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东核地质系统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的综合价值与收集利用
1.口述历史档案概念及渊源
口述历史是一门新兴科学,但却是记录历史最古老的形态。口述史的英文是Oral History,或称History by word of mouth。在国际档案理事会所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中,口述档案被定义为:“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的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
18世纪英国文学家散缪尔•约翰生说过,任何历史最初都是以口述的形式存在。公元前9世纪的《荷马史诗》作为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是口述文学之大成;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代的《论语》,就是由先贤孔子的弟子根据其言行回忆整理记录而成;《利玛窦中国札记》是利玛窦讲述的早期来华经历,包括中西文化交触情状、明末中国社会变迁,由他门生金尼阁笔录成书。把history(历史)这个词拆开来,意思就是“他的故事”(his + story),因此,如今我们从事口述历史档案工作,某种程度上即是记录研究个人的故事。
而现代意义的口述历史形态却很年轻,在欧美是20世纪40年代才有的事情。口述历史从那时起逐渐成熟,建立起自己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发展为一个门类。1948年、1954年、195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先后创建口述历史档案馆。1967年,美国“口述历史协会”诞生,一些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的口述传记如《顾维钧回忆录》、《何廉回忆录》、《蒋廷黻回忆录》就是由这家机构完成。1987年,国际口述历史协会宣告成立。
口述历史在我们国家虽然发展较晚,但也出现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这样隶属于中国传媒大学的科研和教学二级机构,推动了国内口述历史事业的发展。
2.口述历史档案的价值和意义
2.1广东核地质系统口述历史档案收集迫在眉睫
原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的前身1955年9月6日成立于北京,参与上世纪铀矿勘查的同志年近古稀,亲历者愈来愈少。随着时间流逝,许多已进入暮年的核工业功勋人物自身也出现记忆障碍,这些核工业地质系统宝贵的“活标本”、“活化石”们留给我们挖掘收藏的时间已不多,因此核工业地质系统口述历史档案工作的开展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尽快通过建立口述历史档案,抢救和保护原核地质系统历史文化遗产,保留住这些濒于失传“即将逝去的声音”。
目前,原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刚与广东省地质局合并,其建制还在,在此窗口期还能根据原有档案资料找到相关人员进行口述历史档案资料收集,记录保留原核工业地质局系统文化。若拖得愈久,收集抢救难度会愈大。
2.2有利于核工业档案文化建设,传承核工业精神,增强核地质文化自信
广东核地质人在67年的历史变迁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为祖国铀矿地质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宝贵奉献精神。这些宝贵财富,蕴藏在每一个核工业地质人的精神里,是核地质人秉承初心使命、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稀土”,也是抵御和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武器。
青年一代对过去核地质历史大多没有切身感受,信仰不坚。加之如今信息获取平台极大丰富,美西方舆论不断渗透,意识形态上对青年一代的争夺已成为新焦点。 用口述历史档案讲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东核工业地质系统的建设、奋斗、发展历程,将本系统成功经验、优秀人物、感人事迹有效记录下来并载入史册,不仅可为后人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还能激发年轻人对核地质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赓续核地质精神。
口述历史档案作为核工业记忆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核工业精神、核工业价值、核工业力量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是核地质文化的不朽根基和情感寄托;通过还原广东核地质系统的前世今生,让敢为人先,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核地质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成为坚定核地质文化自信的精神指引。
2.3口述历史档案可以为“正史”作补充、拾遗
本单位历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并没有保留下文字记录、图片及重要细节。口述历史档案资料,可以填补史实空白,为那些在传统档案资料中没有位置的事件开拓空间,为那些在历史上没有声音的普通职工留下记录。而且,口述历史采集拍摄的珍贵图片影像资料,具有文字所不具备的温度和真实性,让后人能了解到文字档案背后更为鲜活的历史,对于单位史实研究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也能极大补充和丰富档案成果汇总表、组织机构沿革、单位简史、英雄模范介绍、突出成果介绍。
2.4有利于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档案法》,加强口述历史相关实物资料收集
新修订的档案法第三章,增加了档案收集方式,提出可以接受捐献、购买、代存等方式收集档案;同时第二十二条指出档案所有者可以向国家档案馆寄存或转让。与旧法相比,新法在充分尊重所有者保管权基础上,提出技术辅助和代为保管两种合作方式,更有利于口述历史相关实物档案资料的发现和收集。
根据新修订档案法指引,我们在开展口述历史档案资料收集过程中,征集到不少与核工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散失老物件。例如,我们在291、292、294、295、296、机研所、地调院等原核工业隶属单位征集到了大量展陈历史老物件:如经纬仪、平板仪、勘探锤、岩芯钻头等,极大充实丰富了馆藏,也为口述历史档案资料的归档利用,提供了实物参考依据。
3.口述历史档案的收集原则、路径方法、重点和技巧
3.1收集原则
坚持“抢救优先”原则。由于口述历史档案资料采集内容年代久远,决定了寻访工作的不可回溯性和紧迫性,所以,应站在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来开展口述历史采集工作,制定口述历史项目中长期规划,优先开展濒危资源采集。
3.2收集方法、重点和技巧
3.2.1拟定采集提纲,突出重点、做好兼顾
确定采集内容,采集范围,将采集提纲提前分发相关单位,由各单位联系有关人员进行访谈采集。对于年事已高或已离开核地质系统的人员,设法寻找其子女亲属取得联系。
在访谈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尽可能多掌握采访主题相关信息,比如被访人的著作、发表文章及相关材料,争取做到对被访人和被访事件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 例如,在采访核工业下庄土法炼铀功臣时,我们提前联系了他女儿及其家人,并对他取得的各项成果提前做了功课,从而为访谈成功,打下了基础。
在拟定提纲时,要突出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环节。重点访谈对象应主要考虑杰出专家、老领导、功勋人物、突出贡献者、宣传部门人员。例如在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筹建前期,我采访了下庄土法炼铀功臣、核工业之前的老专家和老领导。
访谈中,还应关照到各个地质工作阶段,比如概查,普查,详查,勘探,以及各种分析测试,尽可能穷尽核地质工作全貌,并对取得成果过程中所遇难点,攻克方法等进行重点访谈。
在突出重点的同时,还应做好兼顾,除了领导、功勋人物、突出贡献者,还应兼顾普通职工;突出地质工作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活趣闻轶事;突出核地质光辉历史的同时,对于单位历史沿革,从部队到地方属地化,再到现在与地质局合并等转折点,也要予以兼顾。
3.2.2 采访技巧
访谈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掌握技巧。首先要尊重受访者,以倾听者的姿态,努力挖掘受访者的深层记忆;其次,对于不同受访对象,要采取不同访谈策略。例如,我在采访行政领导和技术专家时,会尤其注意行政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思维方式的不同,精心寻找访谈切入点。如,采访原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前任行政领导时,我首先向其询问了当年他出访澳大利亚进行交流访问时的趣闻轶事以及接见俄罗斯地质专家时的心情感受;但在采访技术专家时,我会更多从专业技术或相关论文著作切入。
访谈时,切忌全知全能,不停打断受访者说话,突兀提问。有时揣着明白装糊涂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访谈中,自始至终要表现出极大兴趣,可以点头、微笑、扬眉,用赞同的表情激发受访者倾诉欲望。
同时,采访者必须把握好访谈进度和访谈节奏,将访谈时间控制在1.5-2小时,受访者不易感到疲劳。对一些较为拘谨的受访者,更明智的做法是把较微妙的问题留到访谈最后。访谈接近尾声时,受访者通常会放松下来,反而更容易说出采访人员想要的答案。
3.2.3 采访记录
访谈前,要准备好笔录工具以及录音、录像器材。原原本本做好记录,不粉饰、不掩瑕,有争论、曲折、失误等都应如实记录。记录尽可能详细、具体、准确。同时尽量争取收集到口述者的文字记录和个人物品,例如日记、笔记、照片等。笔记里的历史细节,可补充印证口述内容,照片对于时过境迁的故事是有力佐证。
收集到的实物资料要妥善保存,征得各方同意后进行归档利用。
4.口述资料的整理归档及开发利用
4.1 口述历史档案的归档范围
访谈的原始录音和录像;访谈现场笔记和受访人文字说明及签字;受访人传记资料;访谈计划及有关信件;受访人对口述资料的处理意见及授权证书;受访人有关照片、信件、亲友资料以及受访人住址、工作单位、电话;访谈录音整理并通过核实的文字稿等。
4.2口述资料的誊写和整理
为确保口述资源的原始真实性,整理出来的文字要保持问答形式不变,不做任何形式插增和删改,原原本本进行誊写,不要怕耗费时间。例如,在誊写土法炼铀功臣口述录音时,因其口音较重,我花费了数百小时进行听记并与视频录像核对,力求一字不漏,真实完整。誊写过程中,还要充分尊重口述者的意图和表述。尽可能还原被访者的观点、原意。切忌为说明某种观点找例证,或为印证某一结论搜求材料。
有些口述者年高体弱、记忆力衰退,所谈内容可能会有讹误不实之处,在整理资料时,最好参照相关文献、公报及实物,如日记、家谱、相册、纪念品等,提高口述资料可信度。被访者的实物资料或笔记中也难免会有道听途说之处,要注意与其他口述访谈者资料及馆藏档案资料进行比对甄别。
4.3开发利用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助力档案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
口述历史档案工作依托现代录音设备、影像设备和数字技术,在数字化处理、编研、资源共享、服务传播等方面,具有广阔辐射空间。档案人员可进行许多有益尝试,实现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开发。
4.3.1 形成文字资料,进行深入编研和挖掘
对口述历史资源中的文字、声像,进一步细化编研和挖掘。不仅可以通过一、二次加工,形成口述历史档案资料简介、汇编等,还可以通过三次加工,形成口述历史档案史籍、志书和综合性调研报告,并以多种形式满足不同档案服务需求,包括史料汇编影印、专题展览、电视专题片、专业期刊、学术专著、专题讲座、研讨交流会等,丰富馆藏的同时,也提升馆藏内容品质,成为档案利用的 “导航图 ”。
创新口述历史编研方法,鼓励文化底蕴丰厚的档案人与其他兄弟单位、社会研究机构合作编研,弥补馆藏资源不足及人员专业限制等因素,取长补短,协同做好口述历史编研工作。
树立精品意识、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紧跟时代步伐,既要具备“长课题”的深度,又要有“短课题”的时效性,充分反映出广东核地质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核。
4.3.2 运用到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韶关翁源下庄)中,作为重要展陈内容
根据《档案法》第34条,国家鼓励档案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我馆已将部分口述历史资料放在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翁源下庄)第二、第三展厅,作为重要展陈内容,让到广东核工业教育基地(翁源下庄)的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收获核工业历史知识,受到核地质精神洗礼,得到核工业地质档案文化的浸润和滋养。
同时,还可在教育基地打造“口述历史时光隧道”,开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孵化口述历史档案文化品牌,建立档案文化宣传推介机制,提升广东核工业地质档案部门文化形象,增强文化自信。
4.3.3建设“互联网+”档案文化,建立广东核地质口述历史网站,提升文化自信
将口述历史档案编研成果主动融入“互联网+”档案文化,运用各类新媒体,直接把编研成果,例如原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制作的《祖国不会忘记》、《广核之魂》等影视纪录片,放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网络社区等,加强广东核地质影响力,提升核工业地质人的文化自信。
建立广东核地质口述历史网站,通过网站设置核工业口述历史档案话题论坛,举行在线图片音视频展览,推送口述历史人物介绍、核地质记忆系列访谈、家风巡礼等内容。
同时,还可通过网站,征集口述历史资料收集线索,从而反哺口述历史收集工作,形成良性循环,让口述历史档案资源成为流动的活水,为今后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源源不断,注入生机。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