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国内网络亚文化失范下的恶意迷因传播现象透视

作者:高启泽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24-11-06人气:1029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作为新媒体主要受众的青年群体在互联网舆论场中掌握了一定的媒介话语权,不断推动着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一方面,青年群体可以在虚拟的赛博狂欢广场中央表达被现实压抑的自我意识,在多样化的互联网文化圈层之间彰显自由洒脱的青春活力,网络亚文化在对主流文化的对抗式解读过程中建构起了青年社群独有的话语体系,为我国新媒体发展带来一股新鲜的青春气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亚文化正处于“边缘—普适”的文化转型阶段,其文化边界较为模糊,多元文化内容的产出缺乏相应的把关机制,网络亚文化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

网络迷因作为一种在互联网亚文化温室内发芽成长的文化产物,大环境的紊乱使其也随之发生了异变。由于国内目前对于网络恶意迷因的传播失范现象关注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从网络迷因的恶性转向出发,对网络恶意迷因的产生及传播机制进行相关探讨,并对此提出几点自认可供参考的建议,以促进我国互联网生态的健康发展。

迷因的概念辨析

迷因与网络迷因。meme即迷因,也被译作迷姆、模因等,指在同一文化氛围中以模仿、复制等形式进行传播的文化符号。迷因的概念最早由英国遗传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提出。道金斯受到基因(gene)拼写的影响,将希腊语中指模仿行为的词根“mimeme”简化为“meme”,用来表达“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网络迷因在国内非学术语境下也被称作“梗”,指在新媒体平台上以文字、图像、视频、音乐等形式来表达特定内涵的一种互联网语言,典型的网络迷因有“表情包”、“鬼畜”视频和各种恶搞文化等。

迷因的特性。迷因的特性主要体现为:复制性、选择性和变异性。自然生物通过繁殖、竞争和进化生存于地球之上,迷因在传播过程中也似乎遵循着这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规则。

首先,迷因是一种复制和模仿行为下的文化产物,所以迷因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复制性;其次,由于新媒体平台信息更迭速率快,因此只有被互联网所选择和记忆的迷因才能够得到传播,所以迷因具有选择性;最后,“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文化认知的受众对于同一迷因的解读多少存在一定差异,所以迷因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义上的断裂和重组,因此迷因具有变异性。

迷因的产生机制。迷因作为一种复制文化,它的出现源于人类自身所具有的模仿冲动与模仿机能。法国学者塔尔德指出,“模仿是人类的天性”,迷因自然而然地从人类的模仿本性之中延伸而出,是主客观统一的必然产物。迷因实质上是一种经过一系列加工后的“暗号式”文化形态,人们从原初文化中剥离出某些典型的文化特质并进行抽象的符号化操作,然后在其所属的社群传递着这些符号表征。迷因通常只存在于能够识别“暗号”的文化社群之中,传受双方共享同一个符号系统,运用统一的符码诠释规则来保证迷因在群体中的流动,不同社会群体产生迷因的方式和内涵都有所不同。

网络亚文化失范

亚文化的定义。美国学者波普诺在其所著权威教材《社会学》中对“亚文化”的定义为:“从广义上来说,亚文化通常被定义为更为广泛的文化的一个亚群体,这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亚文化的某种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包括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简单来说,亚文化是社会当中明显有别于主导文化或其他文化特征的一种非主流文化类型,它可以指特殊价值取向的一群人,也可以指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澳大利亚学者盖尔德指出:“亚文化强调的不是同质性而是异质性;不是标准化,而是差异”。亚文化研究主要着眼于青年文化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可能性。由青年文化所表现出的“反叛”、“挑战”和“解构”等激进的后现代文化特征体现了社会本身所具有的某种结构性矛盾,表达了非主流阶层对于主流权威的一种创造性抵抗。亚文化映射出着社会阶层间的权力对抗关系,因此,亚文化有时也被称作“反文化”(counterculture)。

趣缘群体与网络亚文化。网络亚文化主要指的是青年群体运用新媒介技术,在互联网环境中以特立独行的风格来树立和表达自身及所在群体特定的价值主张和文化理想的一种行为方式。在WEB2.0时代,社会化网络应用的升级使得现代社会中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个体被新媒介所构建的网络虚拟公共社交场域重新连接起来,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身份认同为基础、以兴趣爱好为导向、以群体情感为纽带、以青年群体为主力军的互联网“趣缘群体”,如“聊天室”、“论坛”等。各类趣缘群体在互联网当中平行交错,这些不同的文化部落在互联网环境中相互结盟、对抗和吞并,并形成了一种互联网的“文化杂态共生状态”。在这种百家争鸣的互联网文化环境下,不同文化间的区隔逐渐消融,部分媒介话语权从主流文化流向了青年群体,网络亚文化也随之得到发展。

次生口语时代下的网络亚文化失范。“次生口语文化”(secondary orality)由媒介理论家沃尔特·翁提出,是与“原生口语文化”(primary orality)相对的概念。口语文化指在日常生活中由口头交流习惯所形成的一种交往形式,其中,原生口语文化是不知文字为何物的文化;次生口语文化则是从电子传媒中衍生出来的新口语文化。

在次生口语时代,一方面,人们在互联网交往过程中将现实生活中的口语文化带入网络交流场之中,大量输入的多元口语文化经过有机交融后在互联网环境种形成了这种次生口语文化。次生口语文化的传播为人们搭建起了一条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面对面式”的口头对话的交流渠道,传受双方彼此间的交流障碍被弱化,现实的、通俗的、谚语式的、趣味的、动态的语言符号得以更为直观地表达,促进了网络亚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在网络口头交流在传播上的随意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导致部分低俗的、不合时宜的信息表达经常出现在各类新媒体平台当中。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媒介文化产物,自身定位尚不明确,文化边界较为模糊,并不具备规范统一的文化传播范式,因此,网络亚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接触过程中不时会出现言行上的越界行为,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从而造成了网络亚文化的失范现象。

网络迷因的恶性转向

网络恶意迷因的内涵及危害。顾名思义,网络恶意迷因即不良的、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网络迷因类型。上文指出,迷因具有变异性,网络亚文化的勃兴使得迷因在新的传播媒介与文化氛围中得到了广泛传播,高频率的信息交往以及亚文化环境下相对偏激的话语表达导致部分迷因内涵发生转向,异变下的网络恶意迷因充斥着低俗消极的文化元素并以讥讽戏谑的表现形式在网络平台蔓延。

“地狱笑话”是典型的网络恶意迷因形式,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将他人或公共苦难内容解构后形成的一种笑话形式,虽然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亚文化标志性的“反权威”精神,但更大程度上输出的却是一种非道德的伦理价值观,而在我国,类似地狱笑话的恶意迷因在抖音、b站、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随处可见,百度“地狱笑话”贴吧的关注者更是高达110万人次,并且数量还在快速增长中。这种“病毒式”传播的恶意迷因使得青少年群体在互联网上玩“梗”上瘾,不仅固化了主体的言语表达框架,还会导致价值观念的错位,形成对他者的种种刻板印象,更甚者还会造成一系列网暴行为的出现,严重破坏互联网的传播秩序和网络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

网络恶意迷因的类型。1.歧视型网络恶意迷因。由于互联网与现实身份的不对称性,虚拟网络ID的遮蔽使得现实生活中隐藏的、心理上的歧视现象转移到了新媒体平台上。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监管力度加大,此前赤裸裸的直接的网络歧视行为被间接的、迷因式的形式所替代,在影响把关者评判的同时又满足了网暴者们的歧视心理。其中比较典型恶意迷因有:“虎式坦克”(歧视女性身材)、“龙鸣(发音近似农民 歧视底层劳动者)”“种棉花”(对有色人种的种族歧视)等等。

2.宣泄型网络恶意迷因。宣泄类恶意迷因与歧视类有些许相似,它们的出现都与虚拟身份赋予的交往遮蔽性有关。不同的是传播者并不带有某种特定的偏见视角,可能只是单纯地出于学业、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从而对发泄目标进行嘲讽和辱骂等行为,宣泄个人情感,享受戏谑式传播的恶趣味。其中包含像“NMSL”、“你马没了”等等粗俗低劣的恶意迷因。在严禁此类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网暴行为的同时也应关注到青少年群体玩“梗”成瘾背后所隐藏的种种问题。

3.从众型网络恶意迷因。法国学者塔尔德在其著作《模仿律》中提出:“模仿是人类的本性”,恶意迷因的传播大部分来自一种社群压力和个体的从众模仿心理。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到:“当代的一大特点是,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完全取代了个体的有意识行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为青少年群体,他们缺乏一定的自主意识,尚未树立成熟的网络文化的善恶评判标准,他们只注意到了迷因符号所携带的潮流性与趣味性,缺忽视了恶意迷因传播对他者合法权利造成的侵害。如以“直升机”、“Mamba Out”等恶意迷因来调侃因飞机失事已故的著名篮球运动员科比,其中许多人并不讨厌甚至不认识科比,但却以讥讽逝者取乐,这种从众心理下病态的迷因传播现象值得深思。

网络恶意迷因的传播机理。1.网络赋权:网络恶意迷因运转的技术装置。德国学者本雅明认为,现代化进程发生转变的标志有两个重要维度,一是物质技术的进步,另一个则是古老仪式功能的消逝。在新媒体时代,社会关系的联结从现实蔓延至网络,人们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建构起了新的文化共同体。

麦克卢汉曾经指出:“媒介即环境”。新的媒介技术延伸了人体的感官机能,人体感官的延伸与截除同时又塑造着人类周遭的生活环境。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进步赋予了公众在新媒体平台参与文化生产与再创造的权利,青年群体的发声权、表达欲和影响力也一路水涨船高。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发展消解了传统文化的严肃性,对场域内一切文化进行着解构与重塑,传统的静态文化体系受到了新媒体技术的猛烈冲击,在这样一个技术赋权、注重交往、泛娱乐化语境的虚拟空间之中,技术进步与文化失范的相互纠缠,网络恶意迷因得以传播。

2.个体压力:网络恶意迷因触发的心理机制。在国内网络亚文化环境下,Z世代青年群体的压力感知与压力倾泻问题是导致网络恶意迷因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因素。德国社会学家罗萨在其著作《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提出了“社会加速”理论,认为人们当下正处于一个加速社会当中,社会运转速度加快,人们的知觉和承受能力无法适应这种新的尺度,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一种个体与社会步调不一致所带来的“生存焦虑”;同时,青年正处于容易遭受心理问题困扰的时期,在人生重要的转型阶段,他们面临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爱情的苦恼以及家庭工作学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影响着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从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压得他们难以喘息,在没有认识到合理的倾诉方法情况下,部分青年网民选择通过传播恶意迷因的恶趣味来填补压力之下的多巴胺缺失。

3.从众心理:网络恶意迷因背后的群体压力。互联网迷因传播会经过亲身、人际和群体传播三个阶段,其中群体阶段是迷因传播最为活跃的时期。在群体传播过程中,迷因的传播主体和受众数量增多,迷因的表达形式更多元,也更容易被群体接纳并成为群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青年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缺乏强关系绑定,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与他人接触,更需要加入群体组织以避免个人陷入孤立无援状态,从而更容易产生个人心理上的从众意愿。从众心理下的恶意迷因传播行为态度可以分为主动或被动两种。按照前苏联文学家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强调狂欢是一种通过全民化的对“国王”的戏谑式狂欢来实现全民主动参与的平等自由对话,在第一种情况下,个体会不自觉的跟随乐队花车的游行迈入狂欢广场中央体会短暂的狂欢式生活。在第二种情况下,德国学者诺伊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了这样的现象:每个人都因为害怕被排斥而不敢表达不同的意见,那某一种初始的优势意见就会因为没有人表达不同而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了种大的螺旋。而沉默者往往由于害怕孤立或自身难以站稳阵脚只能被动地卷入这场螺旋之中。网络恶意迷因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体在这种被动情况下的从众心理的作祟。

4.资本胁迫:网络恶意迷因传播的幕后推手。现代社会的运转离不开资本的流动,在数字经济时代,商品资本借助数字技术应用在互联网平台上加速了资本流通的速度和效率。注意力经济的发展强化了资本对信息价值的嗅觉。由于我国高度重视网络信息环境治理,网络恶意迷因不得不采取更为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播,这不仅意味着监管机构对于信息把关难度不断增加,同时也意味着资本可以凭借一种更难察觉的方式将大众卷入信息经济的生产劳动之中,即通过恶意迷因的传播侵占用户注意力,使其被迫成为网络资本压榨下的数字劳工。 

网络恶意迷因的治理策略

强化辨识能力 细化把关标准。由于网络恶意迷因的传播来自特定语境,拥有特殊的符号背景,因此对于恶意迷因的审查难度较其他负面文化内容更加困难。对此媒体平台应当提升把关人员综合素质,了解互联网亚文化知识,细化把关标准,归类恶意迷因属性特征,使得恶意信息在迷因形式的遮掩下无处遁形,完善相关的信息审查机制,加大网络负面信息监管力度。

加强公共教育 注重道德培养。网络恶意迷因的传播不单是网络文化传播失范问题,也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对于正确价值观念的教育普及的问题。应当重视青少年群体道德素质问题,多维度加强公共教育,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媒介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提升媒介素养 自律促进他律。网民应当从自身认知层面做起,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辨识能力和进行互联网娱乐活动时的自控能力,提升自身媒介素养,自觉地监督检举互联网上恶意迷因等负面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现象,健康科学地参与互联网活动。以自律促进他律。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