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民主化视角下舞蹈评论的媒介转向探讨
摘要:数字媒介下的民主化浪潮使舞蹈评论的准入门槛下降,而交互界面的开放性则彻底改写了舞蹈评论话语的权力结构。文章以舞剧《只此青绿》的网络交互现象为例,得出数字媒介已打破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结论,发觉舞蹈评论范式由传统的严肃文学转向互动式、互文式、具身式的“碎片化”评论模式。这种根本转变,使传统舞蹈评论文本的理论化深度阐释被消解,出现流量作为舞蹈评论的核心指标、舞蹈创新受大众传媒引导等现象。反向带动研究者正视跨文化介入舞蹈评论的发展向度问题,不断反思数字民主化下舞蹈评论对舞蹈本体发展的现代性危机。
关键词:数字民主化;舞蹈评论;参与行为;跨文化介入
2022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以下简称《只此青绿》)成为现象级舞剧作品,并登上春晚舞台,形成网络讨论话题,大众对舞蹈中“青绿腰”的模仿,成为当年各视频平台的热点。2024年更是以此舞剧为蓝本,创作了舞蹈电影《只此青绿》,电影票房突破4200万,弥补了“中国电影中艺术舞蹈电影已经缺席了将近四十年”的遗憾。大众关于这部作品的讨论一度使其成为最具话题讨论的舞蹈作品,使其成为舞蹈界最具传播价值的IP。
然而,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舞蹈评论的媒介形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舞蹈评论主要依赖于纸质媒体(如书籍、期刊)和现场评论,如今数字化平台(如社交媒体、在线视频平台等)为舞蹈评论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这种数字民主化浪潮下的大众点评式的全新媒介转向不仅改变了舞蹈评论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舞蹈艺术的传播与接受。正因如此,笔者以这部现象级舞蹈作品为研究案例,对数字媒介中的舞蹈评论进行讨论与探讨,旨在梳理数字民主化的当下,舞蹈创作及评论的发展之路。
1.数字化媒介对舞蹈评论的影响
一直以来,因舞蹈的小众化面向特点,传统舞蹈评论与舞蹈批评场域一样,长期遵循着严格的准入机制,纸质媒体时代,舞蹈评论话语权被限定在由专业学者、权威期刊和出版机构构成的精英网络之中。这种基于文化资本积累的传播机制虽然确保了批评话语的系统性与学理性,但实质形成了一定的“话语霸权”,知识生产的封闭性导致批评话语与大众审美形成结构性断裂。
数字民主化场域中,传统评论形式所具有的权威性和系统性被瓦解,话语体系从权威阐释到多元对话,数字媒介创造的交互界面彻底改写了批评话语的权力结构。数字化媒介的介入从根本上解构了这种单向度的传播秩序,截至2023年,B站舞蹈区日均UP主投稿量达2.3万条,抖音中“#舞蹈挑战”话题累计播放量突破680亿次。这种媒介民主化进程使普通观众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产消者”,用户总是通过社交媒体行为的“话语互动和行为互动”参与模式,实现自由式的交往理性空间。
当然数字民主化浪潮下的艺术评论环境并不全然都是优点,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传播效率提升,而是引发了艺术评论本体的范式危机。网络环境中的数字用户往往通过网络互动模式创造的“碎片化批评”补充文本阐释,甚至代替了文本的深度阐释。根据B站数据显示短视频评论的点播量明显高于艺术长评,这种数字媒介评论的自由化和“降本增效”,给艺术评论学术理论严肃性带来危机,同时也在消解文化的深度思考。当算法推荐的碎片化内容取代文艺理论的专业编辑,当弹幕文化消解线性文本的深度思考时,传统评论的权威体系正面临根本性挑战。
2.数字化媒介互动参与行为的类型分析
数字化媒介的兴起为舞蹈评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化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使观众能够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到舞蹈评论中。这种互动性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也为舞蹈评论提供了更多视角和声音。笔者总结舞蹈评论范式中常见的三种方式:即弹幕互动、算法推荐和视频创作,并从表现形式、传播特征及评论范式三个维度出发,探讨“在场性”“互文性”“具身化”等方面的数字化媒介互动参与行为的文化特性。
从相关媒介互动的操作行为看舞剧《只此青绿》,大众参与舞蹈评论的行为大致有如下几类(图1)。

图1数字媒介互动参与行为分类
首先,弹幕互动指的是实时评论在屏幕上滚动的现象,而共时性对话场域可能指的是观众通过弹幕在同一时间进行互动,形成一种即时的交流空间。弹幕的即时对话特性创造了新型的观演互动模式,观众在惊叹舞蹈表演的同时,也会围绕剧情细节展开讨论,甚至形成跨时空的问答链。
这种动态的对话网络,使艺术接受过程从静态观赏转变为参与式创作,最终在虚拟场域中完成了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的共时性叙事。弹幕互动能够让观众实时分享感受,使得观众在观看舞剧时,弹幕互文与现场感受实时叠加,产生大众即时、丰富的情感共鸣。例如,当舞剧《只此青绿》的青绿山水在舞台上展开时,弹幕可能被“美哭了”“又是一波中国文化输出”刷屏,这种即时的集体反应强化了观看体验,形成共享的情感场域。另外,弹幕的互动性使观众不仅被动接收信息,还能主动参与,比如对演员表演的实时反馈,或者与其他观众互动,这种双向交流增强了参与感。其次,观众还通过弹幕诠释包含但不限于对文化符号的解读,比如观众对《千里江山图》背景和宋代美学的讨论,这促进了文化意义的共同构建。弹幕文化互动性,通过即时性、互动性与集体情感表达,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共时性对话场域。这种跨越物理空间的同步反馈,消解了传统观演关系的单向性,使屏幕前的观众在虚拟空间中形成“在场”的共同体。
第二,互文性网络一般指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引用,形成一种网络结构。而算法推荐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互动行为等推荐相似内容,这可能包括分析、评论、二次创作等内容的聚合。通过算法推荐,网络系统将用户观看的舞剧视频与其他相关内容关联起来,比如用户观看舞剧《只此青绿》片段后,后台将推送幕后花絮、专家解读、观众反应视频等,形成一个内容网络,甚至是争议性的讨论。这些被推荐的内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主题标签、语义关联形成嵌套式文本群,将不同创作者对同一意象的差异化阐释,在算法编织的节点中构成多声部对话,从而产生碰撞。所以互文性网络是将原本分散的个体解读在算法干预下被强制并置。
第三,视频合拍则是一种具身化表达的方式。从身体表现方面来看,具身化指的是通过身体体验和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其表达形式超越了之前讨论的另外两种互动范式的文字或语言范畴,这些非语言反馈可以传达情感和评价,形成一种具身的批评,比文字更直接地传达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从肢体语言再创造方面来看,视频用户往往通过模仿舞蹈动作或二次创作,表达他们理解和批评的方式。例如,短视频平台大量用户上传自己模仿《只此青绿》的片段,这些视频下的评论可能讨论动作的难度、美感,或者与原作的对比,形成一种基于身体的批评网络,传达对作品的情感态度。从传播效率来看,结合算法平台的技术逻辑加剧了这种具身化批评的扩散。合拍视频的模板化功能(如慢动作、镜像翻转)不仅降低了肢体表达门槛,还能使普通用户能快速生成包含个人风格的“衍生编舞”。甚至当二次创作中融入流行元素时,身体模仿更是转化为跨文化对话的载体。例如,网络中流传的各类讲解“青绿腰的力学结构”“宋代古典哲学”的视频,其本身通过跨文化内容重构古典文化的话语构建,引发关于“传统舞蹈当代性表达性”的反思。
3.数字民主化视角下舞蹈评论媒介转向的思考
数字民主化进程带来批评范式的根本转变,使传统文艺评论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得到挑战。传统文字评论是基于文本的理论化深度阐释,而数字媒介的评论往往是一种“碎片化批评”的快节奏文化反映。短评论的转变是当下短视频的普遍现象,它反映了网络文化结构中,文字在数字媒介平台逐渐失去“宏大叙事”功能。这个现象在当下自媒体和算法爆发的情况下加剧了真理与虚构的边界模糊,也使我们不断深刻反思电子媒介中体现的现代性危机。
3.1当点赞数成为价值尺度,舞蹈评论的学术深度将如何存续
目前各类视频平台都以点赞数和浏览量作为量化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此类以流量数据为价值尺度的评判机制,使传统文艺评论的学术深度面临解构风险,甚至悄然重塑舞蹈评论的生态格局,改变我们的文艺评论环境。
数字民主化带来的技术赋权使舞蹈评论呈现全民参与的特征,社交媒体平台消解了专业评论的话语垄断权,这种传播机制确实增强了舞蹈艺术的普及性。然而算法的流量导向机制往往将复杂的艺术评价简化为二元判断,“同质化、同温层交流困境在舞蹈领域愈发显著”,深度批评被压缩在短视频的碎片化表达中。当点赞数和浏览量成为核心价值尺度,舞蹈评论的现状就是面临诸多文化内核被异化的现实。首先是审美判断的平面化,舞蹈作品中蕴含的族群记忆、身体叙事等深层文化密码,在流量竞争中让位于视觉奇观;其次是批评标准的失真,舞蹈作品所承载的优秀文化本质和精神,可能被肢解为若干“网红动作”和“噱头”进行传播;最后是学术话语的退场,舞蹈批评理论强调的“艺术性、技术性、思想性”,三维评价体系在数据洪流中逐渐失去阐释效力。
当然,学术深度的存续并非与数字民主化舞蹈评论全然对立,跨媒介评论的兴起为专业评论开辟了新路径。例如,通过将民族志田野调查与数字人文技术结合,既能解析一些传统舞蹈的仪式内涵,又能运用数据可视化呈现其传播轨迹,建立包含文化基因分析、动作符号学解读、社会反响监测的多维评价模型,为舞蹈文化的现代转播建立数字依据。
笔者以为,舞蹈评论的学术重建需要构建一种双向机制,既运用数字工具捕捉大众审美趣味的变迁轨迹,又坚守专业评论的历史纵深感。评论者通过学术观察,将即时性的网络反馈置于舞蹈艺术演进的阶段历程中审视舞蹈评论行为,在电子民主化浪潮中锻造出兼具学术厚度与时代感知力的新型评论范式。
3.2舞蹈叙事和表达的创新受到大众传媒影响
在数字民主化与大众传媒深度耦合的时代语境下,舞蹈叙事与表达的创新正经历着媒介技术赋权与艺术本体重构的双向博弈。这种影响既体现为叙事逻辑的跨媒介重构,也反映在文化表达的代际转型中,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生态。其中网络生态为传统文化提供创新转化路径,重塑着舞蹈的美学表达范式。近年来,中国古典舞创作呈现一些新的创作手法,比如“考古式创作”“科技赋能舞蹈创作”和“影视剧叙事逻辑的渗透”等,涌现了《唐宫夜宴》《喜上枝头》《锦鲤》《思乡切· 女史箴图》等一大批作品。这些舞蹈创作手法的新范式都得益于跨学科团队的媒介化协作,通过“技术+镜头语言+肢体语言”模式构建文化记忆的共情通道,其实质是传媒时代艺术接受心理的镜像反映,使文化传承呈现一种新的面貌。
现实之下,部分作品过度依赖全息投影、机械舞台等科技手段,导致身体语言的退场。但是前沿实践也证明了媒介融合的积极可能,如北京舞蹈学院开展的“数字身体档案”项目,通过“运动捕捉技术留存传统舞种的动作基因,为创新提供文化根脉”,又“结合当代青年的艺术创作理念、信息接收特征等,推动科技赋能艺术创作,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这种“科技考古”式的探索,正重塑着传媒时代舞蹈创新的方法论——既需运用大数据分析观众的审美偏好,更需坚守“身体作为文化载体”的本体价值。笔者认为在传媒资本与流量逻辑的裹挟下,舞蹈创新面临“技术奇观”与“文化深度”的价值抉择,舞蹈创作者最终要寻找一个现实环境与艺术本体之间的平衡。
3.3跨文化介入舞蹈评论的机遇
在数字民主化浪潮重塑文化传播格局的当下,跨文化介入舞蹈评论正通过技术赋能与认知革新双重路径不断涌现新的机遇。这种介入不仅打破了传统评论的单一文化视角,更在数字技术支撑下构建起多元对话的评论生态。
当数字技术激活了跨文化批评的对话空间,使舞蹈评论突破地理与文化边界,数字技术为跨文化介入舞蹈评论带来诸多实际便利。例如,全球观众通过弹幕评论、虚拟现实剧场等媒介,即可全民即时参与舞蹈作品的跨文化互动解读,舞蹈文化的影响力得到历史性的扩大;数字技术还为评论者提供跨文化比较的量化依据,不同国家地区评论者能够通过科学技术技术对不同舞种的相通性进行轨迹分析,实现“足不出户”进行跨文化研究;研究者甚至依靠AI技术建立的数字舞蹈档案库,对濒危文化、边缘文化的评论素材进行浏览,使跨文化评论具备扎实真实的史料基础。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文化动态互鉴过程成为数字民主化时代特有的文化再生产机制。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不再保持原有的封闭性,原有的族群文化必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那么跨文化舞蹈评论就不仅是对“文化差异分析”的单一探索,更应含有研究转向至“文化基因重组”的态度。我们研究转向不仅是对跨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也是把研究主体置于更广阔的文化群体中进行比较,以开放的姿态阐述中华民族的文化话语体系,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话语表达,展示中华古老文明的发展动力。
4.结语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舞蹈评论带来了全新的媒介形式,这不仅改变了舞蹈评论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舞蹈艺术的传播与接受。在技术赋权与文化自觉的双重驱动下,跨文化舞蹈评论正从边缘话语走向学术中心。评论者需兼具文化考古者的深度与技术解读者的敏锐,在守护文化根性的同时,还需拥抱数字时代赋予的对话可能。未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学科的介入,比如 deepseek等AI技术的不断更新,数字技术必将推倒传统舞蹈创作惯性,建立新的舞蹈创作范式;也可能推翻现有舞蹈评论的内容构成,甚至可能重构整个舞蹈文化体系的美学价值。舞蹈评论者在这复杂的评论环境里,更应该保持对艺术本体的探索初心,坚守“身体作为文化载体”的本体价值,迎接技术、利用技术,为舞蹈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注释
①宏大叙事: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在其1979年的著作《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中提出了对“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s, 或译为“元叙事”)。他将“宏大叙事”定义为那些试图为人类社会、历史、知识或道德提供统一解释框架的总体性理论体系。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