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其神 变其形——文化基因视角下马家窑彩陶纹样的当代设计转化路径探析
摘 要:马家窑彩陶是中华文明史前艺术的杰出代表,其当代设计转化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化进程中,纹样的现代转译面临还原与创新边界模糊的核心难题。过度复刻易致设计僵化,盲目创新又易使其脱离文化本源,陷入有形无神或无神无形之困境。针对此问题,本文基于文化基因理论,构建了一个包含“基因解构—原则确立—路径实施—效果校验”的系统性转化框架,将马家窑彩陶纹样分为不可变基因与可变基因,明确了“守其神”的底线与“变其形”的空间,旨在为传统纹样的现代转译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指引,以实现文化本真性与当代适应性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文化基因;马家窑彩陶;还原与创新;设计边界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以马家窑彩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艺术形式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精神文化的象征。然而,由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许多传统文化资源逐渐被边缘化,其现代化传承与创新面临着严峻挑战。[1]其中,传统纹样作为文化视觉载体,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转化品质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深度与社会文化认同的效果。马家窑彩陶作为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典型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几何纹样和抽象化设计展现了先民的艺术创造力与审美智慧。这些纹样不仅是先民自然崇拜、宇宙观与生命意识的视觉呈现,更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基因密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潮涌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当下,如何使这些古老的视觉瑰宝在当代设计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而非简单的符号挪用或僵化复刻,成为一个亟待设计师深入探讨的课题。
当前的传统纹样设计实践常陷入两种困境:一方面是过于强调还原,导致设计作品与当代审美和功能需求脱节;另一方面是盲目追求创新,使纹样脱离文化本源,丧失其应有的精神内涵与识别度。其根本原因在于设计师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来清晰界定“何者必须守”与“何者可以变”。文化基因理论能够通过对马家窑彩陶纹样的解构,明确其还原与创新的边界,构建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转化路径,为相关设计实践提供清晰、可靠的方法论支持。
文化基因理论及其设计学应用
“文化基因”一词源于英国生物学家查理德·道金斯借用生物基因提出的类比概念。文化基因和基因概念类似,是一个基础性的范畴,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将生物学基因的传递方式类比到文化演变中。我国学者王东在中华文明的五次辉煌与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中提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尽百劫而不衰,屡受磨难而常新,内在根据是具有特别优化的文化基因。[2]所谓文化基因,就是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和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蕴含在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系统中并升华为哲学核心理念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设计师在设计领域引入文化基因的概念,将其提取并转化为文化因子,从而实现设计创新,是为设计产品赋予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例如设计师通过对文化因子的系统性提取,建立徽州古民木版彩画的文化因子图谱,再将分析结果运用在文具、灯具设计中,实现了文化因子的设计转译。或者,设计师在设计花瓶摆件时,对汉代服饰文化因子展开详细分析和解读,构建文化因子提取与运用的研究模型,在设计案例中验证文化基因转译模型的合理性。这些理论研究都有相应的实践论证,可以为马家窑彩陶纹样的文化基因提取及设计转译提供理论参考。
马家窑彩陶纹样的文化基因解构
文化基因是文化系统中最基本的信息单位,具有传递性、变化性和选择性等特征。对马家窑彩陶纹样进行文化基因解构,是建立科学转化路径的基础。根据基因在文化传承中的稳定程度,可将其分为不可变基因和可变基因两个层次。
☆不可变基因:设计转化的文化底线
不可变基因是维系马家窑彩陶纹样文化身份的核心要素,是“守其神”的根本所在,主要包括精神内核和核心视觉结构两个维度。
在精神内核层面,马家窑彩陶纹样承载着史前先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漩涡纹并非简单的装饰图案,而是对黄河水力运动和宇宙循环规律的抽象表达,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原始哲学思想。蛙纹则蕴含着强烈的生殖崇拜意识,是生命繁衍的象征符号。几何纹反映了先民对自然秩序的观察和归纳能力。这些深层文化寓意是纹样的灵魂所在,在设计转化中必须予以尊重和保留。
在核心视觉结构层面,马家窑彩陶纹样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法则。首先,其具有动感韵律,表现为纹样与器形的完美结合,漩涡纹的旋转张力与陶器球体造型相呼应。其次,其构图饱满,体现在纹样布局的充盈感,通体装饰主次分明。最后,其结构特征表现为特定纹样的识别性骨架,如蛙纹的肢体比例关系、四大圈纹的对称法则等。这些视觉结构特征是纹样文化识别度的保证,需要在转化过程中保持其本质不变。
☆可变基因:设计转化的创新空间
可变基因为马家窑纹样与新时代的融合提供了弹性空间,是“变其形”的操作对象,主要包括视觉细节、色彩体系、材料工艺和应用语境等方面。
在视觉细节层面,纹样的次要装饰元素、线条处理方式等具有一定的可变性。例如,漩涡纹的旋转层次、蛙纹的肌理表现等细节可以根据现代审美趋势进行适度简化或重构。在色彩体系层面,虽然原始彩陶以黑、红、赭为主色调,但当代设计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结合社会色彩流行趋势以及色彩心理学和品牌需求开发新的配色方案。在材料工艺层面,纹样可以从陶器载体中解放出来,应用于金属、纤维、玻璃、数字媒体等新材料,并结合现代工艺技术实现创新表现。在应用语境层面,纹样可以突破原有的程式化场景,融入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微观首饰到建筑立面,从实体产品到虚拟空间。
设计转化的核心原则与关键要点
基于对马家窑彩陶纹样的文化基因解构,要实现有效的设计转化,设计师必须遵循特定的原则规范。首先,设计师要坚持基因优先。当创新诉求与不可变基因的保护发生冲突时,必须优先保障不可变基因的完整性。这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基本底线,确保转化后的设计不丧失其文化身份。其次,“变其形”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设计品的最终使用场景、功能需求和目标受众,确保纹样在新语境中的和谐性与功能性。最后,设计师要注重系统性与一致性,对纹样的转化应在同一设计项目或品牌体系内保持逻辑一致,避免采取碎片化、随意化的处理方式。马家窑彩陶纹样种类丰富,每一个时期的器型都独具特色。设计师在建立文化基因库的时候,由于技术条件和人力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一次性将所有类型的马家窑文化基因建立完善。因此,设计师需要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大众审美需求对其进行动态调整。[3]
在马家窑纹样设计转化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特别注意一些要点。第一,最关键的是要避免对文化内涵的误读。设计师必须深入研读考古学和艺术史学研究成果,准确把握纹样的原始象征意义,避免主观臆断或过度解读。例如,将蛙纹简单理解为动物图案而忽视其生殖崇拜内涵,就会导致文化信息的丢失。第二,设计师要防止对核心结构的误判,避免将可变细节误作核心符号,或反之。例如,漩涡纹的旋转动势是其不可变基因,而旋转的圈数层次则属于可变基因。第三,设计师在纹样转译过程中要避免过度抽象导致的神韵丧失,简化、抽象化处理需要把握适度原则,确保转化后的图形仍能承载原始纹样的精神气质与视觉张力。第四,设计师要注重色彩与材质的文化适配性。新色彩与新材质的运用应当有助于强化而非削弱纹样的文化质感。例如,设计师使用过于鲜艳的荧光色来表现古朴的彩陶纹样,可能产生文化质感上的冲突。第五,设计师应当追求文化内涵、审美价值与使用功能的统一。纹样应用需要与产品功能、使用场景有机结合,避免沦为表面装饰。
马家窑彩陶纹样的设计转化路径
☆第一阶段:基因解构——建立文化认知基础
这是设计转化的准备阶段,重点是深入理解马家窑彩陶纹样的文化基因构成。设计师需要通过文献研究和实物考察梳理纹样的历史演变脉络,借助图像学方法分析纹样的视觉特征和形式美法则,结合人类学研究解读纹样的文化象征意义。在这一阶段,设计师需要建立详细的纹样基因图谱,明确不可变基因和可变基因的具体内容,为后续设计提供坚实的文化认知基础。
☆第二阶段:创新转化——实现守正与创新的统一
这是设计转化的核心环节,设计师需要在坚守文化底线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针对不可变基因,设计师要采取保护性转化策略,确保精神内涵和核心结构得到完整传承。对于可变基因,设计师可以采取适应性创新策略,根据现代需求合理调整。这一阶段需要设计师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守与变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第三阶段:效果评估——检验转化成果的效能
这是确保设计转化质量的重要环节,设计师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评估内容应包括:文化准确性,即确保纹样的文化内涵得到正确传达。审美接受度,即设计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功能适配性,即纹样与产品功能相协调。市场可行性,即设计的商业价值。评估方法需要结合专家评审、用户测试、市场调研等多种形式,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结语
基于文化基因理论构建马家窑彩陶纹样设计转化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将其解构为不可变基因和可变基因两个层次,有助于清晰界定守与变的边界,为解决设计实践中还原与创新的矛盾提供方法论支持。三阶转化路径为设计师提供了系统化的工作流程,有助于提升设计转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理论层面,该方案能够深化设计师对传统纹样现代转化规律的认识,推动文化基因理论在设计领域的具体应用。从实践层面,该方案可以为马家窑彩陶纹样的创新设计提供可操作的方法指南,有助于提升相关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品质和文化内涵。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