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砖”古籍的修复研究——以《及第征祥录》为例
古籍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信息。然而,许多古籍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差,以及保护意识的缺失,存在各种严重的病害,其中,“书砖”病害尤为特殊和严重。“书砖”病害是指由于古籍在保存过程中受到温湿度变化、不当保存环境以及长时间外界压力的影响,导致书叶之间粘连紧密,形成如砖块般坚硬状态的现象。这种粘连不仅影响了书籍的正常翻阅和阅读,而且对古籍纸张纤维结构造成严重损害。“书砖”病害通常伴随着霉菌侵蚀、胶黏物质凝结、微生物代谢产物等复杂问题,使得修复过程极具挑战性,因此科学有效的修复处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文章研究对象为清光绪七年(1881年)刻印的《及第征祥录》。该古籍记录了明代及顺治至同治时期的状元名录事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由于长期保存不当,书籍受到了严重的粘连、霉菌侵蚀和虫蛀等,形成了典型的“书砖”现象,亟需进行科学的保护与修复。
文章在对《及第征祥录》保存环境和病害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光学显微镜、测厚仪、酸碱度测定仪等现代分析检测技术,详细记录其文献信息和病害特征,制定了“书砖”的修复方案。通过传统修复技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科学修复实践,为同类“书砖”古籍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 “书砖”形成的原因
“书砖”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温湿度变化
“书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书籍长期处于高湿环境下。纸张由许多植物纤维交织而成,这些纤维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它们的分子结构中含有许多羟基,能与水分子结合,使得纤维具有亲水性。此外,纤维在交织过程中形成了无数毛细孔,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因而,纸张具有吸湿性。在湿度过高的环境中,这些纤维会频繁吸湿和失湿,导致纸张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当吸湿时,纸张纤维膨胀变软。而当环境变干燥时,纸张失湿收缩,这种反复的膨胀和收缩逐渐导致书叶之间紧密黏合。此外,高温环境会加速纤维素等物质的降解,增加纸张的脆性,一旦形成粘连,书叶更不易分离。
1.2 胶性作用
纸张制造过程中所添加的胶性物质在高湿、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会发生粘黏作用。这些胶性物质包括植物胶、动物胶和合成胶,通常用于增强纸张的抗水性和韧性。同时,书写材料中的墨迹也常含有皮胶、甲壳胶、骨胶、鱼胶等成分,有助于固定字迹。在高湿环境下,这些胶性物质吸湿后会变得粘稠,易于导致书叶之间发生粘连。特别是当环境中的温度升高时,胶性物质会软化,进一步增加其粘性。
1.3 微生物及害虫分泌物
微生物和害虫是“书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生物在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中繁殖,以书籍中淀粉浆糊等有机材料为食,这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出多种酶和粘性物质,例如纤维素酶和黏蛋白,这些物质会分解纸张纤维和胶质,使纸张变得松散。随着霉菌和细菌的进一步繁殖,纸张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霉斑,霉菌的孢子和菌丝不断侵蚀纸张,逐渐导致书叶之间的粘连。此外,害虫的排泄物和唾液的分泌物也进一步加剧了书叶的粘连。
1.4 长期无人翻动或书籍遭受挤压
当书籍长时间未被翻动时,书叶间的胶性物质或油墨在静止状态下易于产生粘连。同时,环境中湿度和温度的变化也会加剧这种情况。另一方面,长期受到外力挤压的书籍会使胶性物质更加密集接触,并产生更强的粘连力。这种挤压导致书叶结构变形,纤维重新排列,最终使整本书籍呈现出硬如砖的状态。
2 《及第征祥录》基本情况
2.1文献信息
《及第征祥录》三卷,共两册,(清)惺斋居士编纂,光绪七年京都永盛斋刊本,全书采用四眼线装订,附有上下夹板。书品大小为12×18cm。版式特征为四周双边,版内有界行,单黑鱼尾,版心书写书名及页码,每半叶10行、行4-20字不等,上册二卷记载采录顺治丙戊至同治癸亥状元名录事迹,下册一卷记载明朝状元事迹。书末标有“京都前门外杨梅竹斜街永盛斋刻字铺 承办”。
2.2 现存状况调查
2.2.1 保存环境调查
《及第征祥录》原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普库中。在库房改造之前,书籍的保存环境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书库缺乏温湿度控制设备,库房内无恒温恒湿空调,致使温湿度变化剧烈,尤其在南方湿热季节尤为明显。这种环境容易促使微生物和霉菌滋生,形成大量霉斑。《及第征祥录》曾经历过水浸,并在高湿、高温、高压的情况下,使纸张受到严重损害,而这些情况无人及时发现和处理,进一步恶化了书籍的状况。由于长期无人翻阅和检查,书叶长时间粘连在一起,还引发了虫蛀等问题,最终导致《及第征祥录》逐渐形成了难以分离的“书砖”。
2.2.2 病害情况调查
根据WW/T0026-2010《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根据《及第征祥录》的病害调查结果,绘制了病害调查示意图。
该书主要受到以下几种病害的影响:
2.2.2.1 粘连
书叶之间因温湿度和微生物、胶性物质等的作用,书叶紧密粘连,导致翻阅困难,严重影响了书籍的完整性和可读性。如图1所示。
2.2.2.2 变色
由于长期暴露于不适宜的保存环境中,《及第征祥录》的纸张颜色发生了明显变化,霉菌的滋生使纸张出现黄变或褐变现象。如图2所示。
2.2.2.3 微生物损害
霉菌和其他微生物在书籍表面和内部滋生,霉斑侵蚀纸质纤维,导致纸张脆弱、破损。如图1和图2所示。
2.2.2.4 动物损害
动物的啃食,对书叶造成破坏,纸张的机械强度大幅下降,书叶表面出现孔洞和字迹受损。如图2所示。
2.2.2.5 水渍
由于曾经历过水浸,《及第征祥录》的多个部位出现了水渍痕迹,这些水渍不仅改变了纸张的颜色,还引发纸张的局部膨胀和变形。如图2所示。
2.2.2.6 污渍
由于纸张受到污染形成的斑迹。包括灰尘和其他污染物,这些污渍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进一步加速纸张的劣化。
2.2.2.7 断裂
多张书叶版心部位出现断裂。书叶的断裂可能是由于年代久远、机械损伤虫蛀侵害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2.2.2.8 残缺
由于使用和保管不当及动物损害等原因,导致部分纸张缺失,影响了书籍的内容完整性和阅读价值。
2.3 实验检测分析
2.3.1 书叶厚度检测
本研究使用研特YT-H4C纸张厚度测定仪对《及第征祥录》的原始文献进行了厚度测量。结果显示,封面的平均厚度为0.084mm,书叶的平均厚度为0.039mm。
2.3.2 酸碱度PH值测量
采用梅特勒FE28 PH酸碱度测定仪对封面和书叶进行了酸碱度分析,结果pH值分别为3.67和4.46。酸是影响纸张耐久性的主要因素,PH值低于6的纸不适用于永久性的文件,纸张含酸量越大,耐久性越差。
2.3.3 白度测量
用研特YT-48A白度色度测定仪测量了书叶的白度为5.40和亮度为79.42。
2.3.4 字迹洇化实验
用棉签蘸取超纯水分别在轻按在字迹上,观察是否有色素附着。实验结果表明字迹不溶于水。
2.3.5 纸张纤维结构分析
使用Herzberg染色剂,取样少量纤维,置于伦华 XWY-VIII光学显微镜下,以物镜20x观察纤维。纤维形态纤细稍短,表面平滑平滑,有细小横节纹,两端尖细,有较多杂细胞,导管体积大,呈现网纹状从纤维形态符合竹纤维特征,可以判断为《及第征祥录》使用纸张为竹纸。
3 修复方案制定
3.1修复难点
修复《及第征祥录》的难点主要包括“书砖”的揭取和霉菌、污渍的清理。在揭取“书砖”过程中,书页高度粘连且变硬,操作时容易造成纸张撕裂或破损,需小心翼翼地确保书叶的完整性,防止字迹损坏。霉斑和污渍的清理也是修复过程中的一大挑战。由于霉斑、污渍已经深入纸张纤维,清理时需格外谨慎,既要尽力清理表面霉斑、污渍,又要避免过度处理破坏纸张的物理结构。
3.2“书砖”揭裱修复方法
“书砖”的修复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主要技术:
3.2.1干揭法
干揭法是通过利用竹启子或针锥,沿着书叶之间的微小缝隙,谨慎地将纸张分离开来。这种方法适用于书叶之间的粘合较弱或未受到严重损坏的情况。
3.2.2湿揭法
湿揭法涉及将“书砖”浸泡在适当温度和湿度控制下的水中,待书叶软化后谨慎揭开。这种方法适用于粘连较为严重且字迹遇水不洇的“书砖”,修复师需要控制好书籍浸泡时间以确保软化效果,同时把握好书叶的干燥程度,以在揭取过程中不损害纸张纤维。
3.2.3蒸揭法
蒸揭法利用高温水蒸气软化书叶上的胶黏物质,从而更容易揭开书叶。这种方法需要精确的温度和时间控制,以避免损坏书叶纤维结构和墨迹。
3.2.4托裱分离法
当干揭法无法有效操作时,修复师会采用托裱分离法。该方法涉及在书叶的正反面涂抹特定的浆糊,并托上一层拉力强的皮纸。待浆糊适当干燥后,逐步谨慎拉动皮纸,从而分离书叶。托裱分离法主要针对粘连严重且脆弱的书叶,该方法要求修复师具备一定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经验,稍有不慎可能造成二次损害,因此修复师通常视情况而定,只在万不得已时采用此方法。
3.3具体修复方案
综合考虑《及第征祥录》的病害种类和修复难点,制定具体修复方案表,具体步骤和操作如表1图所示:
表1 《及第征祥录》修复方案表
序号 | 步骤 | 具体操作 |
1 | 登记建档 | 记录书籍基本信息(书名、作者、出版年代、索书号等)、拍摄记录。 |
2 | 现状状况调查 | 调查保存现状、病害状况及产生原因。 |
3 | 实验检测分析 | 纸张厚度、酸碱度、白度、亮度检测、字迹、纤维分析。 |
4 | 修复方案编制 | 综合评估病害种类和修复难点,制定修复保护方案。 |
5 | 具体修复步骤 | |
“书砖”的揭裱 | 干揭法、蒸揭法、湿揭法综合应用 | |
霉菌与污渍的清理 | 软毛刷清除,酒精、热水、3%过氧化氢溶液处理。 | |
修补 | 选用质地、薄厚及颜色相近的修复用纸粘黏。 | |
压平 | 压平褶皱书叶 | |
裁叶、装订 | 按照原书尺寸及孔洞装订。 | |
6 | 修复档案制作及完善 | 记录修复前后对比,具体修复方法与材料,存档保存。 |
4 具体修复操作
4.1“书砖”古籍的揭取
在对“书砖”古籍的揭取过程中,优先使用干揭法。利用针锥和竹启子从书叶边缘寻找缝隙,逐步向内分离书叶。然而,由于书叶特别脆弱且受到霉菌和胶的严重粘黏,干揭法无法完全揭取。因此,采用蒸揭法。用无纺布包裹“书砖”古籍,将蒸锅中的水烧开,利用高温蒸汽软化书叶,隔水蒸30分钟后,立马拿出来揭取,先揭取三大叠书叶,并将未全揭开的书叶返回蒸锅继续处理,逐叠分离,无需每张完全分离。将书籍立起,粘连部分受热蒸汽,随蒸随揭,逐步完成更多书页的揭取。对于蒸揭法依然无法分离的书叶,采用湿揭法进行补充,将书叶上下垫丝网布,浸泡于60-70℃热水中10分钟后,提取丝网沥干书叶,将书叶放置在吸水纸上撤水,待书叶八成干时,用镊子逐步揭开。书叶干时,也可借助针锥和竹启子进行干揭法,经过蒸和水浸的工序,软化了胶质物,较一开始使用干揭法更好揭。
以上这三种方法在《及第征祥录》的揭取过程中,并不是单一进行,而是结合采取,通过这些步骤,逐步细致地完成对“书砖”古籍的揭取工作,确保了文献的完整性和保存价值。
4.2 霉菌、污渍的清理
揭开的书叶由于霉菌的大量繁殖,表面出现大面积的黄褐色霉菌斑点。为有效清除这些霉菌和污渍,首先使用软毛刷轻扫书叶表面的霉菌孢子和灰尘,然后用70%的乙醇溶液轻轻擦拭霉菌区域,以杀灭和防止霉菌再生。对于顽固的黄褐色污渍,上下垫纱布固定书叶,先用超纯水进行初步清洗,再将书叶置于60-70°C的热水中进一步清洗,以软化并去除深层污渍。在清洗过程中,严格控制湿度,使用吸水纸或干净布料吸除多余水分,防止霉菌再次滋生。对于热水清洗过后仍有污渍残存,使用棉签蘸取3%过氧化氢溶液轻轻处理,待污渍淡化后立即用清水清洗书叶。清洗完成后,将书叶平铺在吸水纸上自然风干。
4.3 选纸配纸
修复用纸的选配对修复效果至关重要重要。根据GBT21712-2008《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补纸要与书叶质地、薄厚及颜色相近。”通过光学显微镜的观察,《及第征祥录》的书叶的纤维形态符合竹纤维特征,采用的是竹纸进行印刷。馆藏收录了各地手工修复竹纸70种,综合修复用纸的要求及纸张检测试验结果,笔者选择福建龙岩美玉堂生产的竹纸连史纸。其他选用浙江宁波生产的山桠皮纸7g、旧封面纸作为辅助用纸。
4.4 修补
在修补破损书叶时,首先将书叶反面贴附于塑料薄膜上,以便安全揭开。然后,将文字碎片小心拼接,确保内容完整。对于书叶版心的断裂部分,采用山桠皮纸进行溜口拼接,以增强书叶的强度。对于虫蛀造成的缺损位置,使用连史纸撕边后粘贴,搭口位置需小于2毫米。
4.5 压平
修补完毕后,对书叶进行压平处理。将书叶平铺在干净的吸水纸之间,放置在压平机中或在重物下压平。此过程有助于消除修补过程中产生的皱褶和不规则形变,恢复书叶的平整度和美观。
4.6 裁叶、装订
在书叶压平后,进行裁叶装订操作。根据原书的装订方式,精确裁剪每页的边缘,确保书叶尺寸一致。最后,将修补好的书叶按照原有顺序进行装订,使用传统的四眼线装方法,确保书籍结构牢固、美观,并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书砖”古籍修复后。
5 结语
文章通过对“书砖”古籍《及第征祥录》的修复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书砖”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温湿度变化、胶性作用、微生物及害虫分泌物和长期无人翻动或书籍遭受挤压。通过对《及第征祥录》保存环境和病害情况的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光学显微镜、测厚仪、酸碱度测定仪等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确认了书叶的材质等基本信息和病害特征,发现不适当的保存环境导致了严重的粘连、微生物损害、动物损害、污渍、断裂等病害形成。
在修复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针对揭取“书砖”及清理霉菌、污渍的修复难点,探索了干揭法、湿揭法、蒸揭法及托裱分离法等多种修复技术,并根据《及第征祥录》实际情况,综合应用了干揭法、湿揭法、蒸揭法。具体修复操作包括“书砖”古籍的揭取、霉菌和污渍的清理、选纸配纸、修补、压平和裁叶装订等步骤,修复后的“书砖”古籍能较好保持书叶的完整性和可读性,最大限度维护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本次研究与修复实践,结合传统修复技法与现代科技手段在古籍修复中的应用,为同类“书砖”古籍的保护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文章来源: 《造纸信息》 https://www.zzqklm.com/w/kj/2756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