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视域下蒲剧中戏曲舞蹈的舞台多元化呈现与形象塑造探究
摘要:蒲剧源于山西蒲州,承自农耕文化,为北方梆子戏之祖。面对现代快节奏生活,蒲剧面临文化底蕴和市场挑战,亦孕育创新契机。文章在“双创”背景下,以蒲剧戏曲舞蹈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戏曲艺术中的核心地位和价值,以及精神情感表达。分析舞台动作程式,从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角度进行现代化解读,探讨多元化趋势和跨界融合。最终论证戏曲舞蹈作为“活态基因“的价值——在视听叙事层面搭建传统程式与现代感知的对话桥梁,为剧种在文化转型中实现创造性传承提供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双创”; 戏曲舞蹈;多元化呈现;舞台表演;形象塑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富有深厚学术潜力的研究主题,解析“双创”思想的核心内涵与发展路径,既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又可以发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对其进行重塑与创新,以期在精神与情感层面产生生动的影响,进而对现代人的思想与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双创”背景,聚焦蒲州梆子戏曲舞蹈的当代转化。通过解析其程式化动作与唱腔、舞美的适配融合,在保留梆子戏传统基因的基础上,对程式动作与现代审美兼容并蓄的融合路径进行探索,并运用“多元化”视角重新审视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旨在充分考量传统戏曲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当代观众日趋多元化的审美偏好和文化认同感。本研究期望能够为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与现实价值,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并推动其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广泛传播与持续发展,最终构建起连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
1.程式性舞姿身段与技巧性身段的契合相适
戏曲程式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和舞蹈化提炼,形成固定表演程式。蒲剧以程式化动作为核心,通过规范动作传递情感与情境。在蒲剧的传统剧目表演中,程式化动作的运用尤为频繁,用以精确描绘人物情感与舞台环境。其舞姿身段兼具类型化共性,同时又呈现个性化独特性,这便是通过再现人物的外在肢体语言,创造出具有显著个性色彩的角色意象,如须生“四子”、小旦扇子技法,以及如小生特技等个性化特征,既统一行当风格,又塑造角色独特性,在生旦净丑间构建起意象鲜明的表演体系。
除程式性舞姿身段外,蒲剧戏曲舞蹈表演常运用舞蹈性较强的特技动作,即技巧性身段。其多以单人表演为核心,通过高难度技法强化角色情感(如喜、怒、悲、惧)与性格特质。其运用既展现雄奇气势,又传递细腻层次,始终紧扣剧情发展与人物塑造需求。观众可通过特技直观感知角色的心理深度,将角色情感深度与性格特质细腻呈现于舞台,为观众营造形象的戏剧体验,激发观赏热情,增强舞台效果。探究程式与特技的协同作用,可系统阐释蒲剧“以技塑形、形神共生”的艺术逻辑,深刻认知其在角色塑造方面的卓越成就。
在蒲剧经典剧目《卖水·表花》里,演员对手帕与扇子的运用臻于化境,既彰显了舞台环境的独特魅力,又深入刻画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成为该剧极具吸引力的一大艺术亮点。《表花》作为《火焰驹》的折子戏,以丫鬟梅英陪伴小姐花园散心为背景,通过“表花”情节展现女性细腻情感。演员在核心唱段南梆子中,将“圆场”“花梆子”等程式动作与扇子、手帕技艺深度融合:扇子功通过开、合、撒、转等十余种技法,配合退步圆场与台步身段,既勾勒花园空间意境,又以翻扇遮面、抱扇凝望等细节外化黄桂英的愁绪;手帕功则以转盘帕、飞盘帕等技巧,通过帕角翻飞与指尖捻转,凸显梅英的灵动性格。手帕功则以转盘帕、飞盘帕等技巧,通过帕角翻飞与指尖捻转,凸显梅英的灵动性格。二者在边唱边舞的表演中形成动态平衡——扇子的收放对应情绪张弛,手帕的盘旋呼应心理波动,使旦角娇俏聪慧的特质跃然台上,为蒲剧《卖水·表花》增添丰富的观赏价值,使其成为蒲剧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在演绎现代剧目时,表演艺术上要求既要保留传统程式,又要能融化程式于无形,在此过程中,演技的精准掌握与展现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在蒲剧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中,演员任跟心突破传统行当界限,将花旦、青衣、老旦等程式技法融于杨三妞一角。其表演以戏曲大写意为根基,创新性重构现代生活动作:如“洞房”场景轻踢木墩替代传统揭盖头,实为《挂画》挑裙子程式的变形,既保留戏曲虚拟特质,又精准传递角色的羞涩与期待。在表现梦境时,引入陕北秧歌的摆臂与踏步元素,通过腰肢扭动的幅度与舞步节奏的变化,外化人物追忆往昔的缠绵悱恻。这种表演突破体现在三个维度——行当程式解构、地域文化植入、虚实尺度把控。演员通过细腻的动作调整使角色从青年至暮年的三十年跨度在身段形态中自然流转,不仅深刻贯彻了剧本情节的需要,而且在情绪逻辑层面为角色塑造增添了复杂而立体的性格特色。实践证明,传统表演体系可通过动作符号的转化与整合,实现现代题材的戏曲化表达。
2.唱腔念白与舞姿身段的交织呈现
蒲州梆子的音乐体系以板式结构为核心,其音乐体系由唱腔、文场、武场构成,其中唱腔尤为鲜明地体现了剧种的特色。其程式化唱腔虽具艺术稳定性,却因抽象性造成接受壁垒。蒲剧通过舞姿身段的具象化表达破解此困境:甩袖幅度映射情绪强度,台步频率暗合心理节奏,将唱词隐喻转化为视觉动态。这种“唱舞互文”机制以舞蹈韵律弥合板式切换的割裂感,在视听层面构建情感连贯性——听觉的板腔变化由视觉的身段调度转译,抽象的声腔程式被具象的肢体语汇注解。二者协同形成双重叙事系统,既维系传统音乐基因,又通过舞姿的直观性降低观赏门槛,最终实现戏曲抽象美学与当代观众感知逻辑的适配,为地方剧种的活态传承开辟路径。
蒲剧传统戏《徐策跑城》是本戏《薛刚反唐》里的一折,写的是老臣徐策跑皇城上殿奏本,为薛丁山一家申冤报仇除奸佞的故事。该剧以“跑城”场景为核心,通过帽翅功、髯口功等特技展现徐策申冤的激越心绪。剧中“跑城”段落以动态表演为特色:演员边唱“身轻步健快如风”边颤动全身,帽翅随之呈现右单搅、左单搅及异向双搅等技法,以特技转变外化角色从焦虑到决绝的心理转折。高潮处“举步撩衣上龙庭”时,蹉步抖髯接花梆子碎步圆场,动作由缓至急却稳如轻舟,髯口翻飞与帽翅盘旋形成视觉复调效果,这种“技随情动”的表演逻辑,既彰显蒲剧特技的程式美学(如帽翅方向对应叙事层次),又以动态肢体重构戏曲时空(如圆场速度象征皇城距离),最终在技艺巅峰处实现角色精神与观众情感的深度共鸣。
蒲剧《山村母亲》通过传统程式与现代叙事的有机嫁接实现表演革新。“进城”段落中,旦角“抖肩”特技与梆子“紧二性”板式形成声形共振——肩部颤动频率随唱腔加速,锣鼓滚奏声浪模拟车身颠簸,方言叠词“突突突”使虚拟乘车体验具象化。此特技实为老生“跑城”程式的解构重组,以局部肌群震颤替代髯口甩动,外化底层妇女进城时的惶惑心理。“擦玻璃”场景则将花旦《挂画》的腾跃特技转化为老旦的滞重攀爬:演员以70度斜倾姿态贴合“翻身探窗”动作,呼吸调控(提腰沉胯)赋予高难度身段生理真实感,念白气声处理“可得抓稳哩”强化生活质感。锣鼓切分节奏(│仓 才│)与唱词重音精准咬合,使特技惊险度与旋律跳跃性达成视听同构。全剧通过“腔体塑形”与“技声互文”的协同机制,既保留《徐策跑城》中程式与唱腔的传统关联性,又突破行当界限:旦角肩颤、老旦椅功等创新身段,在消解程式符号性的同时建构起新的身体语法,最终实现生活真实与戏曲写意的美学平衡。
3.舞美设计与舞姿身段的融会贯通
蒲州梆子表演艺术中,舞台美术通过多维动态建构强化了戏剧表现力。舞美设计突破静态场景装饰功能,不仅局限于场景的修饰,而在于将单一无生气的表演空间转化为充满活力的艺术环境,以布景、灯光、道具与演员舞姿的有机融合,构建出虚实相生的动态艺术空间,从而增强戏剧表现与舞姿身段的感染力和真实性。聚光灯精准投射可突显演员动作张力,服饰妆容与布景色彩的协同设计则形成强烈的视觉韵律。在情感表达层面,对比色光与压抑性布景能外化人物心理冲突,使舞姿蕴含更深层情感内核。角色塑造方面,通过象征性视觉符号系统,庄重布景与冷色调强化武将威仪、柔美纹饰与暖色调则烘托女性特质,形成角色性格的视觉投射。舞美设计通过空间调度、光影语言与符号象征的三重维度,既拓展了传统戏曲的审美边界,又实现了戏剧文本的视觉转译,最终构建起具有沉浸感的舞台美学体系。
蒲剧艺术在当代发展中,舞台布景已突破传统“一桌二椅”范式,转向更具表现力的综合设计体系。新型布景通过多视角空间营造,为演员创造出更富张力的表演场域,既保持传统戏曲的写意精髓,又强化肢体表达的流畅性与层次感。《土炕上的女人》以黄土地貌为视觉母题,远景勾勒晋陕高原的沟壑与黄河峡谷,近景以窑洞窗棂与可旋转土炕构建核心表演区。这种布景既真实再现了陕北民居特征,又通过具象化环境替代传统戏曲的念白叙事——窑洞结构昭示人物农民身份,土炕转台暗示时空流转,使时空信息通过视觉符号自然传递。整体设计将地域文化特征转化为舞台语汇,既保持戏曲虚拟美学特质,又通过环境象征实现“景即叙事”的现代转化,使观众在视觉感知中完成对戏剧情境的瞬间把握。
首幕以陕北秧歌群舞奠定地域基调,舞者服饰纹样与窑洞布景共同定位时空坐标。转台装置对应虚实转换:现实场景中,暮年杨三妞卧于土炕读信,随灯光渐暗,旋转舞台将其引入梦境——青年杨三妞与木墩展开双人舞。戏曲程式动作在此被重构:传统“手帕功”转化为生活化肢体语言,红绸舞动既保留技艺基因,又弱化道具符号性。窑洞窗棂与土炕构成的立体空间,使手帕运用自然融入环境纹理。梦境尾声,转台逆向转动,窑洞剪影中仅现老妇惊坐侧影,借坐姿调整与光影分割,完成从少女灵动到老年沧桑的视觉过渡。创作者运用“以实写虚”手法:真实肢体演绎虚幻思念,剪影轮廓承载现实重负,通过转台物理运动串联双重时空。光影变化与身段语言相互渗透,使观众透过视觉表象感知人物命运本质在诗意化的视觉逻辑中触摸人物命运内核,最终实现角色心理轨迹与观剧体验的同频共振。
戏曲舞台中,演员身段与灯光构成共生关系:肢体动作赋予灯光投射的叙事支点,光效则通过明暗与色调重构空间语义。聚光灯精准聚焦不仅强化舞姿的视觉张力,更成为角色性格的显影剂——冷光凝滞暗示命运沉郁,暖调弥散暗喻情感涌动。灯光设计通过选择性遮蔽肢体局部,以“隐”与“显”的视觉修辞制造悬念,如藏袖掩面时的光影切割,既能延续动作意象,又可延展心理想象。在《土炕》等剧作中,灯光色彩与情绪形成同频共振:当老妪蜷缩土炕,青灰色调将其苍老身形融于窑洞阴影;转至回忆场景,橙黄光晕则为双人舞注入时光温度。这种光影语法突破物理照明功能,转化为塑造角色、推动叙事的动态符号,使戏曲程式动作在虚实交叠中产生新的美学张力。二者共同构建的视听场域,既保持传统戏曲写意精髓,又通过现代剧场语言激活观演间的心理对话。
蒲剧《窦娥冤》“托梦”段落以光影造境重构幽冥叙事:窦娥冤魂登场时,舞台渐浸入蓝黑冷光,白衫水袖的幽影借干冰烟雾自侧幕飘现。旦角圆场步经灯光切割——仅面部与曳地水袖被高光提纯,下肢消隐于暗处,将魂魄的无形感转化为视觉留白。其侧身踏位凝立时,拖垂至地的水袖随呼吸微微颤动,以极简身段外化冤屈的滞重感。当父亲持尚方宝剑现身,舞台分裂为明暗两极:右半场白炽光束勾勒生者轮廓,左半场幽蓝光域囚禁亡灵,二者间无形的界域借光色对峙具象化。父女相认瞬间,光影从割裂渐融为暖黄调性,短暂消弭阴阳界限。窦娥以含胸垂首的屈从姿态突显孝道,却在猛然抬头的眼神迸射中释放抗争意志。灯光在此不仅是环境渲染,更成为角色心理的外延载体:冷光中的肢体收缩暗示封建压迫,暖调下的身段舒展象征人性觉醒。这场戏通过“以光塑形、以影写意”的手法,使传统鬼魂意象获得当代剧场美学的转译,在虚实交错的视觉逻辑中完成对封建伦理的控诉。
4.结语
蒲剧,这一承载着三百余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双创”政策指引下,其戏曲舞蹈的现代化转型需以传统美学根基为依托,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实践实现艺术价值的当代延伸。研究揭示,程式化舞姿与特技表演的协同机制不仅是蒲剧艺术本体的核心特征,更是其融入现代文化生态的重要媒介。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舞台呈现、文旅融合重构传播场景、教育普及深化代际传承,蒲剧在维系“以形写神”美学原则的同时,完成了从农耕文明符号到现代文化表达的创造性转化。这一转型过程既验证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生命力,也凸显了地域文化基因在跨领域融合中的适应性。未来,蒲剧的可持续发展仍需在艺术本体与时代语境的动态平衡中探索,其创新路径可为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理论启示与实践参照,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