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味联觉、记忆召唤—《早餐中国》的情感传播
一、研究缘起
长久以来,纪录片以其人文性与纪实性的特点在记录与传播社会文化生活层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对于生存与文化的记录史里,饮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饮食文化纪录片中蕴含了众多的文化风俗、地域特色、思想观念等等,对于人类与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民以食为天”是一种古老朴素的生存哲学,自古围绕“吃”的文化数不胜数。而在宏大的规训秩序、礼仪惯习背后,“会吃”即对于美食的追寻与经营成为中国人抽象化的情感共鸣与记忆连结,美食纪录片则成为这一记忆的影像载体。从1979年的“参桂养容酒”电视广告开始,美食广告、美食类电视栏目、烹饪类生活服务节目,一直是美食类作品的常见形式。在这一时期,纪录片多是以宏大的主题为内容制作的标杆,《话说长江》、《故宫》、《敦煌》等文史类纪录片成为当时创作的主流。严谨纪实的纪录片与市井平常的美食在基调上的错位,使得中国的美食类纪录片一直以来未能形成成熟的类型。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诞生开启了中国美食纪录片的新纪元,《舌尖上的中国》消融了纪录片主题表达上高雅与通俗的边界,制作组走向乡间街头选择普罗大众身边的美食,讲述美食制作者背后的温情故事。低平的视角与充满“烟火气”的基调开创了美食纪录片的新风潮,成为了重要的文化现象。紧接着,《老广的味道》、《味道云南》《行走的餐桌》等作品接连诞生,“舌尖”、“味道”、“餐桌”等系列创作驱动了美食纪录片品牌化、产业化的不断成熟。一时间国内掀起了美食纪录片的创作热潮。随着“线上地方台+线上互联网平台”联合制作模式的愈发成熟。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平台出品的一系列“轻量化”、短篇幅的纪录片《宵夜江湖》、《早餐中国》、《人生一串》、《第一餐》等作品在互联网上受到了年轻观众的追捧,使得美食类纪录片焕发新的活力。
2019年由海峡卫视与腾讯视频联合制作的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一经播出即收获大量关注,该片截至2022年11月已播出四季并在豆瓣获得了8.6分,在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播放总量过亿,并在微博等热门社交平台引起广泛讨论,成为新一代“现象级”美食类纪录片。《早餐中国》内容选材的“亲民性”与制播形式的“轻量化”是当前研究的主要重点。部分研究者认为相较于《舌尖上的中国》,《早餐中国》摆脱了精英立场的精致主义,提供了更加微观、深入、有情感的内容。《早餐中国》通过构建情节关联、展现生活真实关联、增强互动交流氛围来实现最大程度的情感关联,更好地传递纪录片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早餐中国》还具有内容体量上的独特性,《早餐中国》形成了的线上线下互动传播传播策略与电视+广播+网络的全网传播矩阵。使其在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的同时也贴合了当下的“伴随式”传播路径。
美食类纪录片对于“吃”与“喝”的关注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受众在这类纪录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道美食可以作为独立个体的生活偏好,也能成为集体情感与记忆的具象容器,美食类纪录片绝非是单纯满足大众感官需求的浅层化艺术形式,而已然成为传播家国情怀文化的重要载体。《早餐中国》以轻松自然的语言符号拉近了观众的情感距离;用轻快活泼的听觉符号构建情感价值;将轻量精炼的制播策略联动情感记忆,契合了当下影像作品情感价值传播的政策要求,为美食纪录片在共情传播与价值传递层面的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对于美食类微纪录片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观照当下受众对于纪录片的接受程度、审美取向、价值需求的流变,为美食类纪录片的美学表达、文化传播、产业发展等带来新的启示,以影像为载体,更好地用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二、共情视角转换:轻松自然的语言符号
1.“第一人称”视角的亲切解说
文化记忆是抽象的,需要通过具体可感的符号予以建构和再现,如文字、图片、声音等。在纪录片中,语言符号主要指纪录片文本的话语与文字,体现在纪录片的解说词、字幕、人物语言之中。解说词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环节,其承担着内容叙事与主题表达的重要角色。解说词的风格与运用是作品在相似的视听元素与剪辑手法中获得独特性的关键。在以往的美食类纪录片之中,解说词通常紧密地穿插在画面之中对画面、人物、故事进行解释说明,合理有序的同时也富有美感。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之中,开场时解说词便伴随画面出现,“穿越四季,探寻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精致典雅的文字风格将人与自然的主题巧妙展现,使得质朴的美感徐徐流入观众心中。
与此不同的是,《早餐中国》转换了另一种更为亲切地展现自然的视角。共情有赖于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增加人与人之间、人与文化之间、以及文明与文明之间更多直接接触的机会,从而更有可能实现切实的认知共情。“纪录最真实的一刻”是《早餐中国》的主题,这部作品在创作中放弃了解说词这一语言符号的使用,而是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由美食制作者亲身讲述美食的制作及其故事的同期声为主要语言符号与观众进行“交流”,在《早餐中国》第四季第一集《河南开封·四味烩菜》之中,店主“老妞”赵晓凤讲述自己的愿景是“我不想老得那么快”,亲切朴实地语言真实地体现出她干练爽快的“急性子”老板形象,也与该集风雨无阻、敢于追逐的主题形成自然的呼应,温情但不煽情,拉进了与观众的情感距离。
2.诙谐幽默的字幕特效
除了解说词外,字幕也是纪录片中重要的语言符号。在大多数美食类纪录片之中,字幕仅作为画面解释或转场提示出现,一般是对人物、地名或重要事件的说明。弱化字幕与特效的作用而重点运用“第三人称”进行客观视角叙述。在《舌尖上的中国》之中,字幕以简洁的宋体居于画面的底部或人物介绍的右侧,观众的视觉中心仍然是画面本身,使得观看主体在观看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有意识的间离感。
而《早餐中国》大量运用了字幕、花字特效、表情符号等元素来达到诙谐的观感。首先在字幕的内容上,《早餐中国》直截了当地聚焦了美食店铺的地理位置、食物的制作过程以及售卖价格。其中食物的制作过程是文本内容的核心部分。“炸面筋,喷香入里、吃油吸汤”、“炸面筋,40分钟绘出Q弹爽滑”等忠于美食本身的文案配上垂涎欲滴的美食画面,再加上可爱的表情与动态的特效音直接勾起了观众的食欲,遣词造句之间也充满了网生代的年轻气息,以浓浓的烟火味俘获人心。而制作组对于字幕的用心远不止此,与“最美味的食材往往选用最简单的烹饪方式”一样,每部纪录片都用自己的“出圈文案”。“只要早起,你就能回到故乡。”、“你有多久没有吃到故乡的早餐?”这些与观众直接“对话”的文案,引起了观众共同的情感与最真实的感受,唤醒人们对于早餐的久远记忆。
制作组通过对于生活化、真实化、平民化的情感需求的精准洞察,以亲切替换精致,“我”“你”相连接的视角转换突破了以往美食类纪录片情感下沉的局限,将“早餐”转化为观众对于“一日之计在于晨”朝气蓬勃的开始,也转化为个体对于故乡的眷恋、对于地域的热忱。形成了受众情感的“最大公约数”使得观众对于价值与情感的接受更加深切自然。
三、联觉记忆召唤:轻快活泼的声音符号
1.场景化的音乐
在纪录片之中,声音符号主要体现在音乐、同期声音响、人声之中。根据纪录片主题的不同,声音符号的侧重也会有所不同。在《早餐中国》之中最显著的声音符号运用体现在节目组对于音乐的精巧设计上。与大部分美食纪录片符号化的片头曲、片尾曲设计不同的是,《早餐中国》并没有像《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作品一样设置极具风格特色的片头、片尾音乐,制作组在开篇时简单选用了美食短视频中常见的《厨房交响曲》作为前景引出美食故事,展现美味诞生过程中井井有条的节奏感。而后将声音符号的重心放置于场景化音乐的搭建之中,通过现场的音乐与同期声来展现早餐店老板们真实的性格脾气与他们的日常生活面貌以此来不断增添故事的丰富性。
但《早餐中国》仍然有自己独特的制作特色,即是“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这一主题。在每集故事接近尾声之时,请老板选取一首自己喜爱的歌曲,这首歌曲由早餐店老板的手机渐入到纪录片的背景音乐之中,以一首承载集体回忆的歌曲来为每一组美食制作者背后的故事进行情感的升华。记忆的产生,不仅是通过单个机制或感官的单一作用,而是从各个层面进行记忆感官环境的连结作用来达到情感的传递。在莫里斯·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中,情景记忆要通过亲身经历来完成,个体对于事件进行记忆时,其不仅在记忆事件本身,更是运用感官的全面综合作用记忆事件内外的场景、氛围、感受。《风雨无阻》《再回首》《萍聚》等流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观众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正是一代人对于青春与时代流变的集体记忆。音乐符号不仅代表了早餐店老板个人的人生故事,也蕴含着浓烈的情感共鸣与情感记忆,搭建起了纪录片中人物的内容故事与观众自身故事经历之间情感连接的桥梁。
除此之外,音乐符号的准确运用也契合了《早餐中国》在整体创作氛围上轻松愉快的情感基调。在后期制作当中,花字、特效、背景音乐在整体基调上都呈现出欢快俏皮、新奇可爱的色彩。激活和唤醒共情拥有多通道、立体式的交流路径,它不仅有赖于语言、图像、场景的情绪刺激,也有赖于事实呈现和理性叙事后的感知、理解和接受,进而形成更为强烈的认知共情和情绪传染。同期声与音响的真实呈现特意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幽默性与趣味感。这些符号与音乐符号一起形成的综合作用,很好地体现了轻松诙谐的互联网气质,剥离了观众对于深厚主题的接受疲惫感。这种反常规的形式使得观众有了更强的参与感和代入感,建立起紧密的情感共同体,传递温暖动人的情感价值。
四、情感互动体验:轻量精炼的制播策略
相较于《舌尖上的中国》之中对于“时间”、“空间”、“人生味道”等富有哲学意味的主题规划来说,《早餐中国》对于“早餐”的关注天然具有着亲切感。“早餐”往往伴随着匆忙,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井然有序地开启一天的美味这一行动不需要具有过多的仪式感与戏剧性,绕不开的是真实的人与真实的情感。《早餐中国》抓住了这一情感特质,选择了5-7分钟作为每集的播出时长被观众称为“电子榨菜”,“轻量化”的节目制作模式迎合了当下观众碎片化与“伴随式传播”的观看习惯,给观众以轻松愉悦的接受体验。
同时,《早餐中国》还注重在宣传策略上的多重配合形成“里外合围”的媒介矩阵,营造全线式参与的情感体验。在前期制作时,制作组会在微博平台以“你家的早餐上榜了吗?”发起话题征集,根据网友的评论寻求真正藏于民众生活中的美食,引发观众对于节目的提前关注来为节目预热。在中期制作时,制作组会在微博等官方社交平台放出节目制作进度、剧照等与观众进行交流,将拍摄花絮与幕后纪录以放置在节目末尾来完成美食故事的收尾。在第四季《早餐中国》的制作花絮当中,增添了制作团队对于节目粉丝内容反馈的评价采访这一环节,实现了传播效果的“一体化”闭环。在后期播出时,制作团队会在微博发起相应的热门话题,也会在播出平台的评论区、弹幕区与观众实时互动。在《早餐中国》第四季腾讯视频播放平台的评论区中,“热评第一”是观众通过对于该集内容的截图,发现身边的家人出现在了该集内容当中,打破了故事内容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回应了“就在我家楼下”这一主题。“就问你看完饿不饿 ”、“早餐记忆”、“老板的早餐哲学”等讨论性极强的话题,吸引了众多网友的评论与留言与打卡。形成了情感价值的有效互动传播。与此同时,百度App话题区讨论、腾讯视频弹以及短视频平台的二创剪辑,助推了故事文本与话题的持续发酵,使得《早餐中国》拥有了互联网“全线传播”的传播势能。
《2019 纪录片内容及用户报告》显示,纪录片主流用户主要年龄集中在18-30岁,且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从纪录片受众群呈现出年轻态势的这一结果来看,吸引优质、年轻化的用户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对纪录片的创作而言,实现与受众的情感连接是作品的制胜点。《早餐中国》在创作的过程也通过传播策略的宣传推广不断增强年轻群体的用户粘性,通过“探店打卡”、“网红店铺”等时下“年轻化”的传播方式来增强互动的实际性。既扩大了作品的市场影响力,积累了口碑也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唤起了受众对于早餐的关注,实现了“只要早起,就能回到故乡”的内涵表达。
截止目前。通过海峡卫视、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各大电视台与互联网门户网站的共同播出的《早餐中国》全网播放讨论量已过亿,真正实现了制作团队与受众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了情感价值的有效传播。这种反馈及时实时互动的传播策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品本身对于情感价值观的传播效能,对于同类型纪录片创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五、结语
纪录片是一种重要的记忆形式,它对于集群生活文化习俗与价值情感的展现和记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美食纪录片领域,如何借助媒介与符号的综合作用,使得观众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又不产生审美疲劳,实现人文素养与情感价值的有效传递,成为当前美食类型纪录片面临的新挑战。以《早餐中国》为代表的美食微纪录片,契合了新一代网生化融合传播的传播路径,实现了艺术技术价值与人文情感价值的双效传播,在发挥传播优势的同时也要注重符号与媒介的规范运用,真正做好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