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新闻论文 > 正文

新媒体环境下美食类纪录片平民化的传播新语态 ——以《人生一串》为例

作者:朱家辉来源:《视听》日期:2020-05-30人气:4325

一、小切口的生活化选题:为平民化的传播语态奠定基调

《人生一串》不同于《舌尖上的中国》,它没有广泛涉猎中国人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而是单纯地选择了“烧烤”这一特定的类别进行叙述,是一种小切口的选题方式。之所以选择将烧烤作为核心命题,是因为它是一种别具烟火气息和平民属性的食物,也最能体现出市井气息,从而区别于高档餐厅和日常餐桌前正式用餐的氛围,展现出街边文化与餐桌文化以及正式筵席文化的一种差异,是对高端格局的一种自然的消解[1]。片中那句具有标识性的话语“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程”生动地体现了烧烤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烧烤给人们带来的最为纯正的生活气息,点明了这部纪录片的整体语态以及核心理念。

《人生一串》的整体内容组织框架是以烧烤为主线,每一集按照点菜的顺序进行组织,比如吃肉(第一集“无肉不欢”)、吃重口味食物(第二集“比天还黑”)、吃素菜(第三集“来点解药”),着眼于食物本身,并相对“随意”地根据食客的点菜习惯组织整体架构、撰写每集标题,显得轻松有趣,也再一次强化了从小处着眼的特点[2]。这样的选题方向和框架组织形式迎合了新媒体环境下个性化、小众化的话语特性,即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特定受众的需求,而不再如传统电视媒体的纪录片作品中追求“大而全”的选题覆盖。(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这一季便以“三餐”“家常”“秘境”“心传”等为分集标题,以全方位的视角讲述了中国人收获、烹饪、生产美食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与美食之间发展各种各样联系的大图景,选题覆盖面及其广泛,适合全体观众坐在电视机前共同观看,老少皆宜,符合电视媒体的观看空间特性;而新媒体终端一般以手机和电脑为主,呈现出观看单人化、碎片化的特征,这样的环境下更适合传播具有个性化、小众化特点的内容。)   

二、解说的“烟火气息”:平民化传播语态的外在形式

纵观《人生一串》的整体文案生动有趣,用词俏皮可爱而不失韵味。在调侃美食的时候,用“觅食溜达”一词描绘盘锦河蟹,这种拟人化的词语将食物描写得生动灵活,充满画面感,这种语句非常契合网络空间中人们的话语表达风格。

就解说的整体风格而言,最大的特点还是口语化。相较于《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不再呈现出书面化、精英化的语言特点,整体的话语风格更加接近我们日常生活的表达方式,而且文案中多次用“你”这一第二人称,由此《风味人间》的解说营造出了一种日常生活中人际交流的氛围,人们在移动终端观看的过程中仿佛和纪录片本身有种一对一的交流感,迎合了新媒体环境下双向互动的需求。

此外,与“舌尖式”极富磁性、沉稳有力、娓娓道来的李立宏不同,《人生一串》的配音演员没有体现出相应的专业性,但其声音中却多了一种自由不羁,甚至是调侃生活的一种特性[3]。这种自带烟火气息的嗓音和充满“小江湖”特色的文案相配合,共同为纪录片创造了市井化的语态审美场域。

三、对生活状态和人生境遇的认同:平民化传播语态的深层次意蕴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国家级官方媒体制作的的美食纪录片,旨在通过典型人物故事的选取表达宏大的叙事,通过偏向精英化的话语特性表达了一种宏观意义上的文化认同以及人文价值。具体而言,《舌尖上的中国》在讲述美食故事的同时融合了大量中国人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传达了一种对我国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也表达了一种人文情怀和人生哲理,展现了“美食与人生”这一宏大壮阔的主题。

而《人生一串》并没有表达如此宏观的主题,而是注重对烧烤摊中食物与人的刻画,真实地表现摊前的烹饪者和餐桌旁食客的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境遇。整体极具纪实感,对人物的选择具有随机性,没有前期遴选的痕迹,他们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解说也没有刻意升华到重大的人生哲理以及国家的历史文化主题,摆脱了全能全知的表达视角,而是以一种平视的角度细致描绘了烧烤背后普通人的勤劳敬业以及生活中的艰辛与无奈,在真实的场景下街边烧烤摊制作美食和享受美食的都市群像,向观众传达了“生活就是平平淡淡的,没有那么多大起大落,背后总有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这一最为平常的生活哲理,由此促进观众对片中人物生活状态的广泛认同,引发了屏幕前观众强烈的集体共鸣。

由此看来,《人生一串》的创作和传播旨在关注普通民众,关注日常生活,挖掘普通人背后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也充分体现了对受众(即互联网时代下的“用户”)需求的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

四、“烤串美学”下的的声画语言运用:平民语态的具象化

纪录片的话语分析不应仅仅局限于对选题内容、解说话语以及主题表达的分析,作为一种影像表达艺术,其镜头语言以及听觉元素也是话语表达的一大重要部分。《人生一串》以其独具特色的声画语言将平民化的语态真正视觉化并听觉化了。

(一)运镜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中,编导运用了大量有“炫技感”的镜头表达方式,运用了航拍、高速摄影、水下抓拍等先进的拍摄方式,例如在第二季的“秘境”一集中使用了大量的高速摄影和水下拍摄为老人捕鱼的活动制造了一种紧张感和悬念感。而《人生一串》在拍摄过程中没有运用大量的动镜头,没有使用各种各样的高难度拍摄手段,也没有在一些特殊环境下置景,画面拍摄整体较为平稳朴实,毫无炫技之感,旨在通过镜头的平稳运动营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氛围。

(二)镜头画面与剪辑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了大量关于山川湖泊的大景别空镜头,渲染了一种宏大壮阔的场景,表达了美食与人以及与天地万物相融的画卷。其剪辑节奏总体上也较为缓慢,大有娓娓道来之感。

《人生一串》的镜头整体上则以近景和特写镜头为主,辅以对街边灯火辉煌、热火朝天的烤串图景进行完整描绘的全景镜头,总体以一种平视的姿态进行整体的场面调度。该纪录片的画面极具“烤串”特色,片中选用了大量烤串在火焰下滋滋冒油以及食客享受性地咬下烤串那一刻的小景别镜头,剪辑节奏明快且毫不拖沓,通过不断重复这样的镜头,充满节奏感地描绘了一幅极具烟火气的街边烤串画卷。         

《人生一串》的背景音乐轻快有活力,更富生活气息,褪去了《舌尖上的中国》里具有史诗特色的主题音乐,更善于通过原创配乐营造一种与与主流话语形态相对的“江湖气息”。

此外,该纪录片也使用了大量极具画面感的同期声,食物在炉火上被烘烤的滋滋声、孜然胡椒等调料撒上烤串的沙沙声,这些同期声的还原保障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也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极具生活化,进一步拉近了纪录片本身和屏幕外观众的距离。

综上所述,《人生一串》从内容选题、文案解说、主题表达和视听语言四大部分综合全面地体现了新媒体环境下美食类纪录片相较于过去精英化、官方化的平民化的话语新型态,这种话语转型促进了纪录片从原有的单向性传播转向当下的双向互动传播,使得观众对纪录片本身不再是一种仰望的姿态,而是一种平视、极具交流感的对话模式面对这种影像表达艺术,充分体现了观众的主体性地位。这种语态下的纪录片更加注重对人本身的生存状态以及日常生活的展现,更有利于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达致对当下人们普遍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的认同,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本文来源:《视听》:https://www.zzqklm.com/w/xf/950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