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对戏曲表演的改造
戏曲和电影是两种互相借鉴的艺术形式,电影不仅吸收戏曲元素,接受着戏曲的影响,同时也对戏曲的剧本和表演进行了改造,推动了戏曲的发展。
1、对戏曲音乐的创新和改编
戏曲电影对传统戏曲不是简单的照搬,没有拘泥于传统戏曲就有的曲调或者唱词模式的束缚,而是灵活的加入其他音乐,有时将几种剧目混合在一起。比如当时的黄梅戏影片中的戏曲歌舞部分并非是对黄梅戏的忠实的完整再现,它只是以传统的黄梅戏作为基础旋律,在其中加入了京剧、越剧、川剧、昆曲,甚至民谣山歌等音乐元素,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自由组合,在经过现代编曲和配乐乐器的润色加工,最终形成了一种不受曲律规范限制的时代抒情性音乐。“《天仙配》既不是主调中的“平词”,也不是“花腔”小戏和“彩腔”,而是把高腔剧目中的《百日缘》联通曲调一起拿过来,并以高腔为主。《天仙配》中的《槐荫树下把子交》就是从高腔“清江引”中移植过来的。”[3]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戏曲电影的演员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戏曲表演相关训练,很多唱词有幕后代唱人员,演和唱是分离的,更不用提舞台戏曲的走步、造型、武打和杂技表演,这更是很难做到,因此就舍去了这一要素。而且,幕后代唱者也大多不是专业的戏曲演员,没有扎实的戏曲演唱功底,因此,很多戏曲电影中的演唱虽然有一些戏曲的韵味,但失去了浑厚婉转、字正腔圆的原汁原味,传统的戏曲味道被流行曲调所淡化。
2、特写镜头的使用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力
传统戏曲在演出,观众和舞台之间一般都有一段距离,往往难以近距离的观察到演员的眼神和神态的细微变化,人物的性格和情绪心理的变化一般是通过唱词、旁白、走步、舞蹈、服饰、化妆和造型等来展现,但电影镜头可以随意拉近拉远,既能给人物以特写,又能全面展现背景,还能给观众展现人物和景物的不同角度,有力地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拉近了观众和演员之间的距离。比如《花为媒》中李月娥在寿宴上偷看王俊卿的情节,就使用了面部特写镜头,演员眼中爱慕之情流露,脸上还带着一丝惊喜和羞涩;又如李和王两人离席而去,载歌载舞,互诉衷肠,两人含情脉脉的目光交流在镜头前被放大和加深,情真意切、浓情蜜意,一切尽在不言中,却让观众也能感同身受,印象深刻。用眼睛、用面部表情的特写来传情达意,取代大段的演唱可以说是完成戏曲电影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3、戏曲电影扩大了戏曲的受众范围
在戏曲表演中,舞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媒介,失去了它戏曲表演就无法完成,这就成为限制戏曲受众的一大因素。因为戏院的容量有限,有些平民没有经济实力去看戏,演员们在演出完也需要休息,而戏曲电影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摄制好的电影可以反复播出,一台放映机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播出电影,不存在演员和观众必须处在同一时空的限制,很多剧种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戏曲电影功不可没。
总之,虽然戏曲和电影是两种差异极大的艺术,但是它们的有机交叉与融合,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在碰撞中产生火花。这就是戏曲和电影的关系:相互借鉴,不离不弃,彼此交融,这也是我们研究戏曲电影的意义所在。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