这一个民族的文化消灭了,这个民族便不可能再存在。目前世界上有许多人类,依然不成为民族;也有许多民族,在历史上有其存在,而现在已消失无存,这关键在于他们没有了文化。”所以,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灿烂的多民族国家,其属于民俗文化的民俗类舞蹈绝对不能失传。

 

2.3沉浸状态对于民俗类舞蹈传承与发展的作用

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一书中指出:深度工作是指个体充分调动并发挥自身的认知能力至极限状态,在无干扰的环境中专注于相关任务的活动。通过这种高度集中的努力,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促进个人技能的提升。我们在研究民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的课题时,不妨就把民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当作是一项“工作”,而想创造出新价值那便唯有沉浸其中,要达到深度工作的状态,也就是说,沉浸状态能够帮助我们在民俗类舞蹈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深的价值。民俗类舞蹈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就是舞蹈编导,舞蹈编导在采风收集舞蹈素材的过程中就要沉浸其中,用心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设身处地地感受那里的舞蹈风格与文化,保持一双敏锐的眼睛。然后在选择、整合舞蹈素材的过程中同样要保持沉浸状态,创造出更有价值的舞蹈作品。民俗在舞蹈传承与发展中最容易忽略的角色其实就是观众,因为文化只有被人记得、认识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如果记得并认识这一文化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无人问津,久而久之,就连一些民俗舞蹈的本地人可能都重视不足,甚至会产生没有必要保留下去的想法。要想被人们记住与认识就离不开欣赏时的沉浸状态,如果人们只是将眼神定在舞台上,却没有沉浸其中,那么当然是不利于民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所以要求我们通过打造“浸入式舞蹈剧场”等方式尽量保证并保持观众的沉浸状态,对我们的民俗舞蹈传承与发展才有利。

 

3.如何利用“沉浸状态”更好地为民俗舞蹈传承与发展服务

在探索学习、创作与传播民俗舞蹈的过程中,舞蹈编导、舞蹈演员及观众保持“沉浸状态”下会获得沉浸体验,这种体验能使他们乐于参与,并且坚持这项活动。下面笔者利用会沉浸状态模型、二元心智模式等理论具体探讨。

 

3.1对于舞蹈编导及舞蹈演员来说

舞蹈编导及舞蹈演员在民俗舞蹈其发源地采风时,就应该保持“沉浸状态”,用身体来体会这一文化,提升具身认知。《族群生命体验——由〈沉香〉引发的思考》中指出“只有从该族群特有舞蹈切入,借助身体认知那不可言传的生命体验,才能最大程度地还原主体性心理感受,从而尽可能地实现族群外的他者对于该民间舞的原样学习。”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说:“只有当精神力量(即注意力)专注于实际目标,行动与机缘又搭配得天衣无缝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树立追求的目标,能使感官变得井然有序,因为这时一个人必须全心投入手边的工作,将一切抛诸脑后。这种为克服挑战而奋斗的阶段,就是一般人认为的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任何人只要能够控制精神能量,并将它专注于既定目标,就一定能有所成长、精益求精。”只有编导和演员在将“沉浸状态”贯穿于从采风到产出民俗舞蹈作品的整个过程,才能创造出更有文化价值的民俗舞蹈作品。那么如何更好地使编导和演员保证“沉浸状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一,要保证挑战—技能平衡,在前文提到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归纳了沉浸体验的九个关键要素中,“挑战—技能平衡”是沉浸体验得以产生的关键前提。个体在行动过程中,只有当自身技能与所面临的挑战处于平衡状态时,才有可能进入沉浸状态。若技能高于挑战,随着二者差距的逐渐扩大,个体可能会陷入厌倦情绪,进而产生焦虑;反之,若技能低于挑战,随着差距的不断拉大,个体则会陷入担忧情绪,最终同样导致焦虑。基于“挑战—技能平衡”这一要素,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构建了一个描述个体在行动中进入沉浸状态的模型。(见图1)。因此,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应把控好自己向民俗舞蹈采风学习,以及创作民俗类舞蹈作品时所面临的挑战与个人技能的占比,使其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以确保“沉浸状态”。

图1.png

1 沉浸状态模型

第二,应关照二元心智模式的三维度,二元心智模式是指员工在从事科技创新工作时,所展现出的一种有利于二元创新的心智转换素养。它以一系列信念和思维方式为特征,具体包括矛盾创新思维、自我效能信念和互惠信念三个维度,可用于衡量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各类群体的心理状态。二元心智模式属于积极心理学的范畴,是员工在探索式创新与开发式创新之间有效平衡和调节的高级认知能力。这种心智模式可以被视为一种丰富的认知资源,对个体主动满足特定需求具有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二元心智模式的三维度均可能激发工作沉浸。对照舞蹈来分析,也就是在产出舞蹈作品时,要注意不断对作品进行打磨、优化,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正念,同时演员和编导之间要多沟通,交流作品相关想法与建议。以上都是可以保持“沉浸状态”的途径。

 

3.2对于观众来说

沉浸状态带给艺术最美好的地方之一,笔者认为就是可以短暂性地抛开现实生活中枯燥无味甚至有些杂乱的事务,专心走入艺术殿堂,使精神得以放松。例如,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这一时期被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充斥着,但是艺术却发生了空前的发展,这是因为当时人们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慰藉,所以便转向精神层面的东西寻求短暂解脱。在当今社会更是充斥着压力巨大、被各种事务缠身的人,他们也一定想通过沉浸到艺术的海洋中来得以短暂性抛开现实的冗杂真正使精神放松。把握好观众的这一心理,再加之本文的目的“使民俗舞蹈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就需要加入我们的思考,要想得到一个双赢的效果,就离不开一个充斥民俗舞蹈文化的大环境。而此时,我们可能就需要创造出一个能使观众沉浸其中并且又充斥着民俗舞蹈文化的环境。从戏剧方面看,理查德·谢克纳的《环境戏剧》一书中提出:环境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一种是与一个环境“协商”称之为“发现的空间”,另一种是完全改变了的空间创造出的一个环境。我们在传承与发展民俗舞蹈的过程中,把观众带到民俗舞蹈的发源地即“发现的空间”中是较难做到的,因为他们正身处于城市的奔波中,要想做到立刻利用几天时间去发源地是十分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创造出一个环境,令他们仿佛身处于民俗舞蹈的发源地一样,能够原汁原味地体验到民俗舞蹈带来的冲击力与感染力。

 

4结语

沉浸状态在民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保持舞蹈编导和演员的沉浸状态,可以提升具身认知,创造出更具文化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民俗类舞蹈作品。同时,观众的沉浸状态对于民俗舞蹈的传承同样不可或缺,通过打造沉浸式的环境,能够增加观众的民族认同感,增强观众与民俗舞蹈的情感链接。在现代社会,尽管人们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可以有效利用沉浸状态为民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赋能,确保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文章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上一篇:智慧体育下高中网球教学多元化构建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