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精神融入高等师范院校美育教学的实践路径与创新探索
摘要: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教育使命下,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塑造未来教师审美素养与精神品格的双重责任。太行精神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革命文化资源,其蕴含的理想信念、奋斗精神与人民立场,为师范院校美育提供了独特的价值载体。在前期挖掘左权红色美育资源后,文章立足太原师范学院的教学实践,从高等师范院校育人特质出发,构建“课程浸润—实践体验—创新转化”三位一体的实施路径,探索数字化赋能、跨学科融合、校地协同等创新策略,旨在为红色文化与师范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助力培养“以德铸魂、以美润心”的新时代教师队伍。
关键词:太行精神;高等师范院校;美育教学;实践路径;创新探索
一、引言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主阵地,其美育不仅承担着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任务,更肩负着涵养职业精神、厚植教育情怀的特殊使命。太行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太行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谱系,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军民同心、敢于胜利”为核心内涵,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彰显,更是师范院校开展“红色美育”的珍贵资源。将太行精神融入师范院校美育教学,不仅能丰富美育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深度,更能为师范生树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职业标杆,使其在未来教育实践中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二、太行精神融入高等师范院校美育的独特价值
(一)铸牢师范教育的精神底色
师范院校的美育目标不仅是培养会审美、能创作的艺术人才,更要培养有情怀、敢担当的教育工作者。太行精神中“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理想信念,与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通过将太行军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在艰苦环境中坚守教育”的办学传统(如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的“窑洞学校”)融入美育,能帮助师范生理解教育的本质是精神传递,从而树立“以德为先、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二)建构师范美育的红色坐标系
太行精神蕴含的“人民性”特质,为师范院校美育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坐标。从“八路军为百姓办学堂”的历史实践,到“太行教师扎根山村教育”的当代传承,其中贯穿的“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正是师范院校美育应着力弘扬的核心价值。通过解析太行地区“军民共建扫盲班”“田间地头的流动课堂”等教育实践案例,能引导师范生理解教育与人民需求相结合的重要性,培养其服务基层、扎根基础教育的职业情怀。
(三)拓展师范美育的实践育人维度
太行精神的实践性特征(如“一边战斗一边生产”的生存智慧),与师范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要求高度匹配。将太行军民“在困境中创新教育形式”的历史经验(如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用旧报纸制作课本)转化为美育教学素材,能帮助师范生掌握“因地制宜开展美育”的能力,使其在未来面对城乡教育资源差异时,具备用艺术赋能乡村教育的实践能力。
三、太行精神融入高等师范院校美育的实践路径
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特殊使命,其美育实践需在知识传授中厚植精神底色,在实践体验中锤炼教育情怀,在文化浸润中塑造职业认同。以左权地区为例,我们分析了当地红色美育资源后,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深度规划太行精神融入高师美育教学实践路径,为师范美育提供了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行动的立体化育人路径。
(一)课程体系建构:在学科融合中实现精神渗透
课程是美育的核心载体。师范院校通过专业课程的深度植入与公共课程的立体渗透,让太行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教学内容。
1.专业课程的“主题模块化”改造
在美术学、音乐学、学前教育等专业课程中嵌入“太行精神”专题,实现艺术技能训练与教育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美术课程中可以开设“太行红色美术创作”选修课,以彦涵等人版画为范本临摹和创作,引导学生分析革命历史题材的构图语言与情感表达,并以“太行教师群体”为题材创作组画,如《窑洞烛光——抗战时期的乡村教师》系列,将美术技法训练与教育叙事结合。音乐课程中可以建立“太行民歌数据库”,系统讲授《在太行山上》《左权小花戏》等作品的创作背景与音乐特征,组织学生改编民歌为现代合唱曲目,在音乐学院新年音乐会上设“太行之声”专场,使音乐表演成为精神传递的载体。实践中,学生需深入左权县采集民歌原生态唱法,将田野调查成果转化为舞台表演的情感内核。教育学课程中可以在《课程与教学论》中增设“太行根据地教育模式”专题,分析抗战时期“寓教于战、寓教于农”的美育模式,引导师范生设计“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方案,如开发《画说太行——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
2.公共美育的“立体渗透认知”设计
全校开设“太行精神与美育”通识课,构建“理论讲授+场景体验+创作实践”教学模式。理论讲授模块方面,邀请党史学者讲述太行军民“以教育为武器”的抗战历程,美术史专家解析沙飞摄影作品中的纪实美学,形成“历史逻辑—艺术规律—教育原理”的认知框架。场景体验模块方面,利用虚拟仿真技术重现“太行窑洞课堂”,学生分组扮演教师与村民,模拟抗战时期的扫盲教学场景,在模拟扫盲教学中使用草纸、石板等道具,使历史体验从“观看”转向“操作”。创作实践模块方面,布置“跨媒介叙事”任务,允许学生用绘画、短视频、教育戏剧等形式表达对太行精神的理解。
(二)实践教学创新:在行动场域中深化精神认同
实践教学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师范院校通过基地建设与项目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中完成从精神接受到行动转化的跃升。依托太行革命老区资源,打造历史现场—乡村美育—创作孵化“三位一体”基地,形成调研—服务—创新的实践闭环。
1.“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在左权,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等是良好的“美育实践研学基地”,在这里方便组织师范生开展太行教育史调研,记录抗战时期艺术素材,形成太行红色教育资源图谱。在左权县、武乡县等太行山区中小学建立“乡村美育帮扶工作站”,师范生定期赴基地开展红色美术支教、民歌进课堂等活动,将太行精神转化为服务乡村教育的实际行动。例如,太原师范学院美术与影视学院学生指导留守儿童用当地黄土制作抗战主题泥塑,既传承地域文化,又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在校内建设“太行红色文创实验室”,配备3D打印、数字绘画等设备,支持学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文创产品。如2024年学生团队设计的“太行教师徽章”系列(以窑洞、教鞭、五角星为元素),实现了精神符号的教育转化。
2.“项目制”实践教学改革:以真实教育需求为导向设计实践项目是推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拟面向基础教育需求,开发适配不同学段的太行精神美育教材。例如,为初中学生设计《太行艺术鉴赏手册》(含版画制作、民歌学唱等实践环节),以项目驱动,组织学生组成调研团,引导学生用形式分析解构与重构红色作品,为教材建设做好研究基础。同时,我们支持学生团队开展“太行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帮助老区村民将传统剪纸、刺绣转化为文创产品,既助力乡村振兴,又使学生在商业实践中深化艺术服务社会的理念。
(三)校园文化营造:在符号系统中培育职业自觉
校园文化是无形的美育课堂。师范院校通过景观符号化、仪式神圣化与品牌文化塑造活动,将太行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文化符号。首先,在校园主干道建设“太行教育文化长廊”,公共艺术专业方向学生可通过浮雕、壁画等多种形式再现典型太行历史场景,在美术馆设立“太行美术常设展厅”,定期轮换展出师生创作的红色主题作品,形成流动的精神教育阵地。其次,将太行精神融入师范生职业养成仪式,如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增设“太行精神传承宣誓”环节,毕业生离校时颁发刻有“扎根太行”字样的纪念钢笔,使校园仪式成为精神传递的重要载体。再次,通过整合舞蹈、音乐、美术、戏剧影视等专业方向资源,举办沉浸式校园文化活动,使抽象的精神传承转化为可参与、可互动的文化体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四、创新探索:数字化赋能与协同育人双重突破
在数字化转型与跨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太行精神融入师范美育的实践也需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寻求突破与创新。在这里,我们探讨通过数字化技术革新教学形态、跨学科协同拓展育人边界、校地合作构建生态共同体,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创新路径,推动红色美育从理论建构向实践效能转化。
(一)数字化技术革新美育形态
数字化技术应用为太行精神的美育实践注入科技动能,可通过构建“虚拟太行教育博物馆”实现历史场景的沉浸式再现与教育资源的智能化共享。例如,利用VR技术1:1还原八路军太行军政干校旧址,设置“虚拟教室”场景,学生通过佩戴设备可参与模拟教学。同时,借助数字技术,开发“太行精神美育资源库”,整合视频、音频、教案、素材等多类型资源,建设可共享的线上平台。邀请党史专家、艺术学者录制名师微课,如《太行美术经典赏析》《左权民歌的教育价值》等系列微课,供师范生及中小学教师使用。借助AI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智能教学设计,适配不同学段的教学方案、课件模板、教学步骤、思政融入点、学生作品范例等完整方案,助力红色美育的普及推广。
(二)跨学科协同拓展美育育人维度
1.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打造“大思政+美育”课程群,实现价值引领与审美教育的有机统一。增设“太行精神的育人逻辑”专题,从理论层面剖析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在美术学专业开设“红色题材创作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工作坊,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传递家国情怀。
2.与教育技术的创新结合
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嵌入“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模块,指导学生制作太行精神主题的教育App、互动课件,培养师范生的数字素养与教育创新能力。
(三)校地协同构建美育生态共同体
通过整合高校、地方政府与中小学资源,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美育生态,推动太行精神从校园走向社会。
1.“高校—地方—中小学”三级联动
联合成立“太行精神美育联盟”,汇聚高校、中小学及红色文化机构,形成跨层级合作网络。联盟定期举办中小学美育教师培训、红色教案设计大赛等活动,组织师范生担任助教、评委,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有效促进红色美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落地。
2.深化“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
依托山西省“太行精神专项研究课题”,高校师生深入太行山区开展实地调研,形成《太行山区中小学红色美育现状及对策》等研究报告,为地方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整理课程教材,开发适用于大中小学的红色美育校本课程。这种“研究—教学—服务”的闭环模式,既提升了师范教育的实践价值,也为地方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
五、结论与展望
将太行精神融入高等师范院校美育教学,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本研究构建的“课程浸润—实践体验—创新转化”三位一体实施路径,结合数字化与跨学科的双重赋能,不仅有效提升了师范生的审美素养与艺术创作能力,更在其内心深处根植下“以美铸魂、以教育人”的职业信念,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展望未来,深化相关研究与实践仍有广阔空间:其一,需进一步推进太行精神与师范教育理论的深度融合,系统梳理红色美育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规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红色美育理论体系,为实践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支撑;其二,应着力扩大校地协同育人模式的辐射范围,通过经验交流、资源共享等方式,将研究成果推广至全国革命老区师范院校,让更多师生受益;其三,需审慎把握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边界,避免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确保技术手段与精神传承、能力培养的深度契合,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
高等师范院校的美育肩负着特殊使命,其核心不在于单纯培养“能画会唱”的艺术教师,而在于塑造“有魂、有根、有情”的教育者。当太行精神从历史文本走向教学实践,从静态陈列变为动态传承,其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与奋斗精神,必将在一代又一代师范生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支撑中国基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精神脊梁,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持久而强大的精神力量。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