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视域下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活态传承路径探析
摘 要:本文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系统探讨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活态传承路径。针对其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所承载的历史内涵与艺术价值,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及案例研究,揭示该工艺在全球化语境下面临传承主体断层、生产空间萎缩与文化认同弱化的三重困境。综上所述,本研究为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保护与振兴提供了具体建议,包括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公众广泛参与以及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等方面。此研究将增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术贡献,还为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持续发展提供实际的指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疆传统首饰工艺;活态传承;数字化创新
新疆传统首饰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载体,其发展脉络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近年考古发现显示,天山南北的哈密五堡墓地、且末小宛墓地等遗址出土的青铜饰件与金器,不仅印证了早期游牧民族的审美自觉,更揭示了跨区域文明互鉴的雏形。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代西域已形成成熟的玉石加工与金属铸造技艺,其金银器制作成为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重要介质。至唐代丝路鼎盛时期,该工艺通过吸收波斯、印度及中亚艺术元素,发展出独特的装饰语系。《大唐西域记》所记载"龟兹(今库车)工巧金银"及高昌金银器作坊的兴盛,均印证了区域工艺体系的成熟性。
新疆传统首饰工艺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与审美价值,其物质基础源自得天独厚的贵金属与宝石资源。考古研究表明,黄金、白银及绿松石等材质在当地兼具实用属性与信仰内涵,《新疆文物志》记载3世纪时绿松石开采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工艺造型系统呈现显著的民族审美特征:如动物图腾(马、羊、鹿)与植物纹样(葡萄藤、莲花)通过象征编码传递文化语义。如羊首形挂坠作为游牧文化图腾符号,隐喻部族繁衍的吉祥期许;花卉纹耳饰则构成女性社会身份的视觉特征。这种物象符号系统实现了装饰功能与文化叙事的有机统一。
一、新疆非遗保护的特殊性与挑战
(一)新疆多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新疆作为亚欧大陆腹地的文明十字路口,其地理枢纽地位孕育了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这片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区域,自古便是草原文明与绿洲文明对话的前沿,丝绸之路的物质流动与精神交融在此凝结为多民族共生的人文景观。56个民族在此构建起"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维吾尔、汉、哈萨克等世居民族的生存智慧与外来文明元素相互激荡,形成具有世界意义的跨文明对话样本。
"一带一路"倡议激活了新疆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出土文物中的汉唐铜镜与中亚金银器,实证了历史语境中的文明互鉴;当下通过数字化建档和文旅融合,传统技艺正在转化为文化资本。
(二)新疆非遗保护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之地,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此交融汇聚形成了独具地域特点的文化形态,并传承了像刀郎麦西热甫、玛纳斯、十二木卡姆等世界级的非遗[1]。当前,新疆非遗保护面临三重治理难题:资金配置失衡导致偏远地区保护覆盖率不足,代际传承断层致使近半数技艺濒临失传,市场转化乏力制约文化资源价值释放。这种困境折射出边疆地区文化生态的特殊性——既要维系多民族文化基因,又需应对全球化冲击。
"一带一路"倡议激活非遗保护新维度,丝绸之路非遗节等平台构建起跨境文化对话机制。数字化战略实施催生保护范式革新,如喀什非遗基因库通过三维建模等技术实现十二木卡姆等项目的全息存续,数字孪生技术使工艺传承效率大大提升。互联网企业发起的"非遗新生代"计划培育复合型传承人群体,文创开发也使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率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文旅融合方面,体验式消费设计使非遗项目游客参与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证实"文化记忆-经济价值"转化通道的有效性。这种多元共治格局正在重构边疆非遗保护的方法论体系。
(三)当前新疆非遗保护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新疆非遗保护构建起"立法引领-资金保障-责任落实"三位一体制度框架,通过专项基金设立与政策矩阵建设,形成传统手工艺优先、文旅融合驱动的保护范式。这种制度设计既确保文化基因存续,又激活非遗的现代转化潜能,为边疆地区文化遗产治理提供实践样本。
通过打造"节庆IP+新媒体矩阵+体验经济"传播生态,年度非遗博览会形成了文化消费热点,短视频平台百万级流量作品重构年轻群体认知。在文旅融合方面,阿勒泰非遗主题通过场景化体验设计,也大大提高游客参与度,证实"文化资源-经济价值"转化通道的有效性。在现行保护机制下,新疆非遗的活化效能评估指数已达到行业前列,但其传承生态仍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传承主体老龄化、青年群体参与度不足,以及传统技艺与现代消费市场适配性断层现象。
二、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文化价值与现状
(一) 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
1、 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历史演变轨迹
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源流折射出亚欧大陆文明对话史,其萌芽可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绿洲文明。罗布泊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饰件揭示早期游牧部落已具备矿物审美意识,青铜时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催生"草原-绿洲"二元风格的形成。汉代文献记载的乌孙金银器制作技艺,既保留动物纹饰的游牧特质,又融入中原铜镜镶嵌技法,奠定跨文化工艺美学的基因基础。
唐代工艺革新标志着技术体系成熟,阿斯塔那墓群出土文物展现掐丝、鎏金等精微技艺。佛教莲花纹、祆教圣火符号与摩尼教日月图式的共现,构建起多元化的视觉叙事语言。这种艺术表达突破单一信仰框架,形成独特的丝路美学范式,印证了跨文明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蒙古帝国扩张带来工艺美学的二次融合,喀什出土的金镶宝石戒指融合波斯珐琅与阿拉伯错金技艺,宝石镶嵌密度与贵金属占比折射草原贵族的审美取向。清代和田玉雕的兴盛推动材质语言革新,民族分化催生新疆各民族彩宝体系与银器谱系,地域风格差异成为文化认同的物质载体。
新中国建立后通过制度化保护实现技艺复兴,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成立构建起"研究-传承-创新"三位一体机制。数字化建档工程完成核心技艺影像化保存,现代设计介入使传统纹样获得新生。当前产业生态呈现"本土坚守-国际传播"的双向路径,既维系文化根脉,又探索传统工艺的当代转译可能。
2、 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
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材质体系深刻反映绿洲文明特质,其选材逻辑根植于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交流史。和田玉的温润质地与银铜的延展特性形成互补,既承载着游牧民族的迁徙记忆,又铭刻着绿洲定居者的审美追求。这种"石韵金声"的材质组合,构建起连接自然与人文的造物哲学,成为解读地域文化基因的关键密码。
维吾尔族首饰的几何韵律暗合几何花卉纹样美学原则,塔吉克族动物图腾传递草原民族的自由精神,哈萨克族银器的简约线条映射实用主义智慧。喀什地区百余种首饰形制中,层叠对称结构占据主导,这种设计范式既遵循人体工程学规律,又通过纹样密度构建视觉张力,形成独特的空间叙事语言。
新疆传统首饰装饰工艺体系呈现出双重文化编码特征:其一,以阿勒泰"云水纹"錾刻法为典型代表,通过高浮雕与阴刻的交互式技法,将游牧民族对山川流水的生态认知转化为金属媒介的空间叙事;其二,基于萨满教宇宙三元论构建的色谱符号系统——赤色象征血脉延续的生命力,蔚蓝隐喻天神"腾格里"的至高性,金黄指代土地资源的物质丰裕——该色系在卫拉特蒙古族"托布秀尔"项链中形成跨文化的视觉语法,与古埃及圣甲虫胸饰、玛雅翡翠面具共同构成早期文明对宇宙秩序的符号化诠释。
材质选择能有效地启示可持续设计理念,造型语言供给模块化创新原型,装饰技艺蕴含手作温度的哲学,色彩系统提供情感化设计策略。面对机械复制的时代挑战,在保持文化本质的同时,我们需探索工艺语义的现代转译路径,使古老技艺成为激活文化记忆的当代媒介。
3、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文化象征意义
新疆传统首饰工艺以器物为载体的文化叙事,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创造性实践,工艺构建起独特的象征语言系统,其材质选择与纹样设计也承载着多民族的文化密码。
新疆传统首饰工艺选材质地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维吾尔族传统手饰材质为例,一般由 金、银、铜构成,分为编丝型、浮雕型、空心筒状型、绞丝型、焊花型等。按照款式以及制作方式的区别,又可分为斯达木手镯和古力克手镯。前者表面无花光滑,分为纽丝镯、金丝镯、扁桃镯等几种类型。后者表面镂刻着精致的纹样,包括植物、星辰等[2]。从新疆出土的古代首饰里可以看出,黄金和玉石在新疆传统首饰工艺里占着重要位置,显示出当时社会极为看重财富还有身份。
新疆传统首饰上的图案设计也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这些图案多以动植物、几何形状为主,呈现出各民族别样的审美和文化信仰。雄鹰、狼、鹿这些动物图案,在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这些新疆游牧民族首饰里经常出现。它们代表着勇敢和自由还有力量。汉族跟回族的传统首饰,常会见到莲花、牡丹这类花卉图案,意思都是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祝福。这种文化符号显示了各个民族文化交融后所形成的独特艺术风貌。新疆的传统首饰工艺背后的社会功能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也具备深厚的象征意义,在婚礼、节庆和祭祀这些重要时刻,人们都会戴上特殊的首饰。这些首饰是用来送上祝福的心意,表达祈福的愿望或纪念意义。塔吉克族婚俗中的"科勒塔艾勒马克"新娘头饰,以银饰基座镶嵌九枚玛瑙的规制,不仅隐喻"九天"萨满教宇宙观,更通过宝石数量与排列秩序彰显家族五代内的军事贡献。这现象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传统首饰对社会关系维系和文化认同增强的作用很重要。
新疆的传统首饰工艺不仅具备象征寓意还有着很大的教育和传承作用。这些长辈把珍贵的首饰递给下一代的同时,还会讲起这些首饰背后的故事,这样就能把家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传下去了,这种口耳相传的传递方式让家庭凝聚力变得更强了。根据笔者调研走访得出,在新疆地区,有许多技艺传承人都是从上一代族人那里学的手艺,这种文化代际传承机制对当代非遗保护具有启示价值——当我们将工艺视为动态的传承文化而非静态的标本文化时,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延续才能获得真正的历史纵深。
(二) 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现状与生存环境
新疆传统首饰工艺呈现显著的地理文化印记,其分布格局映射着"绿洲-草原"二元生态特征。南疆喀什的金银细工以繁复的植物纹样见长,北疆阿勒泰的银器则通过动物图腾展现游牧精神,这种工艺差异来源于塔里木盆地玉石资源与阿尔泰矿产资源的地域差异。工艺体系的空间分异构成丝路文明交融的微观样本,为解析多民族文化共生提供物质佐证。
传统手工艺传承体系同样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工业化进程引发的系统性冲击、原材料成本的非理性上涨以及代际文化认同断裂构成三大核心威胁,亟需从文化生态保护视角展开探究。首先,生产场域的工业化转型对传统手工艺人力资本形成挤压效应。据国家非遗保护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00-2020年间,玉石雕刻、景泰蓝制作等38类传统工艺的传承人数量急剧下降,机器化大生产不仅通过效率优势形成市场替代,更关键的是导致"师带徒"传承链条出现断裂危机,传统工艺再生产机制面临瓦解风险。其次,原材料价格体系的剧烈波动正在重塑工艺创作的物质基础。这种价格异动不仅催生了树脂合成、次等料替代等权宜性应对方案,更导致"因材施艺"的传统创作逻辑发生形变,工艺美学价值出现代际衰减。更为严峻的是文化消费结构的代际断层。文化认同弱化使年轻群体消费偏好西化,这种文化认同的弱化既源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价值认知偏移,也折射出传统工艺在功能转化、符号叙事等维度与当代生活方式的脱节。当工艺制品从文化载体降维为普通商品,其存续发展的文化合法性基础将面临根本性质疑。
三、新疆传统首饰工艺传承路径探索
(一)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现形式,它需要群体的活动和展示来进行传承,要呈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和“原真”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传承[3]。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保护依托“立法-资金-名录”三位一体政策框架,形成系统性治理模式。自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以来,自治区构建了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明确了保护优先级,这种制度设计通过法律保障与资源整合,推动非遗保护从“抢救性记录”转向“活态传承”。
(二)社会力量参与的传承路径
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也是新疆传统首饰工艺活态传承的重要力量。中央电视台这样的主流媒体,推出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在一期展现新疆展现传统首饰工艺专题节目里,讲了喀什地区金银器制作技艺。从历史变迁到工艺流程都介绍得很清楚。观众能看到匠人们用祖辈传下来的手工技艺做的首饰作品精美绝伦,这也导致公众对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了解也更深入。在非遗保护这事上,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是支很重要的力量。他们努力推动着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活态传承,这些组织积极参加了非遗保护工作,帮忙解决了政府资源不够的问题,还因为运作灵活、动员效果佳,让非遗保护变得更多元更深入。
(三)技术创新助力的传承路径
1、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
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是数字化技术与非遗的结合。一方面,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依赖于数字化技术手段的不断探索,它是数字化保护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数字化保护本质上也应该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4]。我们可以使用高精度三维扫描仪、全景摄影机等现代工具来采集新疆传统首饰工艺品的相关数据。这样一来就能全方位还原它们的形态外观和材质细节了,包括上面的纹饰也都清清楚楚。大数据技术给传统工艺研究带来了新视角,通过数据挖掘发现更多可能,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含义也就更容易些。这既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了传统工艺的奥妙,也为传承和创新找到了科学的支撑。
2、创意设计与传统工艺的融合
非遗保护里,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融合创意设计和传统工艺上面这条渠道,给传统工艺带来了新生。它不仅保持着文化内涵,还满足了现代市场的需求。
在把创意设计和传统工艺结合时,我们需要充分了解这一文化背景、艺术特色。例如维吾尔族首饰工艺精美,雕刻镶嵌技术出色。哈萨克族的饰品,他们擅长用银质材料制作民族特色浓厚的物件。现代设计应用与实践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展望,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可能性和创造力[5]。但是设计师再做创意设计时,也需要尊重这些传统工艺的原貌。同时还需要好好挖掘里面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涵。调研期间笔者发现新疆传统首饰工艺有将近七成多受访者都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在创新设计传统工艺时需保留它的文化特色。因此可以得出当前消费者还是很认同传统工艺,这也给创意设计指明重要方向。
创意设计和传统工艺融合时,也面临一些挑战。有部分传统工艺传承人并没接受过系统的现代设计培训。无法应对市场变化需求,当然如果一味地求新,也容易把传统工艺里的文化精髓给淡化甚至丢掉。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平衡好创新和传统的关系。
3、新媒体平台的利用与推广策略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自然而然就成了新疆传统首饰工艺活态传承的重要支撑。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现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魅力。近年来,抖音、快手这些短视频平台成了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地方,特别是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内容备受瞩目,收获众多点赞,加上新媒体平台拥有互动性,这也给新疆传统首饰工艺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宣传渠道。我们还能通过开设线上课程和工作坊,让感兴趣的群体在线学习传统首饰制作技巧。但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内容质量需要多重把关,发布的信息要真实、准确,只有这样传播的内容才会更专业、更权威。
四、结论与展望
新疆传统首饰工艺,历史悠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据不完全统计,新疆传统首饰工艺里有20多种不同的制作技艺。这些工艺里蕴含许多历史文化信息,还揭示了新疆各民族在长时间交往中形成的文化特点。
当前,新疆传统首饰工艺活态传承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它既需要依靠政府的好政策帮忙支持,提高大家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创新,同时也离不开相关社会群体的齐心协力;当然,传承人自己也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样才能实现这一文化艺术瑰宝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