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广场舞大妈”媒介形象建构过程分析——以新浪网为例

作者:崔雯婷来源:《视听》日期:2020-02-04人气:12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全国各地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带动下相继建成一大批风格不一的文化休闲广场,由此诞生出一种新的集体舞蹈形式——广场舞。这种以锻炼身体、娱乐休闲为目的活动,反映出中国当下中老年女性的一种普遍生活状态。本文对近三年新浪网的新闻报道标题中所出现“广场舞大妈”的200多篇新闻文本进行解读与分析,探究基于框架视角下中国“广场舞大妈”媒介形象的建构,分析该媒介现象建构的特点与成因,旨在缓和“广场舞大妈”因不恰当媒介形象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充分发挥我国网络媒体的社会协调功能。

一、“广场舞大妈”媒介形象建构过程分析

(一)宏观层次——报道主体框架

在新闻报道的主体构成上,本文将新浪网中有关“广场舞大妈”的新闻报道主体划分为广场舞活动、广场舞群体以及广场舞大妈个人三类。从构成比例上看,新浪网对“广场舞大妈”的报道主体分化明显,其中鲜有对广场舞文化底蕴以及对城市文化积极构建作用的报道,更多的是该群体引发的社会矛盾与纠纷问题。此外,媒体将“广场舞大妈”这一标签统称中国的中老年女性,使“广场舞大妈”这一本身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词语在媒体的大肆渲染与报道下,逐渐负面化、刻板化。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加剧,广场舞群体日益活跃于城市各个角落,具有较强的自发性,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与制度保障,必然会引起城市公共资源的争夺矛盾。媒体聚焦于这些矛盾纠纷并不断渲染、扩大,导致“广场舞大妈”这一媒介形象迅速瓦解。

(二)中观层次——报道议题框架

报道议题框架包括议题分布、议题倾向以及篇幅大小三个部分。网络媒体对于“广场舞大妈”这一媒介形象所构建的议题类型广泛,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等特点;但报道议题比例失衡,其中以广场舞群体引发的社会问题为主,对广场舞本身的文化底蕴及其给中老年人带来身体健康方面的报道屈指可数。

在议题倾向上,中性新闻所占比例最大,占比48.71%, 正面新闻仅占比16.81%。大众媒介在一定程度能够保证其自身客观性,但正负报道数量仍存在一定比例失衡,并随着报道数量的增加,正面新闻的递减速度加快。

此外,新闻报道的篇幅大小能够直观地向读者呈现出新闻信息含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媒体对新闻事件的重视程度。新浪网中涉及广场舞的相关报道主要以篇幅短小的消息为主,鲜有对该群体的深度报道,更没有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调查报道。无法通过深度挖掘进一步揭露广场舞事件背后所蕴藏的本质与深层意义,更无法深入剖析广场舞及群体在社会环境以及城市文化中的生存状态。

(三)微观层次——报道话语框架

从微观层面来说,媒介框架在新闻文本中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例如文字、语句、图片等,这些符号共同形成了对新闻事件的意义建构。一篇新闻报道最重要的话语图式是标题和主要事件。

标题的涉及和事件的选取直接反映了媒体的报道倾向和意识形态。通过对报道样本分析可以发现,网络媒体在标题中惯用“抢地盘”、“暴揍”、“动手”、“冲撞”、“怒扇”等词语对现场情况进行大肆渲染,以达到博人眼球的传播效果。在挑选新闻事件时以也围绕广场舞大妈这一群体所引发的纠纷为主,多呈现为该群体所引发的冲突性、猎奇性。尤其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以新浪网为代表的门户网站为了获得高点击率和高阅读量,片面追求标题“轰动”,不免有落入“标题党”的嫌疑,形成对“广场舞大妈”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

二、“广场舞大妈”媒介形象特征的成因分析

(一)老龄化问题突出,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呈现出增速快、规模大、未富先老等主要特征。

对于“广场舞大妈”来说,跳舞不仅是强身健体的锻炼方式,大大小小的舞队更塑造了一种社交氛围,成为我国中老年女性排遣孤独、沟通情感的团体。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许多新的城市问题。广场舞人群充斥在小区、广场甚至马路边,这种热闹聒噪的娱乐方式显然与公众的期待有所冲突,导致“广场舞大妈”与周围居民就公共空间的争夺频发。这不仅违背了城市化的初衷,也影响了宜居城市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媒体奇观的运作规律,报道模式标签化

在制度化、组织化的新闻生产过程中,媒介框架直接决定了报道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倾向,成为建构媒介形象的基础。媒介形象作为现实社会在大众媒介当中的呈现与反映,成为现代社会大众认知世界的重要参考因素。

媒体在建构“广场舞”媒介形象的过程中,给“广场舞”报道的呈现方式和内容日益奇观化,给“广场舞大妈”贴上极端负面化的标签,并对其媒介形象进行了污名化、妖魔化的过程。通过议程设置进行有目的的取舍、选择以及加工新闻信息,将焦点过多集中在“争抢地盘”、“噪音扰民”等社会议题上,淡化广场舞对身体健康等其他积极方面议题。这种议程设置的偏差直接导致受众对其认知固化,也不利于该群体形象发展,由此带来群体分化等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三)受众媒介素养缺失,认知偏差加深刻板印象

媒体在建构"广场舞大妈"形象的过程中,受众媒介素养的缺失,也是引发受众对“广场舞大妈”媒介形象认知产生偏差的因素之一。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受众对某一群体产生偏见甚至歧视的认知偏差,由此加深对“广场舞大妈”群体的刻板印象。

当代社会的信息量浩如烟海,受众只能借助大众媒介这一手段及时了解、把握内外环境的变化,可以说大众媒介需要为大部分刻板印象负责,广场舞大妈这一媒介形象也如此。大众媒介对该群体持续的负面报道,导致社会中的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对广场舞大妈的负面印象、负面情绪日益加深。

(四)大妈群体话语权缺失,媒介表达呈被动地位

从大妈自身视角来看,在新闻报道中的话语权缺失也是导致新闻媒介对其形象进行片面化呈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统计数据来看,新浪网对广场舞的相关报道在叙事对象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包括媒体、广场舞群体(当事人)、市民与网友、政府相关部门等。但从数量上来看,大多出自媒体和记者自身,由广场舞群体主动发声的情况少之又少,在报道之中广场舞大妈的表达诉求往往被忽略,多发挥着博眼球的传播作用。话语权的缺失使得广场舞大妈群体常处于社会被动地位,多呈现聒噪、蛮横、挑起事端、不讲理的形象,逐渐演化为被议论、被质疑、甚至被批判的对象,成为“广场舞”报道中话语权最为薄弱的舆论群体。尤其是在网络社会中,中老年群体常处于“失语”的弱势地位,缺少有效的信息接收与表达渠道,不利于“广场舞大妈”形象的积极传播。

三、结语

热闹的广场舞背后,是一群孤独的广场舞群体。解决“广场舞”的困境首先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干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其次,网络媒体必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合理引导舆论走向。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受众,应该加强多元群体身份认同,提高自身媒介素养。运用批判性的眼光和思维看待媒介提供的信息,不盲目、不盲从,强化自身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媒介素养。作为事件主体的“广场舞大妈”必须提高自身使用媒介的主动性,积极表达自身利益诉求,重塑自身媒介形象。多方合力,方能使“广场舞大妈”群体获得应有的社会善意与关注。


来源:视听:http://www.zzqklm.com/w/xf/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