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度-思想品德论文
它将改变学生沿袭已久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之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教师已经不再是“保姆”、“园丁”、“知识的批发商”,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课程建构的研究者”。而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也一改它的沉闷、闭塞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但教育和学习角色的转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要经过观念的转变、实践的探索、结果的反思等反复磨练的过程。
通过使用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新教材科学合理的教材结构给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确实增添了不少活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个别不和谐的“穿新鞋走老路”或过分强调主体的“放羊式”教学现象。
一、认真研究新课标,把握好教材知识的深浅度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避免德育课程学科化的倾向,追求教材内容的整合性。为了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的学科化,教材的设计考虑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改变把教材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工具的状况,从过分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转向增强课程育德功能,重视促进德性发展。因此教材在注意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而教材在内容上与以往的思想政治课的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在语言表达风格方面,已经由有原来的“讲授文本”转变成“与学生对话的文本”,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文本,教材的内容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没有生僻的词语,也更少难懂的专门术语。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教材的使用者在备课时以及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认真研究新教材的特点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把握好教材知识的深浅度,绝不能因为教材中知识的平实易懂,人为地增加课外知识,学科知识,加大知识的难度,又回到传统的讲授文本,重知识传授的老路上去。笔者在观摩一节市级的公开课时就曾经见过这样一位老师,对七年级第七课《品味生活》的新授课进行教学时,对兴趣、情趣、情操之间的区别又是组织学生讨论,又是费力解释,结果像绕口令一般,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近十分钟以后仍然对这个只需要一般了解的知识有一种如入云里雾里的感觉。
二、精心备课,把握好课堂讨论活动的疏密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已成为一种教学时尚,是广大初中政治教师普遍采用的体现合作教学思想的一种教学策略。于是在一些思想品德课上,讨论便成了家常便饭,什么问题都要讨论,一堂课学生要讨论五六次甚至更多。前一个论题还没结束,后一个论题已接踵而至。整整一堂课,论题就好比是接力棒,学生就是运动员,讨论就像一场接力赛,学生疲于应付,听课老师也感觉激情有余,内容不足。而有的课堂上,讨论又成为教师调节教学时间的工具,就像一根弹性十足的橡皮筋,时间宽裕时教师就要求学生“再讨论讨论”,时间紧凑时就打个“短平快”,学生刚进入讨论角色教师就宣布结束。这样的讨论,无论是论题的设置还是讨论的启动、组织,都具有很明显的随意性,讨论的质量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曲解了课堂讨论的内涵和意义,曲解了新教材的另一个特点,即——使课堂的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曲解了“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精神实质,对讨论的基本要求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把讨论看成是装点课堂的点缀,或者以讨论代替课堂教学。因此要适应新一轮课改,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的使用者,一定要做到精心备课,把握好课堂讨论活动的疏密度,而不能过于随意。
三、关注过程,把握好课堂讨论活动中师生的参与度
在一些公开课上,笔者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教师刚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讨论,教室里立即一片喧哗声,热闹的场面,好像每个学生都在参与讨论。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有些学生的确是在按照要求讨论;可也有的学生互不倾听,你说我也说,缺少真正意义的合作交流;有些学生乘机聊天;有些小组成员不是在认真讨论问题,而且找出从书店买的参考书,把对教材解析中对活动题的解读答案抄到课本上就算完成讨论任务,而且还会洋洋自得举起手等老师喊自己答出所谓的标准答案;更有的学生干脆作壁上观,等着听答案。而在讨论活动的汇报过程中,真正参与较多的还是那些学习成绩好、胆大、性格外向的学生,尤其是好学生经常代表小组发言;困难学生则多扮演听众的角色,未经独立思考就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取答案和信息。困难学生能从讨论中获益多少呢?这是个未知数。
学生讨论问题时,有的教师守卫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或面无表情袖手旁观,或只顾低头背自己的教案,或像个警察一样严肃地走来走去,严重缺乏参与意识。有些教师虽然参与了讨论,却光顾着和个别学生讨论交流而忘了要照顾其他同学,导致多数小组的讨论不能按预设的方向发展,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样的讨论活动发展下去,只会成为少数优等生表现的舞台,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思品课丧失表现的欲望和兴趣而最终导致活动教学无法正常开展。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只关注讨论结果,对讨论的指导和监督不够,讨论时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当然,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自觉性、自控能力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部分学生性格自私、独立,缺乏合作意识,也是出现上述问题的客观原因。因此,在课堂讨论活动中,教师应该主动放下架子,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听到学生的心声,才能清楚地了解组织形式的利弊和讨论时间的长短,从而不断改进讨论的方式方法,提高讨论效果,才能在课堂中扮演好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把握好课堂讨论活动中师生的参与度。
此外,教师还应“重点关照”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欠佳、反应较慢的学生,有意识地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憾的机会,可以以指定发言的形式给他们另一种思考和表达的机会,积极引导学习自主学习,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
总之,新一轮课改中,不管是对学生德育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学生德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形成,教师都不能仅从主观愿望出发,而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紧紧把握“适度”原则,力求使每一节课处理都恰到好处,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