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策略研究
摘要: 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作为承载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日益凸显。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论述,分析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结合当前实践中存在的认知偏差、方法单一、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从深化价值认知、创新融入路径、构建协同机制三个维度提出策略,并通过具体案例论证其可行性,以期为高校思政育人提供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实践范式,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红色经典美术作品;高校思政育人;课程思政;美育浸润;协同机制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为高校思政育人指明了方向。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创造的艺术瑰宝,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等,以视觉化的艺术语言记录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凝聚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核心价值理念。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育人,既是落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教育理念的重要路径,也是破解当前思政教育“亲和力不足”“时代感不强”等问题的创新探索。然而,当前高校在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育人实践中,仍存在对其思政教育价值挖掘不深、融入方式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本文结合相关理论与实践案例,系统探讨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有效策略,为构建“思政+艺术”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提供参考。
一、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理论基础与价值阐释
(一)理论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到新时代育人理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强调了艺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艺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奠定了红色美术作品的人民性底色。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思政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从理论维度看,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育人价值契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兼具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能够通过“以美载德、以美润心”的方式,实现审美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
(二)价值阐释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三重育人特质 1. 历史叙事的可视化载体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以图像叙事的方式重构历史场景,如陈逸飞、魏景山的《占领总统府》通过解放军战士升旗的动态刻画,具象化展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时刻,使抽象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帮助大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形成对党史、新中国史的情感认同。正如周国琴、吴继金(2022)所言,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凝固的党史教材”,其直观性与感染力能够突破文字传播的局限,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2.精神谱系的图像化表达从革命时期的《愚公移山》(徐悲鸿)到建设时期的《钢水·汗水》(广廷渤),再到新时代的《抗疫英雄赞》(集体创作),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系统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谱系。例如,王式廓的《血衣》通过农民控诉地主的细节描绘,诠释了“翻身解放”的革命精神;罗中立的《父亲》以写实手法展现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坚韧形象,传递出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这种图像化的精神表达,为大学生提供了理解中国精神的视觉化参照系。 3.文化自信的审美化建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技法与西方写实主义、现代主义等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将毛泽东诗词意境与山水画传统相结合,既展现了民族艺术的审美特质,又赋予其革命浪漫主义内涵。这种“中西合璧、古今贯通”的创作范式,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有助于大学生在艺术鉴赏中树立文化自信,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
二、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现状与问题
(一)实践现状
从零散探索到系统推进 近年来,高校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育人价值日益重视,涌现出一批典型做法:课程思政层面:部分高校在美术史论、艺术创作等课程中嵌入红色作品分析,如汉江师范学院在美术课程中开设“地方红色美术资源专题”,结合本地革命历史讲解《鄂西北突围》等作品,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张晓岚,2024)。 实践教学层面:组织学生临摹红色经典、参与红色主题创作比赛,或赴革命纪念馆、美术馆开展现场教学。例如,某高校美术学院师生以“脱贫攻坚”为主题创作系列插画,在实践中感悟脱贫攻坚精神。校园文化层面:举办红色美术作品展览、主题讲座,如清华大学“百年党史中的美术经典”展览,通过作品解读与互动体验,营造沉浸式育人氛围。
(二)现实问题
认知、方法与机制的三重困境 1. 价值认知偏差:重“技”轻“道”的倾向依然存在部分教师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思政教育价值认识不足,在教学中侧重技法分析(如构图、色彩运用),忽视其背后的历史语境与精神内涵。例如,讲解《开国大典》时,仅停留于油画技法解析,而未深入阐释作品创作过程中体现的新中国文化建构理念,导致“美育”与“思政”两张皮。 2. 融入方法单一:未能形成立体化育人体系当前融入方式多集中于课堂讲授,缺乏与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校园文化的联动。例如,红色美术作品的线上传播仅停留在图片展示,未充分利用VR、AR等技术构建互动场景;实践教学中,临摹活动多为个体行为,缺少团队协作与社会服务导向(如为社区创作红色主题墙绘),难以形成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的递进升华。 3.资源整合不足:校地协同与学科交叉有待加强。地方高校对本地红色美术资源挖掘不够,如拥有丰富革命遗址的高校未与当地美术馆、纪念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导致红色作品的地域特色未能充分彰显;同时,跨学科融合不足,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美术学院的协同育人停留在讲座合作层面,缺乏深度的课程共建与教研项目开发(宗诚、曾凤括,2025)。
三、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策略构建
(一)深化价值认知
构建“艺术认知—情感共鸣—价值认同”的育人链条 1.挖掘作品的多重教育元素在教学中,需从“历史背景—艺术语言—精神内核”三个维度解析红色经典。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首先介绍1941年狼牙山战斗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动因;其次分析其三角形构图、强烈的明暗对比等表现手法如何强化英雄人物的崇高感;最后提炼“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链接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这种层层递进的解析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从艺术感知走向价值认同(张祁添、武金勇,2024)。 2. 开展“沉浸式”体验教学 利用革命纪念馆、美术馆等校外资源,开展现场教学与情景模拟。例如,在参观中国美术馆“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扮演作品中的人物角色,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情景演绎,使静态的美术作品转化为动态的“思政课堂”,增强情感体验的代入感。
(二)创新融入路径
构建“课程融合—实践转化—文化浸润”的三维体系 1. 课程融合:打造“思政+艺术”金课 - 专业课程嵌入:在美术基础课程中,将红色经典作品的构图、色彩作为教学范例,如在素描课上临摹《父亲》,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皱纹、老茧等细节,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伟大;在艺术设计课中,以红色文化元素为主题开展创意设计,如将《长征》中的雪山、草鞋等符号转化为现代文创产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陈永清,2024)。 - 公共课程渗透: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公共课中,引入红色美术作品作为教学案例,如通过《流民图》(蒋兆和)讲解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苦难,通过《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关山月)诠释新中国的文化自信,以艺术之美破解思政课的抽象化表达困境。 2. 实践转化:搭建“创作—传播—服务”实践平台 - 创作实践:组织“红色主题美术创作工作坊”,鼓励学生以地域红色文化为素材进行再创作。例如,广东高校学生以“改革开放前沿”为主题,创作反映深圳特区建设的插画集,在实践中理解改革开放精神的当代内涵。 - 传播实践:利用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红色美术作品微解读”活动,如学生团队用动画形式还原《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冼星海词,光未然曲,彦涵木刻)的创作背景,通过碎片化传播扩大育人覆盖面(周易,2021)。 - 社会服务:结合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国家战略,组织学生为革命老区、社区创作红色主题壁画、海报,如某高校师生为延安某村落绘制“革命历史长卷”壁画,在服务社会中实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有机统一。
(三)构建协同机制
完善“校内协同—校地联动—资源整合”的保障体系 1. 校内协同:建立跨学科教研共同体 打破学院壁垒,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美术学院联合组建“红色艺术思政研究中心”,共同开发红色美术思政课程资源库,编写《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思政育人案例集》;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如组织“美术作品中的党史”集体备课,促进思政教师与艺术教师在理论深度与艺术表达上的优势互补(宗诚、曾凤括,2025)。 2. 校地联动:整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 与当地美术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建立合作机制,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例如,湖北高校与湖北省美术院合作,将《洪湖黎明》等反映湖北革命历史的作品引入课堂,并组织学生参与纪念馆的文物修复、展览策划等工作,实现“校馆合作、双向赋能”(周国琴、吴继金,2022)。 3. 资源整合:构建数字化育人平台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建设“红色美术云课堂”,整合全国美术馆藏红色经典作品的高清图像、创作背景、专家解读等资源,提供在线鉴赏、虚拟展厅漫游等功能;开发“红色美术创作AI辅助系统”,帮助学生在数字环境中进行红色主题艺术创作,提升育人的科技含量与时代感(余晓燕,2021)。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高校“红色美术工坊”为例
(一)案例背景 某综合性大学依托美术学院成立“红色美术工坊”,旨在通过艺术创作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红色文化传承意识。工坊整合校内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等部门资源,并与当地党史研究院、美术馆建立合作关系。 (二)实施路径 1. 课程模块设计 开设“红色美术理论”“主题创作实践”“文化传播创新”三门核心课程,其中“红色美术理论”由党史专家与美术史教师共同授课,解析《黄河纤夫》《延河边上》等作品的历史语境;“主题创作实践”组织学生赴革命老区采风,创作反映当地红色故事的油画、版画;“文化传播创新”指导学生将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数字插画,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公益销售。 2. 实践项目驱动 承接地方政府“红色文化进社区”项目,为周边街道设计红色主题墙绘12幅,其中《渡江战役》墙绘融入AR技术,扫描画面可观看战役动画短片,吸引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参与互动;举办“大学生红色美术创作大赛”,邀请全国高校学生参赛,优秀作品在省美术馆展出,形成辐射效应。
(二)育人成效 工坊成立三年来,累计培养学生200余人,创作红色主题作品300余件,获省级以上艺术与思政融合类奖项15项;相关实践案例被《中国教育报》报道,形成“艺术创作—社会服务—价值传播”的良性循环,验证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思政育人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五、总结与展望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育人,是新时代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探索,其核心在于把握“以美育人”的本质规律,实现艺术审美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策略构建,论证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在历史叙事、精神传承、文化自信培育中的独特优势,以及通过课程融合、实践转化、协同创新等路径实现育人效能最大化的可能性。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以下方向:一是深化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探索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在育人场景中的创新实践;二是开展跨地域红色美术资源的比较研究,挖掘不同区域红色美术作品的地域特色与共同精神内核。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