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秧歌气息训练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
摘要:海阳秧歌凭借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及丰富的训练功能而流传至今,成为民间舞蹈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抹亮色。然而,现代高校舞蹈教学普遍侧重技巧训练,忽视了舞蹈表演中气息的运用。文章将对比气息在海阳秧歌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分析其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促进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海阳秧歌;气息训练;高校舞蹈教学
1983年,海阳秧歌被高等院校正式纳入中国民间舞蹈教材,成为舞蹈专业学生进行民间舞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张荫松老师在许淑英教授的提倡下,利用元素教学法编排《海阳秧歌》教材,元素教学包含了人体从体态到舞姿、从静止到流动、从呼吸到韵律、从柔韧到力量、从传统到时尚等诸多方面的训练因素,其中,“气息训练”就是海阳秧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在日常生活中,呼吸是无意识的,但在舞蹈学习的表演过程中要学会进行“有意识的呼吸训练”。在汉族民间舞中,海阳秧歌对气息的运用最突出最强烈。从课堂教学训练角度分析,气息的大幅运动始终贯穿在海阳秧歌“拧、扭、抻、韧”的动态语汇中,根据身体运动的特点,进行了不同呼吸的量化以及节奏力化的调整和运用,通过“以意导气、以气生动”的规律,将意识、气息、动作合为一体,实现动作形态与精神美感和谐统一。
1.海阳秧歌气息训练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高校民间舞教学训练中,首先要重视气息的训练价值。气息训练是舞蹈教学中以训练学生身体控制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课程,主要通过联系舒展的舞蹈动作进行综合训练。在海阳秧歌的教学过程中,气息训练作为重要的训练元素之一,重视“以气带动,以内制外”,开发学生身体运行方式的同时传承民间文化。
1.1提升舞蹈技巧与表现力
第一,强化肢体能力。海阳秧歌“一惊一乍”的快节奏变化,要求学生在极短的时间里快速收紧肌肉。“从生物力学角度看,肌肉收得越紧,恢复原状时所产生的力量越大”。海阳秧歌突变、快变的动作特质,恰恰符合肢体速度反应的要求。如果仅依靠大脑控制肌肉被动收缩,身体会变得僵硬且容易受伤。而海阳秧歌气息训练中“快吸快吐”的技法,可以有效地带动肌肉。吸气时,肌肉被拉长,为后续动作储存弹性势能;吐气时,肌肉主动收缩,力量通过躯干传递至四肢。在气息带动下,肌肉像弹簧一样进行压缩和释放,增强学生对身体的驾驭能力,更准确地表现出动作质感。同时,气息训练还能帮助学生加大肢体运动幅度并提供持续动力。例如“满身花”动作配合气息循环,可帮助手部平圆与身体立圆进行不间断的线性流动,将内在力量作用到胸部、跨部,继而挖掘舞者身体的多样延展性,增加动作的流畅性,实现多维度空间的转换。
第二,优化舞蹈节奏与韵律。海阳秧歌气息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节奏特点,控制舞姿和律动,解决“抢拍”“拖拍”问题,丰富舞台表现力,加强作品审美内涵。其打击乐器配置主要由锣、鼓、钹等组成,节奏复杂多样。其中,慢节奏在“强弱弱”中反复。在提沉训练组合中,学生需要将气息快速提至胸口,灌满胸腔;弱拍时沉气,双膝顿时稍屈,并持续下沉。当气与体到达下沉的最低点时,将气均匀散开至身体周围,形成无限延伸的态势。而步伐在快节奏“冬次冬次冬次仓”的序列中不间断流动,先由气息带动上身,再带动脚下动作。例如,“四步走”的步伐变化,正是依据节奏快慢进行“慢走、自然、快走、急走”的交替变换,以精准展现“哏”劲。因此,无论是民间传统的程序式艺术还是作品中规范的表演艺术,都需要运用“快吸慢吐、快吸快吐、慢吸快吐”等不同的呼吸节奏来启动头部、腰部、胯部等身体部位,最终形成“一惊一乍、突快突慢”的艺术特点。
第三,塑造舞蹈风格与情感。海阳秧歌的气息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肢体协调力,还能引导学生感知舞蹈“内力”——即舞者自身内部的“心劲”。这种内聚力的“势”,不仅影响动作质感,更是表现人物角色情感内心的关键,堪称海阳秧歌的“魂”。海阳秧歌气息训练有助于学生把握角色个性,促进对舞蹈多元风格的理解。在传统民间表演中,不同角色通过气息的凝聚与扩散引导肢体的收紧与放松,进而促进情感的爆发与延续。海阳秧歌强调“沉稳、大气”,男性形象以“提沉”为主要动作态势,从心理的“提”到气息的“提”,再到身体局部的“提”,将气息沉至丹田,此后将其扩充至全身,彰显男性角色的气势雄浑之美。女性角色则以“活泛”为主,身体呈线性流动,强调“空灵、抻韧”。通过呼吸凝聚气息于胸腔,带动腰部向内回旋,延伸到肢节,形成“裹拧”态势,体现“以气运身、以内制外”的特点。通过海阳秧歌大提大沉的呼吸方式,学生能增强对角色个性的塑造力,掌握气息质感,内化训练规律,协调呼吸节奏与情感表达,塑造出时而端庄,时而泼辣,时而妩媚的艺术形象,增添舞者柔中带刚的个性特点,并将其合理运用到其他作品的表演当中。
1.2促进学生身体综合塑造发展
第一,改善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海阳秧歌的节奏变化丰富,动作力度与幅度随音乐节奏调整,展现出刚柔并济、浪中有哏的独特风格,形成“轻起-慢舞-激变-紧收”的表演规律。这要求学生在保持上身庄重、大气的体态的同时,精准地处理重心变化。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肢体协调能力,更需要通过气息训练来增强身体内在支撑力与平衡感。海阳秧歌的气息训练通过“提沉”“裹拧”等动作态势,引导学生将气息与身体动作紧密结合。其主要采用腹式呼吸,而非常见的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将大量氧气吸入体内,凝聚成内在支撑力,再从胸部作用到全身,完成身体的上升与下沉。这种呼吸与动作的协同作用,能够激活学生的核心肌群,增强身体的控制力,同时提高体内氧分压,有利于组织代谢。在“跌步”这类重心转换较大的步伐中,学生需要瞬间屏息,将呼吸在顷刻间提至胸口并悬停,加强身体的稳定性。因此,呼吸带动氧气的循环可帮助舞者呈现出平稳、深沉的体态,有效改善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
第二,增强身体柔韧性与协调性。学习民间舞,不仅是为掌握一个民族的舞蹈风格,更是为解决肢体语言性问题,提升身体素养,增强身体协调性与柔韧性。在课堂中,我们往往认为动作的发力点在于身体的某个部位,常有学生仅模仿老师的身体动作,忽略了呼吸与动作的关系。吴晓邦前辈曾把气——呼吸归结为舞蹈艺术上的三个元素之一,强调用呼吸启动身体运动,承载动律完成。海阳秧歌古朴粗狂,在“提、沉、裹、拧”等动态变换中,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身体训练机会。配合气息训练,能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动作极致。海阳秧歌特别注重“扭中摆”,通过扭展现“拉筋拽骨”的柔韧与风姿。而气息训练辅助学生在摆步中矫正身体平衡,在碾步中增强柔韧性,达到身体的极致扭拧。学生在吸气时保持呼吸张力,使脊柱从根节处螺旋式拉伸延长;吐气时,身体各部位呈链条式连动,逐步完成上身的向心回旋。因此,只有动作与气息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动作与精神的和谐统一,有效增强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保障舞蹈的整体感、完整性。
第三,培养良好的体态与气质。海阳秧歌凭借其纵横向的动态延伸和民间“聚气凝神”的东方审美,展现出古老而崇高的雄浑之美。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通过海阳秧歌气息训练,能够内化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培养良好的审美体态与气质。海阳秧歌中“欲动先提”的特点,不仅包括身体的提,也涵盖气息和意念的提。气息决定了力的走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呼吸带动躯干上下拉长时,身体进一步扩展到动作之外,形成纵向的线性延伸,使学生的体态愈发挺拔、端庄;另一种是身体左右延伸时,气息沉入丹田,双臂和躯体以圆形轨道形成开合之势,四肢与气息终归一贯,运动如丝。这种气息带动下,纵放其势、横裹其力的行走轨迹,展现出海阳人民的大气与庄重,传达出热情豪爽、刚柔并济的情感特征。这些情感特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艺术气质和文化修养,使其保持良好的体态,并提升审美与表现力。
1.3传承与弘扬民间文化
第一,传播民间舞蹈文化。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赵宇教授经常说:“舞蹈,其实跳的就是文化。”一个优秀的舞者,不仅要具备身体的软开度、弹跳力等技术性的能力,更要注重培养肢体的舞蹈感觉及对不同地区舞蹈风格的理解,从而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因此,在民间舞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挖掘舞蹈内涵,分析动作背后的文化来源。从气息训练入手,着重探究气息的发力方式,结合民间表演中角色的动作状态,掌握人物特点及背后的历史含义。通过气息训练,学生能够深入体会海阳秧歌的韵律节奏,感受其中蕴含的民风民俗。当学生将气韵融入血液,肢体语言便转化为文化符号,展现出民间生活中独有的舞蹈语汇,生动地表现“真、善、美、恶、丑”等角色性格,跨越地域和年龄限制。借助高校舞蹈教育改革的契机,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使民间舞蹈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发展。
第二,丰富舞蹈教学内容。海阳秧歌气息训练为课程内容增添了新的维度。海阳秧歌舞蹈作品中,呈现出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或灵动柔美的翠花,或夸张滑稽的丑婆,这些大相径庭的人物形象及他们在动作节奏与内心情感节奏交替无常的变化中,需要学生通过气息的准确变化完成复杂的情感变化,微妙地体现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从而极致地体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教师可借此深入讲解海阳秧歌多元角色背后的文化与民俗。这种打破从动作入手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能从文化内涵层面丰富了教学内容。
2.海阳秧歌气息训练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2.1明确气息训练目标
气息训练是舞蹈教学中以提升学生身体控制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课程,通过舒展的舞蹈动作进行综合训练。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海阳秧歌气息训练的一级目标是帮助学生将呼吸与动作同步。在学生掌握动作系统化的规范之后,二级目标需提炼地域文化特质,深入体会民间传统文化。通过气息的变化,辅助学生在大气里找妩媚,在妩媚中探寻柔韧,在柔韧中展现端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借鉴海阳秧歌中“憋气式”的呼吸,领悟呼吸与空间的关系,并配合身体姿态的延展,进行即兴表演,不断拓展舞蹈动作的可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依据气息特点编排练习
编排训练短句时,教师应充分融入海阳秧歌中吸气、呼气、屏息等气息训练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蓄气、运气、释气。通过具体动作,让学生体会海阳秧歌气息的流动与变化。例如,教师可从气息上下运动入手,配合提沉等基础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气息与肢体动作的内在联系。根据教学阶段和学生水平,逐渐增加气息难度,如加入滚浪等连接动作,让学生在流动中进一步巩固海阳秧歌气息运用,使气息与动作的配合更加自然流畅,为学习复杂的舞蹈作品奠定坚实基础。
2.3融入节奏特点训练
高校舞蹈教学中,依据气息节奏特点进行训练是培养学生掌握海阳秧歌风格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先根据海阳秧歌的节奏型,让学生在静态中感受不同节奏下气息的长短、强弱变化。接着,将这种气息与简单的节奏训练相结合,利用扇子快开慢合、慢开慢合、快开快合等不同节奏,让学生在节奏外化的过程中,使气息的起伏与扇子的开合节奏同步。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击鼓伴奏,达到鼓点与呼吸的联动反应,让学生在听觉、视觉和身体感受的多重刺激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海阳秧歌的气息节奏特点。
2.4结合角色特点训练
不同角色的艺术个性与表演风格不同,呼吸方式也各异。丑婆双耳挂着辣椒,头戴一支大红花,手持大烟袋子;傻小子头顶一根朝天辫,眉宇间有一颗红痣,手持一个拨浪鼓。为了呈现诙谐幽默的丑婆和可爱逗趣的傻小子,需要配合突变气息,以增强角色的喜剧效果。相比之下,王大娘与锢漏匠角色则着重体现两人你追我赶的大场面,为了体现其“活泛与流畅”的表演风格,需大线条动作与深呼深吸配合,使表演更具张力。
2.5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示范、分解、对比、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气息在海阳秧歌中的运用。首先,教师在上课前为学生示范直观的动作与气息,可利用民间“喊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需将动作短句分解,主要讲解动作之间的衔接,以及呼吸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此外,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对比练习是纠正错误的好方法,同时可采取个别辅导法进行纠正,让学生体会有无呼吸对动作完成的影响;最后,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集体实践,可引导学生将气息吐出声音,达到相互激励、相互督促的效果,还可以采用原生组合来激发学生利用气息即兴的能力。
2.6加强与其他训练的结合
海阳秧歌的表演风格独特,气息运用与身体动作紧密相连。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教师应将气息训练与腰部力量培养相结合。腰的扭转、伸展等动作能带动气息流动。如“摆步”强调腰部发力,引导学生有节奏地吸气和呼气,使气息随着腰部律动而起伏,以展现摆步的“悠然自得”。同时,要让学生明确重心移动与气息的配合关系。“跌步”中重心前后移动时,引导学生屏气,增强气息在身体前部的支撑;“追步”中重心向同一方向移动,学生需均匀呼吸调节平衡。这种重心移动与气息转换的虚实结合,有助于加强气息训练的效果。此外,海阳秧歌的舞蹈构图常呈现圆形,具有视觉美感,且与气息循环流动相呼应。教师可以设计绕场组合练习,让学生感受气息在圆形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这种结合腰、重心、圆形构图的训练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海阳秧歌的气息运用技巧,从而提升舞蹈表演的整体效果。
3.结语
高校舞蹈教育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的次生形态,对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将海阳秧歌气息训练融入高校舞蹈教学,能够深化其理论价值,系统化其外在表现形式。同时正确实施相关策略,解构并将其应用于其他民间舞教学。鼓励高校师生以知识型视野推动创新,适应社会生活规律和审美趋向,完善高校舞蹈教育的文化属性,提升教育质量。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