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山东省黄河流域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摘要: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山东省黄河流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山东段黄河文化涵盖大汶口、龙山等史前文明及儒家思想,兼具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当前其面临城镇化挤压、非遗传承断层等挑战,需通过教育融入、数字化保护、活态传承及跨区域协作等路径推进。未来需强化科技应用与国际传播,打造黄河流域文化保护的“齐鲁样板”,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支撑。
关键词:文化自信;黄河流域;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我国为动荡变乱的世界注入了确定性和稳定性。总体来看,当前的世界格局对我国发展态势具有正向作用,其中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反作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就是保护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从文化自信的视角研究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既是战略需要,也是价值所需。
一、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与黄河流域文化保护的意义
文化自信的理论维度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概念体系。包含三个基本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革命文化的自信以及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在这三个维度中,黄河流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传承对增强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历史纵深视角来看,山东省黄河流域文化特征显著。山东段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关键一环,从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形成了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清晰展现了黄河下游地区史前文明的发展轨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龙山文化中以黑陶为代表的工艺技术达到史前制陶业的巅峰,蛋壳陶薄如蝉翼、黑如漆、亮如镜,彰显了远古山东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追求。春秋战国时期,齐鲁文化在黄河流域大放异彩,儒家思想在此发源并深刻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
黄河流域文化保护的国家战略意义日益凸显。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明确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要求。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和文化大省,在实施这一国家战略中肩负双重使命:一方面通过文化保护维系黄河文化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推动文化创新,激活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从国际视野看,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其保护与传承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的基础工程。
在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山东省黄河流域特色鲜明。沿黄地区的民间艺术(如菏泽面塑、潍坊风筝、胶东剪纸)、民俗活动(如泰山庙会、曲阜孔子文化节)、方言特色(如冀鲁官话与中原官话的交汇),以及传统村落、民居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形态既是地方文化认同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其保护对维护世界文化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二、山东省黄河流域文化资源的现状与价值评估
山东省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广泛且价值突出。据统计,沿黄9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2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超过150处。大汶口遗址、城子崖遗址、东平湖三处遗产点被列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东营黄河三角洲地区保存了完整的黄河入海口湿地生态系统和近代黄河改道遗迹,堪称研究黄河变迁与人类适应的活态实验室。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考古学和历史学价值,更为研究中国古代环境变迁、人地关系演变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山东省黄河流域文化资源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沿黄地区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项(古琴艺术、剪纸),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过100项。沿黄地区的传统技艺(如周村烧饼制作技艺、淄博琉璃烧制技艺)、传统戏剧(如吕剧、山东梆子)、民间文学(如泰山传说、黄河号子)等,共同构成了活态的文化基因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其“活态传承”属性,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和民间智慧。
山东省黄河流域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明起源的见证价值,山东段黄河文化遗址完整展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文明演进序列;二是文化融合的典范价值,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三是精神标识的象征价值,儒家思想、泰山文化等从山东黄河流域走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构成。从全球视野看,山东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其中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对研究东亚地区早期国家形成具有关键意义。
当前山东省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一是城镇化快速推进导致文化空间被挤压,传统村落减少,文化生态发生改变;二是现代生活方式冲击下的非遗传承陷入困境,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三是保护力量分散,缺乏系统性规划,存在碎片化保护现象;四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创新转化能力不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水文特征的变化,也对沿黄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新挑战,例如极端降水事件增加对遗址保存的影响等。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山东省黄河流域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
构建教育传承体系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工程。山东省应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将黄河流域文化内容系统融入各级教育体系。在高等教育阶段,建议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设立黄河文化研究院,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专门人才。
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文化遗产数字化成为国际趋势。山东省应推进“数字黄河文化”工程,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运用三维扫描、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对重要遗址、文物进行高精度数字存档,如对临淄齐国故城进行全息测绘;二是建设山东黄河文化大数据平台,整合文物考古资料、非遗记录、文献典籍等资源,实现共享利用;三是开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应用,打造“云游黄河”等数字体验产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过程中应注重元数据标准建设,确保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和互操作性,同时关注数字鸿沟问题,保障老年群体和非遗传承人的技术可及性。
创新活态传承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针对非遗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乏人问题,山东省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传承人认定与扶持制度,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传承绩效评估机制;二是实施“非遗进校园”计划,在职业院校开设传统工艺课程,建立现代学徒制,如潍坊可设立风筝制作专业班;三是推动非遗与当代设计融合,邀请设计师与传承人合作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淄博市在琉璃工艺创新方面的经验值得推广,该市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举办设计大赛,让传统琉璃工艺焕发新生。此外,应重视社区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支持民间自发组织的传习活动,培育文化传承的土壤。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实现整体性保护的有效途径。山东省已设立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7个省级以上文化生态保护区,下一步应重点推进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保护区规划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整体性原则,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统一保护;二是活态性原则,避免将文化保护简单等同于固化保存,而是要维持文化的生命力;三是可持续性原则,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具体可采取“核心区—缓冲区—协调发展区”的圈层管理模式,在核心区严格保护文化原真性,在缓冲区控制开发强度,在协调发展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东营市可依托黄河入海口自然景观和移民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湿地文化生态区。
四、山东省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与创新利用的对策建议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是文化保护的基础工作。山东省应加快制定《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条例》,与国家《黄河保护法》相衔接,形成法律保障体系。在管理体制方面,建议成立省级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统筹文旅、文物、水利、生态等部门力量,破解“九龙治水”困局。资金投入上,可设立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基金,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彩票公益金等,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文化保护贷”特色产品。济南市可发挥省会优势,率先建立黄河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运用物联网技术对重点遗址实施实时监测,及时掌握保存状况。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是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重要途径。山东省可规划建设“黄河文化千里长廊”文旅综合体,重点打造三条主题线路:一是“文明探源”线路,串联大汶口、城子崖等考古遗址公园;二是“孔子足迹”线路,以曲阜为中心,辐射邹城、泗水等地;三是“黄河安澜”线路,展示人民治黄历史和当代水利工程。在业态创新方面,可发展文化创意、研学旅行、生态旅游等新业态,如在东平湖开展“水浒文化”沉浸式体验项目。值得注意的是,文旅开发必须坚持保护优先原则,控制游客容量,避免过度商业化。菏泽市可依托牡丹资源和民间艺术,打造“黄河民俗”特色旅游品牌,实现季节性活动向常年业态的转变。
构建跨区域协同机制是应对流域性挑战的必然选择。黄河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协作。山东省应主动与河南、山西等上游省份建立黄河文化保护合作机制,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一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黄河古文明遗址”可作为潜在申报项目;二是共建黄河文化研究联盟,整合各省科研力量,开展重大课题攻关;三是联合举办黄河文化节、学术论坛等活动,打造区域性文化品牌;四是建立文物安全联防联控机制,共同打击文物犯罪。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黄河口文化与上游河湟文化、中游中原文化的对比研究,通过比较揭示黄河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山东省可牵头建立沿黄省份博物馆联盟,策划“大河文明”巡回展览,讲好黄河全流域故事。
创新表达与国际传播是提升文化影响力的关键举措。山东省应创新黄河文化现代表达方式,运用影视、动漫、游戏等大众文化形式传播黄河故事。例如,可制作《大汶口之谜》考古纪录片、《黄河儿女》电视剧等精品力作。在对外传播方面,依托“孔子学院”平台,增设黄河文化课程;利用国际友城渠道,举办“黄河文化周”活动;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推动山东黄河流域非遗项目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学术层面,支持山东高校与国外学术机构合作开展黄河文化研究,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青岛市可发挥“一带一路”枢纽优势,将黄河文化融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展示体系,形成陆海联动传播格局。
五、结论与展望
山东省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从文化自信视角看,这项工作不仅关乎地方文化发展,更是维系中华文化根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战略工程。通过教育传承、数字化保护、活态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等多元路径推进,山东省完全有能力打造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的“齐鲁样板”。
未来山东省黄河流域文化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保护手段更加科技化,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监测、修复和展示;二是传承方式更加社会化,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三是文化价值更加国际化,黄河文化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意义将得到更广泛认可。在这一进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文化保护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探索“文化—生态”双赢模式,为全球大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山东省黄河流域文化,既是历史责任,也是时代机遇。通过系统性保护、创新性转化、国际化传播,山东省黄河流域文化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精神动力。
- 别被这个老掉牙的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误导了!最新核实91个报纸理论版投稿邮箱通道,一次集齐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