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城市提质更新背景下洛阳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探究

作者:杜雨芳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5-04-11人气:92

随着我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提质更新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城市功能及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国现代工业重镇,洛阳拥有丰富的工业资源、工业遗产和工业故事,如何在城市快速提质更新的背景下,平衡处理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焕发工业遗产新活力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道新课题。

一、工业遗产在城市提质更新中的价值地位

在城市提质更新背景下,保护并利用好工业遗产,既能够保留住城市“工业乡愁”,又能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的优化,还能激发城市的经济活力与创新能力。

(一)反映城市历史与文化底蕴

近代我国很多城市都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工业遗产和这些城市相生相伴,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演变历史,也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工业遗产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社会和艺术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价值,展现出工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城市提质更新中,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助于传承城市文脉,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

(二)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优化

合理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有助于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优化,主要表现为:其一,通过精心设计改造的工业建筑和设施可以塑造城市的独特形象,将其融入城市旅游线路,还可以使城市旅游资源得到丰富,进而提高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其二,通过整治提升工业遗产周围环境,可以使城市空间得到优化,使城市环境得到改善提升,使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激发城市经济活力与创新能力

将各类创新元素和旧厂房、仓库等一些工业遗产进行融合、改造、提升,打造一批能吸引更多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人才入驻的新型产业空间,比如艺术园区、科创园区等,以此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对于工业遗产较为丰富的城市来讲,更应该注重活化并利用好这些工业遗产,充分发挥其价值,激发城市活力,不断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二、洛阳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

“一五”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重点建设苏联援建我国的 156个重点工业项目,这些重点项目是当时社会主义工业文化的鲜明体现,以洛阳拖拉机厂为中心的洛阳涧西工业区就是其中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区。

(一)发展历程及特点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工业发展历史极为悠久,尤其是“一五”时期的“156”项目中,有包括洛阳第一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在内的6个项目落户洛阳,由此洛阳开始了工业化建设的高潮,成为了当时全国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自1955年开始,洛阳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热电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水泥厂先后动工兴建;截至1957年底,“一五”计划完成时,洛阳已有大、中、小型工厂共计26个,至此洛阳涧西工业区已经基本形成。“二五”“三五”时期洛阳持续进行工业化建设,在当时创造了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多个记录。

由于洛阳地下拥有丰富古遗址和古墓葬,虽然大工业建设需要用地,但是文物保护也需要留地,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一五”“二五”工业建设时期,洛阳以“避开老城建新城”规划建设理念,在老城以西八公里外的涧河西岸新建专门的城市工业区,自东向西依次布置了铜加工厂、轴承厂、拖拉机厂、矿山机器厂、柴油机厂和最北端的热电厂,逐步探索出工业建设的“洛阳模式”。具体到厂区分布,大都采用“南宅北厂”的模式建设工业新城区,即自南向北依次为科研教育区、商业区、居住区、绿化隔离带和工业区。厂区内部的建筑风格整齐划一,其恢弘的体量和具有高度计划性的布局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经过70多年的发展,洛阳涧西工业区留存了一大批工业遗产,一类是生产设施,比如厂区大楼和厂房,另一类是与之相配套的生活设施,比如家属楼、医院和图书馆,突出展现了社会主义大工业建设时期的建筑和景观。尤其是“156”项目建筑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雄伟庄重、气势磅礴的特点,由于是苏联援建的项目,所以从最初的选址勘探到工厂的规划设计,再到设备的安装与调试都是在苏联派出的近百位专家直接参与并指导下进行的,因而这些工业遗产直接承继自苏联,具有浓烈的苏式建筑风格和气韵,特别是第一拖拉机厂,其厂门门区建筑所用图纸和苏联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图纸为同一套,因而不仅具有较高的美学及观赏价值,而且还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甚至在研究中国工业发展史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史领域都有着特殊的地位。

(二)取得成效

近些年,随着城市不断提质更新,洛阳挖掘整理工业遗产,对老旧厂房、厂区和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上取得显著成效。

1.政策层面

2011年,涧西工业遗产街区成功入选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3年,中信重工、一拖、洛轴、洛铜四大厂前广场以及二号、十号、十一号街坊等被纳入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被列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一拖部分厂区和中信重工部分厂区、文物等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2024年,中信重工的“1958年洛矿厂制直径2.5米双筒卷扬机”和一拖的“东方红-54型履带式拖拉机”成功入选“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名单,《“东方红”赓续红色血脉 擦亮民族品牌——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保护利用》和《洛阳铜加工厂: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中铝精神》成功入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通过参加这些评选,洛阳工业遗产在国家层面得到了更多重视。

近年来,洛阳为进一步加强对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利用,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21年,洛阳市政府印发《洛阳市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进行整体上的战略谋划。此后,洛阳又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了相互补充、强调关键、指引清晰的相关规划体系,包括《洛阳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洛阳涧西工业遗产历史风貌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洛阳市涧西区工业旅游规划》等。2025年初,洛阳市政府印发《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法》。

2.实践层面

在涧西区:2014年,铜加工厂闲置的小管车间被改造为里外文化创意产业园,这也是洛阳第一个利用工业旧厂房改造的项目。2019年,一拖建机老厂房被改造为以文化、休闲、创意为主要业态的东方文创园,这里保留了原有的红砖、钢结构等工业元素,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也被誉为是河南区域内最像北京798的产业园。此外,2011年建成投用的东方红农耕博物馆是一拖打造的以“东方红”为代表的文化IP,也是洛阳在探索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成功实践。

在老城区:2016年,起重机厂的闲置厂房被改造为古都科创园,是一个大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2017年,国机重工洛阳建筑机械厂被改造为天心文化产业园,保留了旧厂区内红墙灰顶的工业建筑,将餐饮、娱乐、体育等各类业态完美融入其中,打造青年消费热门目的地。2021年,洛阳热门网红打卡地洛邑古城附近的一处不起眼的老旧厂房被打造成为天心·校场里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引入多种新业态,形成高端化品质化的特色街区。

在瀍河区:2018年,机床厂旧厂房被改造为大北门文化产业园,园区将原有的苏式风格建筑进行了艺术化的改造,陶艺馆、城市书房、艺术展览中心、电影院、剧院等各类文化设施使整个园区充满着浓浓的艺术氛围。

(三)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洛阳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较多的问题与挑战,严重阻碍了工业遗产在城市提质更新中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与价值。

1.制度建设亟待完善

当前,虽然洛阳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但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善,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支持也不具体,同时也没有建立针对工业遗产的分级评估体系。制度体系的不完善造成工业遗产在保护和再利用的过程中既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及保障,也无法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积极性。

2.保护意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洛阳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过程中,部分政府、企业和公众无论是在保护意识,还是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比如工业遗产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相比较,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普及,在社会上的关注度并不高,一些政府、企业和公众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缺乏专门的保护机构与资金支持,直接导致部分重要的工业遗产被拆除或改建且违法行为也无法得到有效惩处,保护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对工业遗产的开发与再利用,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导致工业遗产原本的价值受到损害,甚至造成新的社会问题出现。

3.保护与再利用模式同质化情况明显

洛阳工业遗产存在数量众多、差别大、体量大、空间分布不均匀以及周边环境复杂等突出特点,因而在保护和再利用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目前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封闭保护、展示方式,通过讲解传承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这种方式的弊端就是缺乏创新性,并且在内涵上的挖掘程度还不够深,对青年人的吸引力较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工业遗产再利用方面,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开发再利用模式同质化情况较为明显,以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主,而开发科创园、博物馆或者工业旅游的具体实践相对比较少,并且已经开发的一些项目也缺乏和工业遗产本身特色、相关产业、周边环境和文旅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更缺少类似北京798艺术区、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广州TIT创意园这样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强带动性的、高质量的园区。此外,对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也存在因开发过度、改造过多而造成工业遗产丧失本身文化内涵的现象。

4.对居民的需求关注较少

洛阳的工业遗产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很多作为工业遗产的厂房仍在进行正常工业生产,街坊里仍有居民正常居住,这就增加了这部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难度,无论是保护还是再利用都不能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和居民的生活需求。当前洛阳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多数集中在对厂区的改造利用,而对于街坊的改造较少,尤其是社区内部的规划更新更少,这些社区因为年久失修,内外部环境破败不堪,线路、管道杂乱无序且老化严重,加之社区管理也不到位,造成人居生活环境较为落后。作为工业遗产的街坊本就是当时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因为产业工人才发展起来的,但当前的保护和再利用却忽略了居民的切身感受。

三、城市提质更新背景下洛阳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对策

当前,洛阳虽然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当前城市提质更新的背景下,要继续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一)加强制度建设

作为政府,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确保工业遗产能够得到妥善保护和再利用,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其一,要完善工业遗产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洛阳地方政府,涉及到工业遗产的法律法规都不多,而且洛阳工业遗产的产权大多是属于企业或者个人,这就增加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难度。保护工业遗产和企业的快速发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矛盾,且政府相关部门也无权干涉企业的一些做法,因此应该尽快完善工业遗产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都有明确的依据。其二,要建立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机制。工业遗产本就与文物不同,它是特定历史进程中的产物,因此必须进行深入而全面的调研,再制定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在准确评估各个工业遗产价值的基础之上再研究讨论是否能进行改造利用,进而引入社会资本共同研究制定相应改造方案,增加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效果。

(二)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

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必须注重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类媒体、平台、讲座、展览或实地参观等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工业遗产的价值意义,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重要性。其次,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通过建立官方网站或者账号的形式,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用于收集公众意见、建议。此外,积极与社区开展合作并招募志愿者直接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参与感与责任感。最后,要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共同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创新保护与再利用模式

洛阳的工业遗产众多且因原本功能的不同,也赋予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在保护和再利用的过程中要合理规划改造,尤其是要避免同质化,注重差异化和特色化。当然,要做到差异化,一是必须整体规划、多方联动。政府在其中要发挥统筹协调的关键作用,不仅要全盘考虑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和资源禀赋,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引入新业态,创新保护与再利用模式,在把握全局实现差异化建设。二是要注意突出自身特色,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要和洛阳本地文化紧密结合,突出自身特色,符合自身定位,这才是再利用的核心竞争力。

(四)关注居民现实需求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过程中,经济效益并不是唯一目标,居民的切身感受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作为工业遗产的街坊,适度更新其内部基础设施和环境不仅能够解决安全隐患,而且还能为居民提供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此外,在改造过程中要注意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的改造才是居民的真实需要,也能够让作为工业遗产见证者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守护传承这些工业遗产文化。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