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精准扶贫的实践策略研究
精准扶贫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治理贫困的重要举措。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尤其重视解决贫困问题,发展至今,现我国已基本实现了自普通贫困向区域贫困,再至基本解决贫困的方向转变,为世界减贫作出了巨大贡献。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其在治理贫困的过程当中更应实施精准扶贫,以真正实现农村、农民脱贫。
1.精准扶贫概述
长时间以来我国都非常重视民生工程,致力于改善贫困,以不断改善我国民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持续开发并实施各种扶贫项目。历经多年,现我国积贫积弱现象已得到明显缓解,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说,我国的扶贫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各级政委应更加主动地认清扶贫思路、重视扶贫责任,选择具强针对性的措施实施扶贫,即精准扶贫。
所谓精准扶贫,是指在开展扶贫工作的过程当中,应依当地地区、农户等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具强针对性的措施实施扶贫对象的识别、管理与帮扶。精准扶贫与传统扶贫有着明显的区别,其自根本上削弱甚至消除了引起贫困的各类因素,有效实现了持续脱贫。较传统扶贫,精准扶贫更加准确、有效。一方面,利用科学、规范的程序对扶贫对象进行识别,可避免部分地区虚报贫困人数;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强调实效性,精准定位可使扶贫资金真正发挥到实处,从而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
2.河南省的贫困现状
河南省地处我国中东部,与多省相接,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其粮食产量较高,据相关统计表明,2015年,河南省的粮食产量超6067.1万吨。同时河南省也是我国的人口大省。据相关统计表明,截止2013年年末,河南省的户籍人口达1.06亿,常住人口达9413万[1]。近些年来,河南省经济不断发展,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却不断拉大,国定的贫困县达31个。总体而言,河南省仍是一个相对贫困的省份。
在经济方面,部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速度较慢。据有关部门统计,河南省31个国定贫困县当中,有29个县的人均生产总值未达省域平均值,其中最低的为上蔡县,比本省最高的滦州县低37655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也较低,其中鲁山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026元,居全省末位,而范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92元,两省相差2366元。除去31个国定贫困县,河南省还有43个县的人均生产总值未达省域平均值,33个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未达标准。
在社会方面,多数县域居民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勇和,31个国定贫困县当中,有11个县的教育水平与省域平均值相差较大。卢氏县每万人中仅有544个小学生,而台前县每万人中有1506个小学生;兰考县为拥有最多卫生院及医院床位的县,平均每万人拥有48.96个,但固始县每万人却仅有14.18个,拥有量极少。另有39个县的医疗卫生及44个县的教学水平未达省域平均值。
在自然方面,31个国定贫困县多居于河南省西部及西南部的丘陵和山地区域,其中鲁山、卢氏、南召、浙川、桐柏、栾川、洛宁、汝阳、宜阳等县处秦巴山区域,为特殊困难地区;太康、淮阳、郸城、沈丘、宁陵、驻马店、横川、固始、光山等县处大别山境内,也是特殊困难地区,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较差,交通尚未发展,也无地势优势,经济发展极为困难。
3.河南省精准扶贫的实践策略
3.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贫困户的脱贫信心
当前虽有政府扶贫,但河南省仍有不少贫困户一直未脱贫,分析其原因,多是因其缺乏脱贫的勇气和信心。所谓“人穷志不能短”,若只是想着依靠政府、等政府发放扶贫资金,或是要政府给予扶贫,那么贫困户最终是无法真正脱贫的,甚至还可能会给政府带来经济负担。为实现精准扶贫,首先就必须重视贫困户的精神文明建设,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有一个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加强贫困户的实践能力,以提高贫困户的脱贫信心,让其领悟到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真正改变自身的生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3.2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增强贫困地区发展能力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提高当地的发展能力,以发展当地经济,尤其是要发展当地特色产业,若无产业的支持,精准扶贫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河南省应深入分析本省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认清其优势及劣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建立特色产业而提高当地的发展能力,以实现地区的快速脱贫。首先,应寻找当地的优势产业。依当地产业基础、自然环境、资源等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产业进行发展。如某县具丰富旅游资源,就可充分利用当地天然的自然资源或是人文资源等帮助其发展旅游业,并鼓励当地贫困户开展“农家乐”、“乡村旅馆”等特色产业,通过农民自身勤劳努力而促进收入的增加[2]。其次,应不断提高当地贫困户的产业参与度。可于贫困地区建立合作组织或合作社,激发贫困户主动参与产业发展当中,从技术、资金、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进行合作。为贫困户与企业之间搭建桥梁,通过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的方式,让贫困户能积极主动参与产业项目的发展当中,并从中获取相应的收益。最后,应加强培训贫困户的技能,提高贫困户的技能水平及综合素养。对于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的贫困户,应采取适当的培训方式,以增强贫困户的创业及再就业能力,以实现贫困户的脱贫。
3.3调动社会力量,拓宽扶贫资金来源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对于脱贫工程,不管投入如何加大,扶贫资金也非常有限。所以,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当中,河南省还应注重不断拓宽扶贫资金的来源途径,而这就需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首先,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扶贫协作机制,协调各部门工作,以切实落实各项精准扶贫措施。其次,建议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依本地区财政收入状况,适当提供一些扶贫资金给贫困地区,采取“先富帮后富”的方式,支持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并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其次,国家应逐步实施各类定点扶贫措施,并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对定点扶贫措施的实施进行量化考核,并将其与各级政府工作绩效挂钩,以保证扶贫措施的真正落实,发挥我国的制度及政治优势。最后,国家应制定扶贫项目优惠政策,同时河南省自身也可制定地方性的优惠政策,以激发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包括个人、企业、社会团体、金融机构等,将社会帮扶资源有效连接至精准扶贫工作当中,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帮助河南省贫困地区实现脱贫。
3.4转变政府工作作风,尊重民主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要求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领导干部应建立优秀工作作风,严于律己、踏实做事。但,就当前河南省的部分政府工作人员而言,不但未做到严于律己、踏实做事,甚至利用权利做着贪污腐败的事情,严惩影响河南省扶贫工作的开展。因此,要想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河南省各级政府还应转变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并尊重民主。一方面,应不断建立、健全扶贫监督、考核及问责机制,以促进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对于工作优秀者应褒奖,以促进工作保同的廉洁自律,而针对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的工作人员,应依法严惩,以儆效尤[3]。另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员应深入群众,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听取群众的建议,对于群众的合理建议,应想办法将其融入日常工作当中。此外,精准扶贫非常重视民主,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当中,应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贫困识别权利,保证识别过程透明化、识别结果公开化,实现“阳光执政”,以真正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4.结语
总而言之,相比于传统的扶贫模式,精准扶贫在导向、政策及资金流向等方面提出了更加精确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我国治理贫困的工作应着重于精准扶贫。为能实现精准扶贫,就应积极分析问题,并提出具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一方面要做好精神文明建设,以提高农民自身的脱贫信心;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精准扶贫,以不断提高地区的发展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动员社会力量,以不断增加扶贫资金。此外,还应转变政府的作风,鼓励民主、尊重民主,以提高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