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策略研究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深刻变革。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城乡差距的扩大成为制约社会和谐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其核心在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这是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此背景下,农民共同富裕的议题再次被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发展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扩展人的选择自由,农民共同富裕不应仅限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应包括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教育水平以及政治参与度,从而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本文就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共同富裕策略策略展开研究,以期望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一、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之所以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源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日益显著。长期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而农村地区则相对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这限制了整体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因此,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推动农村振兴,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从经济层面上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有助于增强农业的供给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从而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从社会层面上讲,推动乡村振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以有效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文化层面上讲,农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乡村振兴战略重视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文化,弘扬乡村文化,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有助于丰富国家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围绕全面提升农村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包括引入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改良种植和养殖方法,促进农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以及农产品加工和营销模式的创新。这可以提升农业的生产能力和可持续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还能促进农民增收,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强调通过完善基层政权建设、推动法治乡村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和社会治理创新等措施,来构建更加有效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
(三)乡村振兴与农民共同富裕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的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而农民共同富裕则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和重要成果,反过来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具体而言,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社会治理和文化发展等多方面工作,为农民创造更多增收机会,改善其生活条件,从而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了农民增收,还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休闲农业等多种经营模式,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此阶段,农民作为生产者参与其中,还以消费者、服务提供者等多重身份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享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二、农民共同富裕的现状与挑战
(一)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自建国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成数倍增加,农民的富裕程度明显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4至2023年间持续增长,从10489元增长至21691元,显示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增长率在此期间波动,但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在2021年达到9.7%的高增长率,反映了该年度内特定政策或经济活动的积极影响。具体到收入构成,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从4152元增长至9163元,显示了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农民工资性收入来源的增强。其年增长率在整个时期内相对稳定,尤其在2021年达到了14.1%的高增长率,反映了农村就业环境的改善或农民工资水平的显著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经营净收入的增长从4237元增长至7431元,增长率虽然波动但总体保持正增长,与农业政策支持、农村市场的发展和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有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虽然在整个收入构成中占比较小,但其增长从222元到540元也反映了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的逐渐增加,这与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财产权保护的加强有关。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近十年农民收入现状
指标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2023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0489 | 11422 | 12363 | 13432 | 14617 | 16021 | 17131 | 18931 | 20133 | 21691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 | 9.2 | 7.5 | 6.2 | 7.3 | 6.6 | 6.2 | 3.8 | 9.7 | 4.2 | 7.6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元) | 9497 | 10291 | 11149 | 11969 | 13066 | 14389 | 15204 | 16902 | 17734 | 18748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比上年增长(%) | 12.7 | 8.4 | 8.3 | 7.4 | 9.2 | 10.1 | 5.7 | 11.2 | 4.9 | 5.7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元) | 4152 | 4600 | 5022 | 5498 | 5996 | 6583 | 6974 | 7958 | 8449 | 9163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增长(%) | 13.7 | 10.8 | 9.2 | 9.5 | 9.1 | 9.8 | 5.9 | 14.1 | 6.2 | 8.4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经营净收入(元) | 4237 | 4504 | 4741 | 5028 | 5358 | 5762 | 6077 | 6566 | 6972 | 7431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经营净收入比上年增长(%) | 7.7 | 6.3 | 5.3 | 6 | 6.6 | 7.5 | 5.5 | 8 | 6.2 | 6.6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元) | 222 | 252 | 272 | 303 | 342 | 377 | 419 | 469 | 509 | 540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财产净收入比上年增长(%) | 14.1 | 13.3 | 8.2 | 11.4 | 12.9 | 10.3 | 11 | 12.1 | 8.4 | 6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转移净收入(元) | 1877 | 2066 | 2328 | 2603 | 2920 | 3298 | 3661 | 3937 | 4203 | 4557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转移净收入比上年增长(%) | 13.9 | 10.1 | 12.7 | 11.8 | 12.2 | 12.9 | 11 | 7.5 | 6.8 | 8.4 |
注:1.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人均消费支出增长(%)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其余增长(%)均为名义增长(%)。2.人均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调查户的人均收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农民共同富裕面临的挑战
回顾过去十年,尽管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但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在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农民收入和生活条件的地区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由于更靠近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能更容易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体系,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而中西部地区及边远山区的农村则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其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直接影响了农民共同富裕的进程。另一方面,虽然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农业的推广有所提高,但与工业和服务业的效率相比,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仍然较低。这一问题部分源于农业生产规模小、分散,缺乏有效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也源于农村地区科技应用水平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等因素,这些都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农村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首次转变不仅是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的肯定,同时也强调了日益凸显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接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加剧了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等方面。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或政策倾斜,能够发展旅游业、特色农业等多元化的经济活动,为当地农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水平。而另一些地区则因资源有限、地理环境恶劣或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经济活动单一,农民主要依赖传统农业生产,面临市场风险大、收入不稳定等问题,难以实现收入的稳定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则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业生产的效率。在一些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农村地区,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水利设施完善,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和信息的获取,还能吸引投资和技术进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相反,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如交通不便、缺乏有效的灌溉系统和电力供应,将严重制约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从而限制农民收入的提升。
三、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策略
(一)提高农民直接收入
1.增强农业产值
增强农业产值关键在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优化农产品结构。通过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关键在于融合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实践,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产力的提升。包括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高效的灌溉系统、改良种子以及生物技术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作物质量。在此基础上推广精准农业技术、大数据和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细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和可持续性。优化农产品结构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地区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规划,引导农民种植高附加值和市场需求旺盛的农产品。包括传统的粮食作物以及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等。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深加工和农产品品牌化,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销售价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2.发展多元化经营
发展多元化经营旨在打破传统农业单一的经营模式,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引入新的产业和服务,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将农业生产与加工、销售、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技术投入到农村地区,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通过提供农家乐、农事体验、乡村观光等服务,可以有效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消费,为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通过集体经营和规模化生产,提高经营效率和市场议价能力。农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可以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投入和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共同应对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这些组织可以作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帮助农民更好地融入区域乃至全球的农产品市场,实现农产品的高效销售。
(二)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改善
基层党建引领对于促进农村基础建设与环境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引领,可以推动农村实现全面发展和振兴。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优化交通、水利、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地区的资源流动和市场整合,为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撑。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运输效率和成本,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良好的交通网络能够缩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便利农民将农产品销往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方便城市商品和服务进入农村,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水利设施的加强对保障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可靠的灌溉系统能够保证农作物的稳定产量,减少自然灾害如旱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安全的饮水工程则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稳定的电力供应能够支持农村地区的工业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而高效的通信网络则为农民获取信息、拓展市场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远程教育和医疗服务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2.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涉及到住房条件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两者共同作用于提升农村的整体生活环境。住房条件的改善涉及提高住宅的建筑质量和安全性和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便利性的增强。通过实施农村住房改革和新农村建设计划,鼓励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现代建筑技术,可以大幅提升农村住宅的居住条件,确保农民能够享受到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则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绿化和环境治理,有效改善农村的自然环境,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为农民提供更加宜人的居住和生产环境。并推广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鼓励农民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促进农村环境的改善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活质量。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政策建议
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可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以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效。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财政政策支持
在财政支出方面,可以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够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产业投资,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而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财政支持,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在税收政策方面,实施针对农村地区和农业生产的税收优惠,如减免农业生产所需原材料和农机具的进口关税、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所得税率、为农民提供免税的农业技术服务等,可以减轻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负担,鼓励农业投资和农村经济活动,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2.金融政策支持
通过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和创新金融产品,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可获得性,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效率。包括增设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推广移动金融服务等措施,使农民更便捷地获得金融服务,满足其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以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如小额信贷、农业保险、期货和衍生品等,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金融选择,帮助其管理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增强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同时通过推动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如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等,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乡村治理体系
1.完善乡村治理结构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的核心,通过推广村民自治、实行村务公开和村民直接参与决策的制度,可以增强乡村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村民在乡村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有助于反映和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还能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增强农民对乡村发展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优化农村管理模式则要求创新乡村治理的方式和机制,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技术,建立健全农村规章制度,以及加强乡村领导班子和治理队伍的建设和培训。通过提高乡村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可以有效应对农村社会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志愿者参与乡村治理,可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资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理格局。
2.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核心在于全面提高乡村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及构建一个高效、适应性强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方面,提高乡村管理者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要求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教育,加强乡村干部在现代农业技术、经济管理、社会服务、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涵盖理论知识,更要注重项目规划执行、公共资源管理、冲突调解等实务操作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保乡村干部能够有效地应对乡村发展中的各种挑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有效地服务农民群众。另一方面,构建高效的乡村治理体系意味着要优化治理结构,确保治理活动的民主性和透明性。这包括建立健全村民代表大会、村委会等基层治理组织,使之成为真正反映村民意愿、服务村民需求的有效平台,并加强对乡村治理活动的监督,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如引入第三方评估、开展村务公开等,提升治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强农民对乡村治理的信任和满意度。
(三)促进农村产业升级转型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转型涉及到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以及发展多元化的农村产业来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通过引进和应用新的农业技术、种植和养殖方法,农业生产可以实现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包括智能农业设备的使用、生物技术在种子改良中的应用、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单产,优化资源使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升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发展多元化的农村产业对于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还可以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特色手工艺品等产业来实现产业多样化。这些产业能够为农村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渠道。
五、结论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发展多元化经营以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加强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以及持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多维策略,强调了农业现代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优化、以及农村产业的升级转型对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实现农民共同富裕需要基层党组织的正确引导和资源支持以及农民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综合施策,构建多元协同的促进机制,以期达到乡村振兴和农民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
文章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https://www.zzqklm.com/w/jg/1406.html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