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新媒体语境中乡贤文化文学传播多维路径的嬗变

作者:张燕来源:《视听》日期:2020-02-02人气:1024

乡贤是对地域中有品德、才学和威望的贤达者的尊称,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乡村治理中的重要纽带。作为文学的一种类型,乡贤文学树立了许多典型的乡村贤者形象,展现了中国乡贤形象和文化的变迁。媒介的发展带来的是文化的繁荣,同时传播路径的改变影响着文学的走向。作为增强地方认同感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乡贤形象的塑造以及文化的传播已然需要更加注重方式方法。以乡贤文学为研究对象,其传播介质和路径经历了哪些改变?新媒体语境下如何进行更有效的传播?本文就这些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新媒体语境下乡贤文学的多维传播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传播介质从传统的实体化、固定化、小范围,变成了虚拟化、移动化、大区域。社交网络兴起,传播呈现出碎片化、去中心化、社交化等特点,它们的产生直接导致了乡贤文学传播路径的改变,然而市场经济、审美价值、商业规律等也是路径转变不可抗拒的外部影响因素。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传媒业边界不断延伸,智能化让媒介融合加剧,媒介的界限变得模糊,也为乡贤文学的传播开辟了多重路径。

(一)多维路径转向的推力——传播介质的变化

一直以来,乡贤形象在不同时期的乡贤文学中均有描写。技术的革新直接导致了乡贤文学传播介质的改变,不同的介质不断丰富着传播的形态,在介质改变的过程中,并不是呈现以新代旧的简单模式,而是旧的文学传播形态借助新的介质转化融合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两者共生共存,使得受众的阅读体验更加便利化。

以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白鹿原》为例,1992-1993年《当代》杂志刊载了这部作品,作品通过传统介质进入了传播流程;1993年6月,《白鹿原》出版单行本,书籍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传播载体,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2012年电影版《白鹿原》正式全国上线公映,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有趣的镜头语言,将文化与商业深度融合,引起广泛关注;2017年电视剧版《白鹿原》播出,受众范围进一步拓展开来,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再次掀起乡土文化热潮,引发热烈讨论。

(二)多维路径转向的表现——传播内容、形态的变化

在传统的传播时代中,当代乡贤文学以报刊、书籍为载体进行传播,如民国时期鲁迅创作的《啊Q正传》、《祝福》等小说,采用自传和小说的文体。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转型,涌现出周立波《山乡巨变》等长篇小说作品。新世纪以来,乡土文学随着时代的变化继续转型,乡贤作为乡土文学中的重要的形象展现在大众视野中,此时的乡贤文学大多是以长篇小说的形式传播,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明显的教育和认知功能。  

泛娱乐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改变了文学传播的内容和形态,推动文学向通俗化和大众化趋势发展。在“后传播”时代,传播的教化功能逐渐被淡化,科技变革带来感官的冲击和体验,使得文化的消费娱乐功能不断放大,文学的内容和形态发生转变。网络文学和手机文学的兴起让“人人都能创作”,“把关人”不仅逐渐弱化,“出版人”也面临困境。

(三)多维路径转向的特征——传者与受者的变化

新媒介类型的出现,延伸和改变了公共传播的整个范围。移动媒体的发展和数字化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文学活动和主体的关系,促使文学传播中传者受者发生转变,正如赖斯(1999:29)指出:“内容出版者、生产者、分配者、消费者和评论者之间的界限已经趋于模糊。”

对于传者而言,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成为文学作品作者的标准大大降低。作为信息和内容的撰写者,作者是文学传播的“信源”。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中“把关人”功能在一些互联网出版公司中已经不被运用,商业化进程中,阅读量、销量使得受众地位提升,算法将传统把关的权利转变为一种服务,因此,符合大众快节奏、娱乐化需求的网络文学正以出人意料的速度成长起来。

对于受者而言,移动媒体的发展让信息来源供应者与信息的接受者趋于自主与平等,受众不再是大众的一部分,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浏览、筛选和发布信息的主体。此外,受众活动的重心从接收转移到更加个性化的搜寻与互动上,社交网络的属性重塑着传播与接受的关系。大型文学网站的和社交网络的兴起让原本作为“受者”的群体加入到传播者的行列之中,同时互联网的互动、共享属性大大降低了创作“门槛”,文学传播者的构成变得越来越多元化。

(四)多维路径转向的结果——文学价值的变化

当下乡贤文学的传播,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互联网接收,更可以通过“推播”的技术来传达。随着媒介的变迁,传统的文学价值评判体系逐渐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价值的离散走势,文学价值不再是一种单一的审美,而是更加多元化和互动化的存在,读者更加注重交流与自我满足,在网络空间开放的场域中,各种价值观碰撞、融合,审美价值朝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由于市场化和商业化进程加快,文学创作对于点击量和收视率的要求,使得文学传播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转变。文学创作和传播产业化经营需要对市场负责,分众化传播趋势愈发明显。

二、文学传播在乡贤文化重建中的功能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经济迅速发展,乡间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空心村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当代乡村建设面临的社会问题很多,但最主要的困境是乡村精英流失, 乡村社会失去了自治与发展的内在力量。”乡村人口和人才的流失等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不乏许多从经济角度进行乡村治理的政策实施,但想要唤醒人们的乡土意识,更应该从文化重建的方向入手,让乡土文化的根牢牢扎在乡村,从而激发其发展的内生动力,减缓乡村人口流动,留住乡愁,解决乡村现实问题。麦克卢汉(1964)提出的电视影响“部落化“的观点表明人的认同是通过大众媒介有组织的广泛享有的信息中取得的。乡贤文学作品随着媒介传播渠道的多维嬗变,向更加多元和丰富的渠道延伸,对于乡贤文化的重构,传播乡贤的现代特质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媒体时代乡贤文化传播策略再思考

信息化的发展促成了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以手机等移动终端为主的新媒体,成为重要信息传播渠道,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此语境下,积极探索乡贤文化的传播策略十分关键。

创新丰富传播内容,实现传播方式变革。C.W.米尔斯(C.W.Mills)认为大众媒介是人们获得认同感和社会抱负的主要源泉。乡贤文学的传播需要在保证内容优质的前提下,从选择话题、议程设置上反映人们的期待与要求,综合运用现有的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在创作优质内容的基础上,整合所有资源进行线上线下多媒体整合传播,进一步彰显乡贤的“榜样价值”。同时要更加注重互动与反馈,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学创作既要保持立意不落俗套,又要兼顾传播效果,这就需要建立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与反馈机制,了解受众需求,结合社会关注热点,拓展文学交流的通道,发挥文学传播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下,通过不断挖掘历史素材,结合受众需求,根据不同媒介的功能分发内容成为文学传播新的趋势。利用不同媒介的组合效应,探索符合受众习惯的全媒体传播路径,根据社交化的特点创新传播方式,也许才是乡贤文学传播和乡土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