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美育视角下农村基础美术教育的多维审视与发展策略—— 以贵州农村美术教育为例

作者:李洁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08-13人气:5

摘要:现当代基础教育发展的快速发展,艺术是美育最重要的载体,艺术课程是美育教学重要的途径。贵州农村地区美术教育改革既面临着挑战,也获得了发展的大好机遇,重新认识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遇到的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设施老化、教学场地不足等诸多困难。贵州农村基础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师应从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审美教育教学质量。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并在科研的投入上下工夫,优化教学环境,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从而加快贵州农村地区基础美育的发展。

关键词:美育;贵州农村;基础教育;美术

 

德国古典美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在1795年出版的《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1]他针对现当代社会人格分裂和异化的社会现实,认为人的感性是构成人性的基础,把德、智、体、美四育并列并有机联系起来,确立了培养全面发展完整人格的重要理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提升欣赏美、创造美以及创新意识等综合素养的重要着力点,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在美育中的地位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2]2023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课程主要以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课程为主。因此,美术教育作为美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对中小学生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在贵州广大农村地区,政府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使美术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教学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飞跃。但是,贵州农村基础美育与发达地区相比,不论是师资队伍、教学手段还是教育教学理念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加之贵州农村教育环境、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基本教学条件等硬件设置的配置不足,学校美术教育发展依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与全面落实与推进新时代美育浸润行动的总体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贵州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有待提高

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关键在于有好的美术教师,贵州农村中小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美术师资的缺乏,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师缺口相对较大。例如,在贵州松桃县的农村中小学,专任美术课教师基本没有配置,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专职教师基本空缺,相当多的学校美术课由其它学科教师或从教多年快退休的老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由于美术知识相对欠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兼任其它学科的教学任务,不论从个人精力的投入还是对美术学科的研究都更不上需要。再加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绝大多数教师很少有学习和了解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机会和途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严重滞后,对美术课程标准和美术教材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和透彻;特别是2022年教育部修订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与美术课程标准”,新的美术教学改革既要求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又要具备对美术教材进行重新组织和建构教学内容体系的能力。农村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时难以适应新教材的要求,不分教师对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变革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有的教师虽然使用的是新教材,但并未能真正理解新教材的教育目标与教学整体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贵州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只搞短期培训,而是应该建立一种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尽快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只有这样贯彻和实施审美教育,完善和深化美术教育改革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二)教学设备不足,课程资源开发滞后

2024年,教育部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美术专用教室,逐步增添美术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挂图及幻灯、录像和多媒体,同时提倡美术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简易的教具和学具”[3]。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必然导致对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贵州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专用的美术教室,有些地方根本不具备建设多媒体等现代教学的现实条件。美术教师教学中既没有相关的教学挂图,也没有参考资料、音像设施,有的学校甚至连教师教学中基本的绘画工具和绘画材料都难以保障,物质条件的因素在客观上影响了美术教学的正常进行。例如:在贵州松桃农村美术教育中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基础美术课程也只开设绘画课程,工艺制作、雕塑、设计和版画的教学都很难正常进行。

我国区域上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课程资源经济投入状况与经济发展情况基本一致。大致表现为东部高于西部,城市优于农村,重点中学好于一般中学。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的使用中,传统的教材观强调教师必须服从教材,认为教材的价值在于“规范”教学,不主张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增添教学内容,由于惯性思维的教材使用模式,割断了课程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的联系,限制了学校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空间,也限制了教师的自主创新的精神及其教学个性化的发展。在松桃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许多美术教师依然存在照本宣科,把美术教材当“圣经”等现象。

例如,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西部地区,这里的苗族、土家等少数民族孕育着极其丰厚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苗族服饰独具特色,松桃苗绣、银饰、傩戏等艺术享誉国内外。这些民族民间艺术是学生们从小耳濡目染再熟悉不过的,就在学生每天的生活之中。然而,这些宝贵的艺术资源并未能够充分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在贵州多数的农村中小学,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研发才刚刚起步,多数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还不具备对当地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尚未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有机结合,未能满足不同地方、不同学校和㓊学生的现实需要。

(三)教育评价偏差,师资队伍及不稳定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美术教育处于边缘学科,在学校教育中一直被认为是与升学无关的“副课”,处于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尴尬境地。学生美术成绩的好坏不影响对学生综合成绩的评价,审美能力的高低也不会影响学生的升学,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更与美术科目无缘。有些学校领导虽然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但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学校的声誉、生存及发展,也只能忍痛割爱,使学校的艺术教育让位于考试科目。美术课名不副实,成为语文、数学或英语老师的习题课、练习课。由于美术教师在学校的地位较低,在晋升职务、评优、评聘职称等方面,学校都会优先考虑“主课”教师,严重挫伤美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美术大专院校专业毕业生从教后感到前途渺茫,纷纷改行或跳槽,造成美术教师队伍及不稳定。

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经费投入,教育部针对边远地区“紧缺专业教师培养计划”也实施多年。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美术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艺术教育仍然是贵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十分薄弱的教育环节。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美术教师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美育水平的重任。美术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跨校的教学研讨、观摩课展示、职业技能在职短期培训,高等学校脱产深造等等。例如,同处经济欠发达的甘肃武威市教育局,邀请了省内外美术教育专家对民勤第四中学在职美术教师开展了“课堂教学展示”和“教学交流研讨”等美术集训活动,旨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打造高效课堂。培训专家详尽讲解从课程理论、构图技巧到实际操作中的笔触运用等知识,分享了中学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经验,并现场展示了高质量的范画作品,引发了教师对教学模式创新的深入思考。

地方政府与高等院校不仅承担着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前培养,也肩负着美术教师职后教学能力的综合提升。例如,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延边大学美术学院与延吉市教育局,在暑假期间开展了“延吉市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师基本功”短期培训。课程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陶艺等五大画种,除了理论讲解外,还包括实践操作、经验交流、观摩学习等环节,给学员们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以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基础学校与地方高校可以建立长期的校际合作关系、利用艺术院校的师资力量开展如“专业指导讲座”“一对一”帮扶等教师职后培养活动。这些“走出去、请进来”对美术教师队伍职业能力的提升的有效手段,为贵州基础美术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基础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教学条件的教经费投入,充分整合当地的民俗馆、博物馆、民间传统工艺企业等社会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和改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育环境。在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师资队伍的稳定,保证美术教师有相对合理的待遇,给他们创造比较宽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潜力,美术教师也要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当前的问题,改变自身教学方面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美术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保证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使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

(二)注重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创新美术教育方法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佛山,在基础美术教育教学中,十分注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民间工艺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例如,教师在传统民间艺术典范《佛山年画--威武门神(传统印刷)》(五年级)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描述威武门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分析佛山年画中的门神不仅象征着驱邪逐恶、保家宅平安,还承载了人们对追求正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课堂中学生参与门神的印刷活动,亲身体验传统木板印刷的乐趣,深刻感受艺术既源于生活,也由生活创造。在欣赏课程《家乡的文化瑰宝——开平碉楼》教学中,教师从碉楼的特点、特征和材质三个方面深入讲解,分析了开平碉楼是如何融合了中西方建筑艺术;成为反映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抵御外来威胁的历史见证,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与华侨文化息息相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意义,课程继承和推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山地省份,在农村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蜡染、民间刺绣、民间雕刻等传统手工技艺丰富多彩。将民间艺术纳入基础美术教育课程,加大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资源融入教学、开展多样化课堂教学,无疑是提升农村基础美术教育质量、对学生进行美育浸润行动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此外,贵州农村中小学要利用课外活动,积极开展美育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将当地的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戏剧、民间舞蹈等社会教育资源纳入学校课后美育活动之中。例如,学校与周边的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传习所等建立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的课外、校外实践育人的合作关系,聘请贵州民间蜡染、贵州刺绣、贵州花灯、贵州民间雕刻等传承人群进校园,演示非遗传承的工艺技能,讲解非遗技能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课外美育活动内容,拓展农村基础美术教育的活动空间。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贵州农村基础美术教育虽然在师资建设、教学资源开发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临较多困难,但我国新时期美育的蓬勃发展,给基础教育艺术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农村中小学美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贵州农村美术教育应落实好新时代美育浸润行动的要求,深入挖掘和运用好当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教育资源,有机融合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在学生掌握必要美术基础知识和美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艺术学科蕴含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学生进行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审美教育,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积极推进农村美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步伐,逐步构建“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4]的学校美育教学新模式。




文章来源:《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