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叙事视角下太行山红色美术作品艺术表达探究
摘要:太行山红色美术作品具有自身内在的艺术特色,艺术家们以太行山红色文化及其精神实质为主题,通过图像叙事的方式融入美术作品,创作出一幅幅特色鲜明、立意深远的红色题材美术作品,形成了一种独具太行意蕴的图像符号,从不同角度诠释着特定地域的社会风貌与时代精神。
关键词 红色美术;太行山;艺术表征;创作价值
太行山红色美术作品,一方面,用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语言表达了太行山深厚、光辉的革命史,再现革命斗争的发展历程,展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抗战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另一方面,以直观、鲜活的形式诠释着“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推动着太行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太行山红色美术作品艺术表征与创作价值
红色美术作品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叙事方式直接明了,创作内容丰富,题材、形式多样,为宣传红色革命历史与精神提供了重要载体。一幅幅弘扬民族精神、展现中国气派、发扬传统文化的红色美术作品展现出红色美术独有的艺术特色与价值。
1.1太行山红色美术作品的艺术表征
太行山红色美术的艺术表征丰富多样,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和形态。一方面,艺术家们都重视对红色资源的运用,将红色基因植根于太行山美术作品,以版画、国画、油画和雕塑创作为主。抗战时期的创作主要为木刻版画,如胡一川的《太行山下》、华山的《王家庄》、彦涵的《保卫家乡》等木刻连坏画,让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生动易懂,宣传效果非常有效。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新时期,以国画、油画为主,国画代表作品有王迎春、杨立舟合作完成的《太行铁壁》,王玉玺的《左权将军在太行》,油画有张文新的《巍巍太行》、汤小铭的《抗日战歌响彻太行山》等,这些作品都借助传统绘画语言与艺术表现技法,充分展现了革命者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同仇敌忾、奋勇前行的精神和决心。雕塑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李象群设计制作的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八路军将领组雕“太行山”,该雕塑充分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另一方面,符号元素也是红色美术作品的重要艺术表征之一,常见的红旗、冲锋号象征着革命光辉,团结一致、奋勇向前的斗争意志。山峰也是太行山红色美术作品中最具代表的象征符号,如《太行铁壁》、《太行烽火》等作品都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与太行山势相互融合,于立千仞的岩石之中,以象征性的视角勾画出众多可歌可泣的鲜活人物,突显坚韧刚强、牢不可摧的革命精神。
图1 《太行烽火》 杨立舟、王迎春 中国画
1.2太行山红色美术作品创作价值
以太行山革命历史及其精神内涵为创作主题,结合图像叙事方法,探究太行山红色文化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美术作品的视觉直观性、生动表现性能够很好地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对推动太行山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促进太行精神在新时代实践中继续发扬光大。
1.2.1为太行红色文化传播提供新角度
太行山红色文化具有种类全、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和独特魅力,扎根于晋冀鲁豫的红色沃土,塑造了独特的红色文化氛围,对于激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凝聚民族意识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探究应用美术作品的图像叙事功能优化太行山红色文化资源的发展路径,为太行山红色文化传播提供新角度。
1.2.2提高太行山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图像叙事视角下创作的美术作品,一方面,能够提高纪念馆、名人故居等红色文化场所的历史再现能力,进一步提升太行山红色文化精神传播的有效性,展现美术作品信息传递、价值导向、情感共鸣等功能。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推动美术创作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使得美术作品与历史、人民相关联,与时俱进,以笔墨赓续红色血脉,在不同叙事情境中沉浸式宣传太行山红色文化和精神。
1.2.3增强艺术创作的现实关怀和社会责任
太行山红色文化的丰富内蕴与应用价值,是非常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帮助引导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民族观和文化观。同时能够有效宣传地域文化,展现地域人民精神风貌,彰显地域群体性格特征,有效加强本地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人民群众保护、推广当地文化、民俗、建筑等地域文化的积极性,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太行山红色美术作品创作选题
太行山红色美术作品是太行山红色革命史、当地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的图像化生动再现,承载着特殊地域的红色文化精神和时代内涵,是革命历史、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的图像化生动再现。人物题材的作品主要以革命英雄、时代领袖为主要表现形象,表达了对革命先烈们的缅怀与敬仰。景物题材的作品以太行山革命区为背景,展现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宣传题材的作品以共产党抗日主张和任务为主要表现内容,深入群众加强艺术的战斗性。
2.1特殊的地理环境与革命基础
太行山山脉横跨河南、河北、山西、北京四省市,面积广阔,地形险要,整体山脉刚劲、雄伟,群峰峥嵘,林木茂盛,流瀑四挂,苍溪水湍,景色秀美,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此外,太行山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之脊”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蜿蜒的峡谷不仅作为交通要道,在战争中更是成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贾又福的作品《太行丰碑》通过对大块山体的表现,呈现出太行山雄浑、朴实的特征,由此让观看者联系到太行山人民共同抗敌的场景,间接呈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太行山人文底蕴深厚,史前时期被赋予了浓厚的神话意象,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以太行山为发祥地,自古便孕育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勇于斗争的精神。历史厚重、博大精深的太行山脉,孕育太行山人民勤劳智慧、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奋力开拓的精神。
2.2伟大的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
太行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每个关键时期都展现出了人民群众的勇气与豪迈情怀,涌现出无数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太行军民团结一致,前赴后继,将爱国爱家、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等精神贯穿始终。彦涵的木刻版画作品《保卫家乡》,利用传统门画形式,采用写实手法,表现了根据地军民拿起武器,保卫家乡的生动场面。胡一川作品《军民合作》构图简洁、刻画细腻,画中一位老汉牵着毛驴帮助八路军运送弹药,人物具体生动传神,形象地反映了军民合作,一致抗敌的史实。阎祥田油画作品《铁流太行魂》构图饱满,画面层次丰富,展现了八路军将领形象,战士行军、战斗的场面和人民群众进行物资补给支援前线、热烈欢送八路军队伍的真实场景,绘声绘色的表现了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军民鱼水情深,团结一致保卫国家的民族情怀。
2.3光荣的革命事迹与宝贵资源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进入太行山与区地方党组织结合,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健全紧密配合作战的人民武装力量体制,开展灵活机动的山地、平原多种游击战法,先后取得多次重大战役的胜利,迅速打开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局面。光荣的革命事迹及其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都是美术创作的源泉。周武发的油画作品《夜袭阳明堡》还原了袭阳明堡战斗场景,营造出紧凑、激烈的战斗氛围,人物塑造生动形象、张弛有力,画面整体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力量。孙浩的油画作品《平型关大捷》以低视角切入,描绘了八路军和日军短兵相接、肉搏的场面,仿佛身处平型关底部观察战斗。以全新的角度,将平型关战役的特点及细节尽可能多地予以表现,整幅作品场面宏伟,笔触奔放有力,造型坚实,环境氛围渲染恰到好处,将战争的残酷性表现地淋漓尽致,同时展现了八路军的英雄气概。
图2 《平型关大捷》孙浩 油画
2.4 坚定的初心使命和精神传承
红色美术作品在守正创新中被赋予更为鲜明的时代涵义与历史使命,将国家责任、传统精神、文化自信等理念融入作品,在延续红色精神的同时逐渐显露出新时代的审美风貌和精神图示。王君瑞的油画作品《红旗渠》选择红旗渠将修建完成的阶段进描绘,深秋时节,漫山遍野红旗招展,巍峨太行,人们穿着单薄,手挑肩扛地劳动,实打实地“艰苦奋斗”,红旗渠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结晶,蕴含着坚定理想信念的鲜亮底色。国画作品《本色》为“最美奋斗者”吴金印的肖像画,该画作取材于吴金印带领当地群众共同劳动的一个场面,画风纯朴、技艺精湛,形象地表现了吴金印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党员“本色”,矢志不渝,不忘初心。油画《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画中心李保国手拿剪枝钳,举起手臂在太行山脉下的果园中教授技术,周围的男女老少把目光投向李保国手上的动作,专注认真地学习。画面左侧在摘采苹果的妇女和蹲着手提金灿灿果子的男子洋溢着喜庆的笑容,表现了科技兴农的开路人与脱贫致富的山区农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展现了李保国带领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3.太行山红色美术作品的艺术表达策略
红色美术是具有叙述事件、表达情感等叙事功能的图像,能将复杂多样的信息素材加以浓缩、整合,融合艺术表现手法,借图像的表意机制完成隐喻构建,让太行山红色文化以一种“可视”的方式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构建一个具有包容性与互动性的环境,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太行山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3.1主观化艺术处理
红色美术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本身就是经历过历史浪潮的洗礼,以艺术化形式再现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主流价值观,符合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的审美。作品中的事件、风景、建筑、人物、物品以及各种小的装饰细节等都应符合历史记载。
从图像叙事上来讲,太行山红色美术作品创作者是在多维度、全过程史料分析,实地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展开创作实践。但我们距离真实历史场面时间久远,更多作品是以当下文化视角对历史真实的艺术再造。从图像表现上来讲,红色美术作品大多为透过客观的载体表达主观的情感和意识,根据创作的需要,创作者将不同角度和空间下所观察的客观对象通过主观处理出现在同一画面中,图像背后渗透着创作者的情感和审美等要素,融入创作者所注入的独特见解与感悟,形成叙事图像的精神合力。
3.2典型性形象塑造
从太行山红色美术作品中来看,典型形象的创作有革命功勋、时代楷模的个人描绘,在历史叙事中融入个体精神与细腻的人物情感,通过肖像画或历史场景的绘制展表现英雄人物高尚品质和伟大事迹。也有劳动人民、平凡群众的群像描绘,红色美术作品始终将人民作为构建基础,在表现对象上更贴近人民群众,叙事内容聚焦当下社会大众,体现创作者的人文关怀,切实与人民对话,与生活对话,展现社会发展的新面貌。比如,国画作品《战太行》描绘了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太行山一片银装素裹,太行山区的社员群众们正在冒着风雪进行爆破,搬山造平原,凿土修水渠,天在冷、地再寒,改变家乡面貌的斗志不能减,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一排排推土机整装待发,劳动场面气势恢宏、催人奋进。反映了广大社员群众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誓叫山河换新装的宏伟气概和昂扬斗志。红色美术作品的创作不仅要兼顾大场景、大事件的表现,还需要进一步发掘红色文化中不可或缺、鲜活质朴的“小形象”,使作品更有温度和生命张力。
3.3有效性传播发展
太行山地域红色资源典型,内容多样,各地区都有红色历史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名人故居等,将艺术化的红色文化以绘画、雕塑等方式融入到这些场所中,让大家沉浸式地感受红色美术作品中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与精神内涵,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
太行山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如红旗渠、回龙挂壁公路、郭亮洞等代表性的红色旅游景点。创作者可借助文创产品的叙事性巧妙构思,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文旅衍生品和纪念品,融合时代审美与大众消费需求开展红色文化创新,提升地域红色文化辨识度,扩大并延伸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与范围。
红色美术作品总是以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为基础,以艺术化的表达方式传递给观众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使得其本身逐渐成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在契合的重要载体。太行山红色文化地域特色明显,非常适合运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深入挖掘凝练革命历史故事、英雄事迹,以图像叙事的方式融入各阶段教育与教学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学生对于本地文化的归属与认同。
文章来源:《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