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和路径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在当今时代经历新变革、教育历经新挑战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需不断发挥育人启智、铸魂育人的教化功能。“大思政课”作为“大课堂、大平台”,承载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时代大任的重要职责。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转载速度达到空前的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而言既是一场全新的挑战,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来说又是一轮新的机遇。
一、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以国为国,以家为家”的育人精神(价值追求维度)
“以家为家,以国为国,”出自春秋时期管仲的《管子・牧民》,其核心内涵就是要求“把国家当成自己的国家来对待,把家庭当成自己的家庭来对待”,强调了公民为国家的强盛和家庭的幸福努力奋斗。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但都始终重视强调“以家为家,以国为国”的精神内涵。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岳阳楼记》有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新媒体时代,大思政课就是要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新青年。为此,高校思政课要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滋养成为真正的“大课堂”,也要以增强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力、民族凝聚力为契机,拓展成为真正的“大平台”。
(二)“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智慧素养(知识掌握维度)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就是通过文学、文章和文化思想等知识教育人、培养人,用文化的力量去影响人、感染人,强调了中华优传统文化文化在教育和塑造公民中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思想,无时无刻地滋润每一位中华儿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家思想,以及“因果报应、缘起性空”的佛家思想等。这些文化思想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新媒体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三)“力学笃行,笃行务实”的实践追求(实践探索维度)
“力学笃行,笃行务实”强调学与行的紧密结合,表明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或理论层面,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来检验和深化所学知识。儒家倡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墨家强调 “言必信,行必果。表明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观点和基本内容,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是增强大思政课时效性和实践性的必然选择。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入思政课堂,教师不断挖掘其教育元素,运用到立德树人的过程之中,生动的课程便会成为极具有教育效力的大思政课。
二、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新媒体时代,网络上各类信息海量涌现,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难以长时间聚焦于传统文化内容,且其他多元文化借助新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导致传播市场鱼龙混杂,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课程设置者也难以确定哪些内容与思政课的各个板块精准对接,导致在高校整体的 “大思政课” 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赋能效果参差不齐。
(一)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传播阵地,规范文化市场管理经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传承的纽带和民族精神的源泉。新媒体时代,面对文化传播的大变局、大挑战,思政教师要深度挖掘内涵、创新内容形式,利用短视频、动漫、H5 页面等新媒体形式向学生讲述传统文化故事,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体系中主体地位,为大思政课建设打造资源丰富的大平台。党和国家也要进一步细化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条款,明确文化市场中各类经营活动的规范标准,防止出现歪曲、恶搞传统文化的现象,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一个风清气正的文化环境。
(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媒介深度融合,增强主流文化传播效能
文化传播者要利用好多种网络平台与技术,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创建传统文化官方账号,定期发布文化知识、文化活动信息,鼓励文化机构、文化名人与普通网民互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网络媒介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参与度。同时,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网络技能培训,提高他们运用网络媒介传播传统文化的能力,培养既懂传统文化又掌握网络传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中优秀传统文化通入大思政课培养“大师资”,为增强主流文化传播效能提供强劲动力。
(三)促进教与学互动融合,加强高校思政课“大课堂”建设
在教学目标方面,思政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功能,培养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现代社会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利用新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创设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的教学场景,更好地理解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学习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内容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为教学评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