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视域下《中国文化概况》的出版及文化传播意义
全球化时代,文化正成为世界各国塑造国际形象、彰显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面,而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国际话语权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且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对构筑中国国际影响力、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其深厚底蕴还不相匹配[1],在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中还存在着较大的文化逆差。以中国的图书版权贸易为例,2016年,中国共引进图书版权16587种,输出图书版权8328种,引进和输出比例为1.99:1[2],引进数量更是大大超过输出数量,对外文化传播的逆差可见一斑。这一状况已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不相适应。文化是塑造国家形象的核心和灵魂,文化自信是展现国家形象的前提和基础[3]。因此,在当今世界价值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对外文化传播对构建好中国形象、提高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
为此,中国一直在积极推行"文化强国"战略以及"走出去"战略,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虽然近年来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对外宣传以及一系列文化交流项目的实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但是国外受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状况以及制度特色等的了解还很有限。中国出版业应积极肩负起知识传承和文化传播的使命来提升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文章以《中国文化概况》为例,详细解读其内容、特点及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概况》的内容概述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元交融的背景下,我们要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智慧。《中国文化概况》教材自2008年首次出版后,就在实际使用中得到了全国很多高校师生的认可,部分高校的留学生使用之后对其评价良好。该教材先后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1年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也被列为2009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推荐参考书目以及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书目。该教材基于时代需求和师生的普遍诉求,于2015年再次修订出版,并且《中国文化概况》MOOC也于2016年在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上线。该慕课不仅受到了中国翻译届泰斗许渊冲老先生的高度赞扬,而且得到了多位高校教育界专家和教授的鼎力推荐和积极推介。作为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蓝本,《中国文化概况》涵盖内容全面,古今优秀文化一脉相承,知识体系清晰完整。该书分为国家概况、文学宗教艺术、教育科技体育、民俗风情和旅游览胜五大部分[4]。各章节对中国的朝代历史、明君大事、地形地貌、各家学说、经典作品、书法绘画、艺术成就、教育发展、重大发明和饮食文化等都悉数运用英文进行了清晰的解读。例如,该书对中国古代哲学体系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仁、义、礼、智、信"的基本观念等进行了高度概括;对道家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处世原则进行了深入挖掘;对隋唐佛学的开放心灵、禅宗主张进行了精辟介绍;对宋明理学的道德本位、"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进行了深刻剖析,完美呈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大大加深了国内外读者对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理解。
二.《中国文化概况》的编写特点
1.顺应时代需求,创新编写特色
图书出版担负着建构文化、传播文化的功能,担负着塑造人精神面貌的神圣使命[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而且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中国文化概况》一书积极响应"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号召,编写创作与时俱进,汇集古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精粹,运用简洁的英文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概括,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完整风貌。该书的编写遵循产出导向的原则,同时,MOOC的上线充分满足了学习者的多元需求,符合信息化时代特征,弘扬了我国文化核心价值观。该书页面设计也融入了审美考量和中国元素,图文并茂,不仅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而且有助于学习者更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在阅读中感受中国文化之美。这些细节设计都增强了图书的可读性,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突出读者本位,中式英语翻译考究
《中国文化概况》(修订版)由廖华英教授主编,由英籍专家Robin Lou Meng Chua和Alan Clegg审阅,突出读者的理解、学习和应用,内容体系设计清晰,文本讲解深入浅出、主次分明。该书文本翻译考究,译文忠实于中国文化现实且相对地道,其中,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大多采用"音译+注释"这一国内比较通用的中式英语译法,既保留了原本形式,又增加了相应的文化解释,促进了国内外读者的理解。国内读者籍此不仅能够填补自己母语文化的认知空缺,增强文化自信,而且可以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述,增强对外文化传播能力。国外读者通过阅读此书也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加深对中国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了解,促进中外跨文化交流,消除误解和偏见。
三.《中国文化概况》的对外传播与教育意义
1.《中国文化概况》的对外传播意义
在推进对外文化传播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只是自说自话,还要用对方能理解的话语或说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和中国话语[6]。《中国文化概况》正是基于中国学习者和外国阅读者的实际需求和认知特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提炼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展示了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英语为载体进行对外传播意义非凡。
首先,英译本《中国文化概况》对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先秦子学学说核心思想进行了介绍;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个人德行修养进行了展示;对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进行了阐述;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进行了释义。该书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内涵的国际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中国文化概况》通过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统中药、丝绸、陶瓷和地震仪等重大发明的介绍以及对现代科技、教育、文学和饮食等的概述向国外受众讲述了中华五千年发展所造就的物质文明。这些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深深吸引着他们走进中国的文化,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该书对中国艺术、传统节日、旅游景点和文化古迹的解读也紧紧抓住了国外读者求知的阅读心理,不仅满足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基本需求,而且增强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感知。该书精彩的描述和解读赋予了这些独具智慧和魅力的文化产物更大的吸引力,发挥了其良好的外宣效果和文化传播作用。
2.《中国文化概况》的教育意义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高素质传播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而目前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人才严重短缺。高校作为培养未来跨文化交际人才的主要阵地,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7]。
鉴于《中国文化概况》的知识特征和设计理念,将其运用到高校的外语课程教学之中对高素质传播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首先,它能提升中国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素养,增强其文化自信。该书凝结了中华文化中最优秀的文化核心,展现了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巨变,勾勒了中华文化从古代到近现代,再到当代的清晰脉络。学习者通过对该书的学习可以系统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概况,并深刻领会中华优秀文化之美。该书不仅可以助力中国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的渊源,而且有助于他们把握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中国学习者通过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译,可以提升自身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和中西文化差异的识别能力,克服文化交流障碍,准确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
针对当前大学生对外文化传播能力的欠缺以及多数院校外语教师母语文化水平和英语素养不足的情况,运用《中国文化概况》MOOC开展本校的跨文化教学不失为一条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路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文秋芳教授所提出的"产出导向法"理论为指导开展跨文化教学。该理论主张"以用促学""以学助用""学用一体",是大学生克服跨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的根本保障。教师通过布置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并完成任务,可以有效将"学用一体"的
理念落地,真正达到使所学服务所用的目的,从而为大学生日后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做准备。《中国文化概况》有利于高校外语教育平衡双向文化教学,补充我国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使他们坚定文化自信,并提升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此外,据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上的数据显示,《中国文化概况》MOOC自2016年上线以来,超过2万名国内外学习者从中受益,海外学习者覆盖91个国家和地区。MOOC这一在线学习方式扩大了文化教育与传播的广度,促进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弯道超车,甚至变轨超车。这对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彰显中国文化魅力都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
四.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灵魂是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概况》作为中国文化的英译本,体系完整、结构清晰,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之美,而且使中国学习者坚定了文化自信,提升了自身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述能力。它的出版及其MOOC的上线有效促进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真正发挥了图书出版的文化传播功能,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
本文来源:《出版广角》:http://www.zzqklm.com/w/zw/734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