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对儿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短视频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崛起,以其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多样、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迅速占据了人们的休闲时间,成为了一种风靡全球的媒体形式。儿童群体中,短视频的普及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孩子们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轻松接触并沉浸在这一色彩斑斓的视觉盛宴中。《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数据显示,选择“听音乐”“看视频”的未成年数量占比最大,分别为40.1%和47.5%。短视频的兴起,不仅为儿童带来了娱乐与学习的新途径,也悄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认知模式乃至价值观念。与此同时,短视频内容的良莠不齐、信息过载以及潜在的成瘾风险,也让社会各界开始担忧其对儿童成长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深入研究短视频对儿童心理、行为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影响,显得尤为迫切。基于相关研究成果,家庭、学校、平台等需要采取针对性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短视频的积极作用,有效减少其潜在的不良影响,为儿童营造一个更加健康、有益的成长环境。
短视频的特点及在儿童中的使用现状
短视频的特点。近年来,短视频凭借其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富有创意等特征迅速占据了互联网视频市场的重要位置,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潮流,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用户。首先,短视频时长虽短,但内容却极为丰富,涵盖了技能分享、幽默娱乐、时尚潮流、社会热点、公益教育等多个领域,多样化内容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兴趣和需求,使短视频平台成为了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遣的综合性平台,备受公众喜爱。其次,短视频的传播门槛低,渠道丰富多样,能够轻松实现裂变式传播。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分享自己喜爱的视频,形成广泛的传播效应,相关视频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的曝光和关注。最后,短视频在表现形式上极具创新性,动画、特效、快速剪辑等手法的运用使得视频更加生动有趣,不仅吸引了用户的眼球,也提升了用户的观看体验。
儿童使用短视频的情况。2023 年 12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发布的《第 5 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互联网在未成年群体的普及率已达97.2%,规模达到1.93亿,其中常看短视频的未成年比例达54.1%,快手、抖音、微信等均为未成年常浏览、拍摄、发布短视频的软件。随着短视频的普及,儿童也逐渐成为了这一领域的重要用户群体。他们使用短视频的频率和时长不断增加,且使用频率较高。许多儿童在课余时间会主动打开短视频应用,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部分儿童在短视频上花费的时间较长,甚至超过了家长设定的限制。长时间的观看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休息,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儿童在短视频平台上偏好的内容类型多样,包括动画片、游戏解说、才艺展示、科普知识等,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娱乐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不良内容也可能通过短视频传播给儿童,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短视频对儿童成长与生活的双重影响
短视频对儿童的积极影响。1.促进知识信息的良性循环。知识爆炸时代,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多样的特点,为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往广阔知识世界的大门。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科学实验、历史文化讲解等视频内容,儿童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短视频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儿童可以足不出户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风土人情,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此外,短视频平台上的互评论、点赞、分享等动功能,帮助儿童主动积极参与到知识讨论和互动中,形成知识的正向循环,为其不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创造了条件。例如,抖音、快手等平台的英语教学短视频大多只有两分钟左右,儿童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观看视频学习英语入门知识,为日后口语、听力等奠定基础。
2.满足儿童社交与创作需求。短视频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儿童社交与表达自我的重要平台。各类短视频平台为儿童提供了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交模式,儿童可以观看同龄人创作的视频,借助平台提供的关注、粉丝、群组等社群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从而建立更加紧密、持久的社交关系,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同时,短视频创作门槛相对较低,儿童可以轻易上手,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拍摄、剪辑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仅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当这些作品被同龄人和家长点赞、分享时,儿童收到这些正向反馈,会获得极大的鼓励和认可,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得到显著提升,创作热情被进一步激发,进而促进了其个性健康发展。
短视频对儿童的消极影响。1.产生严重媒介依存症。随着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其碎片化、高刺激性的内容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尤其是那些色彩鲜艳、节奏快速的视频,让儿童难以自拔。儿童正处于好奇心旺盛、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长时间沉浸在短视频的海洋中,容易形成网络成瘾的问题。他们开始难以自控地频繁刷视频,即使意识到应该停止,也难以抗拒那种即时的快感与满足感。长期处于这种快速切换的环境中,儿童的注意力广度和深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任务或学习材料。当这种习惯带入到学习场景中,儿童会在课堂上难以集中精力听讲,做作业时也容易分心,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和质量。长期以往,还可能引发阅读困难、记忆力减退等学习障碍,对儿童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逐步侵蚀主流价值观。信息爆炸时代,短视频内容的日益丰富与多元,一些不良内容也悄然滋生,并逐渐侵蚀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暴力、色情、低俗、虚假信息等不良内容,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而言,无疑是一剂毒药,容易误导他们的认知,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正确判断,进而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排斥。儿童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如同一张白纸,对外界信息的接收与内化尤为敏感。长期暴露于不良内容之下,儿童可能会逐渐接受并内化其中的价值观,如暴力解决问题、追求物质享受、忽视道德规范等,导致儿童价值观扭曲,进而对其个人品德修养,未来社会行为产生负面作用。更为严重的是,一旦这些不良价值观在儿童心中根深蒂固,将难以纠正,将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3.盲目从众带来的伤害。短视频的广泛传播不仅带来了娱乐与信息的便捷获取,也悄然引发了儿童盲目从众的现象,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不容忽视的伤害。其中,社交比较与自卑心理是尤为突出的两个问题。一是,虚幻与现实的错位的社交比较。短视频中充斥着经过精心策划和编辑的“完美”生活片段,向大众展现视频主人公光鲜亮丽的外表、无忧无虑的生活和令人羡慕的技能。儿童在观看这些视频时,难免会将自己的生活与之进行比较,从而产生落差感,导致其陷入对完美生活的盲目追求,忽视了自我成长和内心的真实需求。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外貌、才能或生活状态都不如他人,进而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影响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退缩、逃避,甚至产生社交恐惧,甚至引发一抑郁、焦虑等系列的心理问题。
4.加剧了信息茧房形成。短视频平台通过收集用户的观看历史、点赞、评论等行为数据,运用复杂的算法模型,为每位儿童用户精准推送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个性化推荐机制看似贴心,实则在无形中限制了儿童接触多元信息的可能性,加剧了信息茧房的形成,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构成潜在威胁。一方面,短视频形成的信息茧房限制了儿童的认知视野,使他们难以形成全面、客观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长期处于信息茧房中的儿童,容易陷入思维定式和偏见之中,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信息茧房可能会加剧儿童的社会隔离感,减少他们与同龄人的共同话题和社交互动,影响其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
5.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当今社会,短视频的普及和便捷性使越来越多的儿童沉迷于其中,对短视频的过度依赖不仅侵蚀了他们的学习和社交时间,更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损害。短视频依赖最直接的健康影响体现在视力上。儿童正处于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观看短视频,会导致眼睛过度疲劳,增加近视的风险。屏幕发出的蓝光还会对视网膜造成损害,进一步影响视力健康。此外,儿童时期是身体成长和发育的黄金时期,充足的运动对于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的发育至关重要。短视频依赖导致儿童久坐不动,不仅会导致其体重增加,产生肥胖等健康问题,还会影响身体的整体发育水平,使其身体素质逐渐下降,难以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消除短视频对儿童成长与生活不良影响的应对策略
以身作则引导儿童养成自律的生活。数字时代,短视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儿童而言,其影响却是一把双刃剑。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当从自身做起,树立合理使用短视频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刷短视频的时间,向孩子传递“短视频虽好,但需适度”的价值观,避免在孩子面前长时间沉溺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屏幕中。同时,家长应主动与孩子建立起关于短视频使用的对话机制,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了解孩子喜欢短视频的原因、观看时间段、观看内容等,便于家长更准确地把握问题所在,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了解孩子的短视频使用情况后,家长应与孩子共同制定合理的使用时间和规则。例如,家长应在充分考虑孩子的意见和需求的基础上,设定每天或每周的观看时长上限、限制观看内容的类型和来源、以及在特定时间段(如学习或休息时间)内禁止使用短视频等既具有约束力又易于执行的规则,以此有效减少短视频对儿童成长与生活的负面影响,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发展。
以闲暇教育减少儿童对短视频依赖。消除短视频对儿童成长与生活的不良影响方面,学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学校应当积极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引导儿童了解密码保护、隐私设置等基础的网络安全知识,提升儿童的媒介认知能力。使其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逐渐理解短视频背后的算法逻辑、内容生产方式以及可能存在的偏见与误导,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评估内容的价值,从而在面对短视频等媒介信息时,能够做出更加理性和自主的选择。另一方面,学校应致力于引导儿童正确看待短视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短视频内容,思考其背后的动机、目的以及可能的社会影响。借助闲暇教育,以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儿童认识短视频的两面性,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内容生产的过程,理解创意表达与信息传播的责任与边界,减少其对短视频的过度依赖,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技术赋能加强短视频平台自治效能。为构建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短视频平台应进一步强化自身监管能力,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智能识别算法和人工审核团队结合,对上传的短视频进行严格的筛选与把关,快速识别并过滤掉暴力、色情、低俗等不良内容,确保儿童接触到的视频信息健康、积极。同时,完善用户反馈与举报机制,加强违规账号和内容惩处措施,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内容监督,形成多方共治的良好局面。此外,行业协会或相关组织可以制定行业规范与标准,引导平台和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儿童健康成长。通过提供技术支持与资金奖励,注重寓教于乐,鼓励创作者开发适合儿童观看的教育性、科普性、娱乐性等多样化内容的短视频,在满足儿童的兴趣爱好的同时,向其传递正能量,促进儿童智力、情感、社交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培养儿童自我管理与信息辨别能力。日常生活学习中,家长和教育者应当引导儿童认识到合理控制使用短视频时间的重要性。通过日常对话和实例分析,让孩子们理解过度沉迷短视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协助孩子设定每日或每周的观看时间限制,并鼓励他们自觉遵守。例如,为增强这一过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时间管理小计划”,利用定时器或手机应用来监控使用时间,当孩子成功控制使用时间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此外,家长和教育者应当教育儿童如何识别短视频中的虚假信息、误导性内容和不良广告,教导孩子刷视频时注意其来源的可靠性、审视信息的逻辑性和证据支持、以及警惕那些过度夸张或煽动情绪的标题和画面,并鼓励孩子们主动寻找和观看科普知识、历史故事、艺术欣赏等具有教育意义、启发思考的短视频内容。实践过程中可以组织一些互动活动,如“信息侦探游戏”,让孩子们在模拟的情境中练习筛选和评估信息,逐步培养和提升儿童信息辨别与自我管理能力。
结语
短视频作为新兴媒介,对儿童成长既有积极影响也存隐忧。它拓宽了儿童视野,丰富了知识获取渠道,但也易导致沉迷、影响学业及价值观形成。为应对这些挑战,需家长、学校、平台及政府等多方携手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网络环境。展望未来,期望儿童能在短视频的海洋中,既能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与便利,又能保持纯真与理性,健康成长,成为数字时代的智慧小公民。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