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城市的空间扩展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重要人文景观,关于城市有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的角度对其定义,但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城市始终摆脱不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所以想要了解今天城市的发展,就必须对城市的昨天有详细的了解和研究,才能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关于上海城市的研究,在历史学或历史地理学界早已成为显学,并且研究的较为成熟,主要有复旦大学陈俐[]、罗婧[]等利用GIS等手段依据《上海道契》等资料,对近代上海建筑物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进行复原,以及吴俊范[]和牟振宇[]通过对租界的“越界筑路”和“填浜筑路”等行为的分析,来研究英美共同租界和法租界的空间扩展。除此之外,由于上海近代以来有丰富的地图资源,也有从地图的角度来研究上海史的,如:周振鹤《上海历史地图集》[]、孙逊、钟翀《上海城市地图集成》[]等,通过编纂地图集,既是以集中的方式展示了上海几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后人研究上海史提供方便。
由于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或者近代初期,近代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研究略显不足,并且笔者想结合前人研究的长处,利用地图和AI(Adobe Illustrator)制图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将近代地图进行电子化处理相叠加,通过图上的对比,来展示近代上海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扩展形态,以及对近代上海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对于利用不同时段的地图来研究城市形态,其理论主要是来自英国的康泽恩(M.R.G.Conzen)在其《城镇平面格局分析:诺森伯兰郡安尼克案例研究》一书中,提出“用发展演化的视角研究城镇平面格局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不同时代的特征信息。”[]康泽恩的理论成为研究近代城市形态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也采用这种研究方法,从发生学的角度,揭示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
在地图和底图的选择上,笔者选择今天的上海为底图。在研究时段的选择上,前人主要集中研究1927年以前租界扩张,而笔者就1927年-1948年这段时间内上海的城市化状况,做以常识性的描述和规律的探索。在底图上分别叠加1927年、1937年和1948年的上海历史地图,从而清晰的看到上海城市化的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而在研究区域的选择上,主要还是集中在今内环中心城区一带,既当时的租界、华界的沪南、闸北等区。1927年-1948年上海行政区划变革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1927-1948年上海行政区划沿革
1927年7月7日 上海特别市成立。
1928年 租界为特别区,上海县属县上海(沪南)、闸北、蒲淞、洋泾、引翔港、法华、漕河泾、高行、陆行、塘桥、杨思和宝山县属县吴淞、殷行、江湾、彭浦、真如、高桥等17市乡,并改17市乡为17区。(不含租界)。上海、嘉定、宝山、松江、川沙、青浦、南汇、奉贤、金山、崇明10县隶属于江苏省。
1930年 上海特别市改称上海市
1937年11月 上海沦陷
1938年12月 江苏省川沙、南汇、奉贤、崇明、宝山、嘉定等县和上海浦西划归汪伪上海市政府管辖
1943年 汪伪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
1945年11月24日 国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
1945年8月 恢复战前的17个区和特别区。
1948年12月 全市划为30个区:20个市区黄埔、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杨浦、榆林,10个郊区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洋泾、真如、高桥。
注:表中资料来源《上海通志》、《上海通史》等[]。
1 1927年以前:租界的扩张
经学者研究,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伴随着“越界筑路“、购买等手段,英美法三国租界范围逐渐扩张到1927年时的样子。
1927年上海地图英美公共租界范围:今军工路、引翔港镇(今双阳路长阳路路口)、狄思威路沙泾港交叉口(今虹口区溧阳路路口)、上海北站(今天目东路宝山路)、满洲路(今晋元路)、吴淞江南岸、东侧沿黄浦江、南部以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福煦路(今延安中路)与法租界为界线,西侧沿槟榔路(今安远路)胶州路(今胶州路)路口、静安寺南北一线为界。法租界范围:北侧为英美公共租界,东侧以黄浦江为界,西侧到海格路(今华山路),南侧以陆家浜路、民国路(今中华路)与沪南区为界。
沪南区:陆家浜路、黄浦江、龙华镇之间区域。闸北区:当时的闸北区很小,上海北站附近以及苏州河北岸西界为尚未开发的农田。西侧界线就在共和新路中华新路交叉口。法华区:曹家渡、法华镇、徐家汇、龙华镇一带。还有当时的引翔港、江湾区、彭浦区、洋泾区、塘桥区、杨思区等均为郊区,再往外围又有高行区、陆行区,吴淞区、殷行区、真如区、漕泾区、大场乡等,当时这些区域城市化程度更低。图中粉色区域就是1927年时公共租界、法租界、沪南区和闸北区的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1927年-1948年近代上海城区空间扩展(注:底图依据天地图由笔者改绘而成。)[]
2 1927-1937:上海城区北扩
大上海计划:时任上海市长的黄郛提出“在吴淞筑港,在吴淞与租界之间建设新市区,以削弱租界的重要性。”[],后来这个计划被延续下来,就成为了《大上海计划》,但这个计划并未完成,1937年上海沦陷,计划被打断,但其失败的原因第四任上海市长吴铁城离任时讲到“限于财力,格于环境”。[]虽然大上海计划并未完全实施成功,但部分遗迹保存到今天,如今天上海体育学院的行政楼既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办公大楼,江湾体育场既当时修建的体育场,今天的五角场也是当时规划留下的雏形。大上海计划的失败,证明上海市政府想要在另建一个城市中心的计划是失败的,因为当时的城市中心还是在苏州河黄浦江交叉的租界一带。
闸北区扩展:闸北区此时的范围,西侧界线同1927年时,沿沙红浜(今天真如港一段),广丰路(今兰田路),苏州河北岸,北侧界线东起康成路以西,沿柳营路(今柳营路)与西八字桥交叉口处,普善路,指江庙路(今芷江西路),公园路与永兴路交叉口,中兴路(今闸北区中兴路),沪太汽车站南缘,西接谭子湾路(今远景路),董家桥南,往西至沙红浜。东部界线在狄思威路(今溧阳路)宝安路,四达路、祥德东路沙泾,南缘苏州河北和英美公共租界相邻。与1927年闸北区相比,面积扩大了上海北站(今天目东路宝山路)沪宁铁路北部至柳营路(今柳营路)之间这一块区域。图中黄色区域位置,为1937年闸北区向北扩展的位置如图1所示。
3 1937-1948年:劫后重生,蓬勃发展
此阶段正向表一中提到的,全市划分为30个区。具体变化为在原美共同租界位置上设立杨浦区、榆林区、提篮桥区、北四川路区、虹口区、北站区、闸北区,黄浦区、老闸区、新成区等10区,在原法租界及沪南设立的有邑庙区、蓬莱区、嵩山区、卢湾区、常熟区、静安区、江宁区、普陀区、法曹区、徐汇区等10区。以上也就是市区的20个区,另有10个郊区不在笔者研究范围之内。这20个市区的区基本上是在原来的租界和闸北、沪南等区的基础上划分出来的。也就证明,以上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也都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图中蓝色区域位置,为1948年上海20个城区如图1所示。
从图中1948年上海划分的20个区,虽然到今天有的区被省并,但是可以发现很多区与区之间的边界,基本上成为了今天区划分的界线,或者很多重要交通路线的界线,如法曹区,徐汇区的边缘,就是今天内环和中环高架之间的界线。
4 结语
通过对比以上3个时段上海城区的地图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的特点:上海空间扩展基本上是以租界为基础或者说华界中离租界比较近的地区城市化程度比较高,如闸北区、沪南区等。1948年20个城区中,属于原租界范围内的就有13个左右近一半以上;在近代上海空间扩展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交通因素。从租界的越界拓展就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沿浦西和苏州河两岸向西拓展,可以看出这是当时对水运的依赖性比较大的结果,而今天上海有内环、中环、外环所以依赖的不再是水运交通为主的情况下,城市的空间扩展就展现出另外一种面貌;近代上海城市空间扩展基本上表现出由东向西,由内向外的发展趋势。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动力机制也基本上是交通因素,也就是前人研究的“填浜筑路”和“越界筑路”的结果,当水运被铁路等交通方式所取代,当船舶被汽车所取代时,城市的空间扩展才飞速发展起来。
本文来源:《城市住宅》:https://www.zzqklm.com/w/kj/12544.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