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试论大众传媒关于“地沟油”事件的新闻报道框架——以《人民日报》为例

作者:郭倩倩来源:《视听》日期:2018-07-21人气:1367

中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说法,但“地沟油”问题引发公众的注意主要还是依赖于大众传媒的报道与议程构建。本文以“地沟油”为关键词,对2001 年11月(从当月起《人民日报》开始有关于“地沟油”的报道)至2012年6月的《人民日报》的全文数据库做检索,获得样本174篇,除去内容关联度较低或重复的新闻文本,剩余有效样本120篇。此次分析涉及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报道体裁、语气程度、高频词汇等多项变量和指标。通过仔细分析清晰呈现大众传媒在新闻生产方面其内容框架的设置过程、主流媒体在报道时采用的主要新闻框架以及人们在此新闻框架的引导下对“地沟油”问题的关注程度。

一、报道数量

报道数量体现的是新闻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通过以“地沟油”为关键词获得各年度报道数量的数据,发现《人民日报》对“地沟油”问题关注度的变化趋势有以下特征。

(一)2000年以前,以“食品安全”为关键词搜索《人民日报》,只有9 篇新闻报道,而以“地沟油”为关键词搜索则没有发现相关报道。

因此在2000年以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还没有发展成为重要议题,食品安全话题并未进入主流权威媒体的关注视野,《人民日报》对“地沟油”的报道是从2001年11月才开始的。

(二) 《人民日报》对“地沟油”的报道在2001年——2009年中基本处于持续报道低量,报道数量每年不超过10篇,只有在2003年和2007年出现波峰,同时2008年则出现相对低谷。

2002年,《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废弃食品油脂管理的规定》颁布实施。2003 年“非典”的流行使人们对食源性疾病开始关注,食品安全的报道也相对增加,2003年随之出现报道的小高峰。2004 年5月,我国开展了全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当年11月召开全球食品安全论坛。2007年8月又启动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并且,当年关于食品安全卫生的专项立法呼之欲出,作为党和人民舆论喉舌的《人民日报》需要从各方面做出舆论引导,因此相关报道数量相对较多。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我国极力构建和谐健康的国家形象。这一年,《人民日报》关于“地沟油”的报道只有1篇,主题为生物柴油与循环经济。

(三) 《人民日报》是中央级党报,其新闻报道体现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

我国从2006年起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发展生物来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法规和政策,积极鼓励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与使用。经过对报道内容的详细解读可以看到,2006至2007年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生物柴油和资源化利用的报道主题上。2009年2月国家出台新的《食品安全法》。同年,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规定,如《福建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若干规定》,对治理“地沟油”问题做出明确规定。201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颁布。自此以后,2010至2012连续三年报道数量呈直线式上升。从报道数量可以发现,2010年、2011年、2012年(6月止)的报道量分别为14篇、51篇、35篇,公众关注度与报道数量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形成“马太效应”,符合大众传媒新闻报道的自然规律。公众关注程度越高,报道数量就越大,并自此形成良性的互动循;随着报道数量的增大,公众关注度也随之提高。

二、新闻主题框架

通过分析样本中的新闻议题,反映出了大众传媒在“地沟油”报道中的框架建构。新闻框架理论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尔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1974年所著的《框架分析》中提出。他认为“框架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基本模式。”而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记者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的相关论述。后来美国学者威廉·甘姆森(William Gamson)进一步发挥这一理论,认为:框架是新闻内容的中心思想,为新闻事件赋予意义,媒体框架以前后一致的方式来对新闻事件做出选择、强调和排除,使得对事件的某些理解在文本里更加突出、并且成为受众感知到的社会真实。而在这一过程中,选择和重组是建构新闻框架最重要的策略,类目建构也因此成为分析的前提。    

本文依据相关理论进行“框架清单”的设置,将新闻框架的主题分为:(一)现状及问题:对当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各类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官员、学者、受众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评价、议论等的报道;(二)法律、政策解读:对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地区的政策、法规、举措、会议等的报道;(三)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对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两会代表、企业精英等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的报道;(四)数据公报:对各种官方或非官方的调查报告、民意调查等数据或结果公布的报道;(五)采取的计划和行动:对全国人大及地方人大组织法律修订、相关部门修订完善管理规定、组织专项检查和治理整顿等内容的报道;(六)其他:无法纳入以上主题的相关报道。

根据统计分析,在总样本量中,关于“地沟油”事件的新闻主题的内容按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分别是:现状及问题占42%,采取的计划和行动占35%,法律、政策解读占15%,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占5%,数据公报占2%,其他内容占1%。可以看出,报道涉及到的主题范围是相对广泛的,可同时也在较大程度上体现出的是对政府行为的展示与政府形象的维护,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相关领域的话题则关注比较少。例如,“数据公报”仅占到总样本量的2%。当交叉分析“地沟油”问题与政治、经济等要素的关联时,看到《人民日报》对“地沟油”事件的新闻报道多侧重于政治主题方面,对经济、健康与社会话题,尤其是对与消费者相关的主题关注却相对较少。

三、新闻消息来源

新闻消息的来源是影响新闻框架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决定着大众媒介话语权的形成。记者编辑应怎样通过选择消息来源的渠道、消息来源的内容以及与消息来源建立某种关系的同时保持自己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消息来源分为:(一)政府官员:各级相关部门的政府官员(不含两会代表)或政府工作报告、会议决议、通知指示等人士、机构或文件发布的信息等;(二)新闻媒体:评论类、深度调查报道等的消息来源;(三)专家学者:相关研究者及两会代表(食品专家兼政府部门官员的依据其发表观点时的立场判断);(四)企业厂商:相关环节的各类企业厂商;(五)行业协会:各类消费者协会等;(六)消费者:以各种形式消费食品的普通公众;(七)其他:无法归入以上类别的消息来源。

根据统计分析,关于“地沟油”事件的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按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分别是:政府官员(55%)、新闻媒体及工作者(23%)、企业厂商(7%)、消费者(7%)、专家学者(6%)、行业协会(1%)和其他(1%)。《人民日报》的新闻报道绝大部分信息来源于“政府官员”和“新闻工作者”,较少部分来自于“消费者”、“民意代表”等。政府官员作为最主要的消息来源的特点,符合它作为党和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的媒体定位。结果反映出,新闻媒体基于报道应具有权威性与真实性,往往会较多地以政府官员和其他新闻媒体作为主要消息来源;这在一定层面上也体现出了政府官员比消费者更容易获得新闻媒体的关注,以及政府官员更多地拥有媒体接近权及使用权。以政府官员、新闻媒体等作为报道的主要消息来源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与真实性,但来自普通消费者的声音传达的缺失,或许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诉求无法及时地表达和传播。而行业协会在相关新闻报道中的“失语”状态,主要由于其在“地沟油”事件中不能或不愿及时表态,任由各方意见自由“打架”所造成,使得企业和消费者出现一定程度的无所适从。从长远角度看,社会公众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理性认知。

四、报道体裁

总体来说,《人民日报》的报道体裁大多集中在新闻消息、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方面,其中深度报道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人物专访等。经过详细统计,在120篇样本中,消息占比为40%、深度报道占比为31%、评论占比为28%、领导讲话占比为1%。

消息类体裁多是对客观事实的呈现,而“深度报道”与“新闻评论”会有意无意地伴有主观态度的嵌入,多用于舆论引导和监督。深度报道与评论占到总样本量的59%,这说明《人民日报》更注重于对受众进行舆论引导,而不仅仅是呈现客观事实本身。

五、新闻报道涉及的内容要素

此次研究通过文本细读法,本着互斥原则归纳研究对象涉及的话题及信息,设立的主题类目共9项,具体为:专项整治、破获案件;法律法规建设(颁布、呼吁、完善);循环经济(生物柴油、资源化利用);道德公信力建设;制定检测方法、标准;政治监管(打击贪污腐败);合力、联合执法;地沟油产业链和许可证源头控制。

    对9类新闻文本的内容要素分别以关键词为单位进行统计的结果见表一。一篇新闻样本每提及一个关键词标记为1,一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新闻文本重复出现不予以二次累加。此外,一篇新闻中同时包含多个关键词,则以该新闻意义的侧重点为计算标准。

(表一)

《人民日报》所涉新闻文本的内容要素统计

内容要素

提及篇数

占总篇数的百分比

专项整治、破获案件

30

25%

法律法规建设(颁布、完善)

26

22%

循环经济(生物柴油、资源化利用)

21

17%

道德公信力建设

11

9.2%

制定检测方法、标准

9

7.5%

政治监管(贪污腐败)

7

5.8%

合力、联合执法

7

5.8%

地沟油产业链

5

4.2%

许可证源头控制

4

3.5%

    从表一可以看出,关于“地沟油”的相关报道,《人民日报》的新闻框架呈现出一个较为正面的形象。首先,占比最高的是“破获案件、专项整治”类报道,皆为政府在治理“地沟油”方面的积极作为,取得良好战果。其次,聚焦在全国、地方政府不断颁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地沟油”领域的发展方面。最后,针对“地沟油”的整治办法,《人民日报》着重指出“地沟油”可以作为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材料,以淡化“地沟油”给人们造成的不良印象。该三类报道占到总样本量的64%,足以说明《人民日报》对于“地沟油”的报道是以正面为主,以塑造良好的官方形象并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态度与认知。

六、态度取向:语气程度及高频词汇分析

本文将新闻报道所采用的语气分为陈述语气、祈使语气、疑问语气三大类型,经过详细统计,在120篇样本中,发现有88篇样本使用陈述语气(74%)、有22篇样本使用祈使语气(18%)、有10篇样本使用疑问语气(8%)。

在塑造政府形象时选用的高频主观色彩词汇情况,见表二:

(表二)

《人民日报》塑造政府形象时选用的高频主观色彩词汇

政府表态:

严厉打击、高度重视、全力、认真、坚决、加强

弊端、呼吁:

严肃处理、监管、合力、落实、完善、全面

现状、成果

破获、有效、亟待解决、专项整治

根据进一步分析可知,在新闻文本中当使用陈述语气时,多采用政府表态和现状、成果类的词汇。而疑问语气多见于质疑有关政府作为、管理不善等方面;祈使语气则多用于建议政府、司法部门采取各类措施,以收到良好效果。这两种语气多采用弊端、呼吁类主观色彩词汇。

七、结语

《人民日报》对于“地沟油”事件的关注程度随着国家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而相应的加强,从消息来源、报道主题、报道体裁、语气词汇等方面,体现它作为中央级主流权威媒体的角色特点、作为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的身份定位,通过对新闻报道数量的适时调整,依据可靠的新闻消息来源,加强新闻评论的比重,扩大新闻报道的内容辐射范围等措施,对这一事件形成全面持久的系统报道,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有力的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打击不良的生产制造商和不法分子,为受众形成正确的认知和理性的态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qk/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