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震自然灾害的初步探讨
作者:唐建青来源:原创日期:2014-03-04人气:913
一、地震的概述及类型
地震是对人类危害严重、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之一。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强烈的地震能在顷刻之间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陷隆起、河水堵塞决堤、建筑物倒塌等。
地震按其成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构造地震,由构造运动使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岩石具有刚性而且位于地下的岩石恒处于某种构造“力”的作用之下。岩石受力达一定程度就要发生变形(包括体积和形态的改变)。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二)火山地震,它是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其特点是震源较浅一般不超过10km。火山地震一般发生的次数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位于现代活动火山带上的意大利、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及堪察加半岛等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三)陷落地震,它是由于地层陷落而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溶洞支撑不住顶部的重量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四)诱发地震,它是由地下核爆炸、水库蓄水、油田抽水和注水、矿山开采等活动引起的地震。
世界地震的地理分布及主要地震带
地震不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地球上,而是沿一定宽度有规律地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大地构造部位,总体上是呈带状分布。地震带是板块划分的首要标志,它们是板块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与板块的边界基本吻合。在世界范围内,通常可以划分出三条全球规模的地震活动带。
(一)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
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黑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裴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其基本位置和环太平洋火山带相同,但影响范围较火山作用带稍宽,连续成带性也更明显。
(二)欧亚地震带
又名“横贯亚欧大陆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它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向东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边境、过缅甸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它横越欧亚非三洲,全长2万多公里,基本上与东西向火山带位置相同,但带状特性更加鲜明。发生在这里的地震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
(三)海岭地震带
是从西伯利亚北岸靠近勒那河口开始,穿过北极经斯匹次卑根群岛和冰岛,再经过大西洋中部海岭到印度洋的一些狭长的海岭地带或海底隆起地带,并有一分支穿入红海和著名的东非裂谷区。
中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地震区有: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源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三、地震引发的灾害及影响
直接灾害,主要是指机械性的地面振动摇晃,使自然地貌变形、地震断层、地裂缝等,断层两侧岩石的断错将使穿越断层的通讯线路、管道、建筑物、道路、桥梁、水坝等遭受破坏。
次生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海啸、火灾、水灾、瘟疫等等。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暴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海啸是地震使海底地形变化,如海底陷落或隆起促使海水突然被排挤出去或吸引进来,而产生海水快速的运动。地震时的大火则是由于地震时电线短路、燃料油管和容器破损,触及火苗而引起的。
地震无论是直接灾害还是次生灾害都给人们的生命、城市生活、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我国的唐山大地震,正是由于发生在工业城市,人口稠密,建筑物众多才导致唐山市区转眼间变成一片废墟,数十万和平居民转眼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再如1923年东京和横滨沿海发生8.2级大地震。当时大多数居民正在做午饭,由于炉灶翻倒、锅炉倾倒、煤气管道破裂、电线短路、油库爆炸等引发大面积火灾,横滨市几乎全部被烧光,东京的2/3城区化为灰烬,死亡十多万人。地震还引起的海啸巨浪冲上岸来,把两座已成灰烬的城市冲洗得“干干净净”。
四、地震预防
地震的预防主要在于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如汶川地震中,经过设防的城市如都江堰市,虽然离震中很近,倒塌的建筑却不多。发生地震后能够迅速实施有效的救援、医疗救护、灾民安置等,减少地震人员伤亡。还要加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震前进行防灾救灾的科普知识教育,有计划进行救灾演练。因此,地震虽然是造成人口伤亡的天灾,但也不是不可预防的。如果能把握时机、运用防震知识就可以保护自己,减轻地震带来的伤害。
地震是对人类危害严重、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之一。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强烈的地震能在顷刻之间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陷隆起、河水堵塞决堤、建筑物倒塌等。
地震按其成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构造地震,由构造运动使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岩石具有刚性而且位于地下的岩石恒处于某种构造“力”的作用之下。岩石受力达一定程度就要发生变形(包括体积和形态的改变)。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二)火山地震,它是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其特点是震源较浅一般不超过10km。火山地震一般发生的次数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位于现代活动火山带上的意大利、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及堪察加半岛等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三)陷落地震,它是由于地层陷落而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溶洞支撑不住顶部的重量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四)诱发地震,它是由地下核爆炸、水库蓄水、油田抽水和注水、矿山开采等活动引起的地震。
世界地震的地理分布及主要地震带
地震不是均匀分布在整个地球上,而是沿一定宽度有规律地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大地构造部位,总体上是呈带状分布。地震带是板块划分的首要标志,它们是板块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与板块的边界基本吻合。在世界范围内,通常可以划分出三条全球规模的地震活动带。
(一)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
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它像一个巨大的环,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黑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裴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其基本位置和环太平洋火山带相同,但影响范围较火山作用带稍宽,连续成带性也更明显。
(二)欧亚地震带
又名“横贯亚欧大陆南部、非洲西北部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它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向东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边境、过缅甸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它横越欧亚非三洲,全长2万多公里,基本上与东西向火山带位置相同,但带状特性更加鲜明。发生在这里的地震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
(三)海岭地震带
是从西伯利亚北岸靠近勒那河口开始,穿过北极经斯匹次卑根群岛和冰岛,再经过大西洋中部海岭到印度洋的一些狭长的海岭地带或海底隆起地带,并有一分支穿入红海和著名的东非裂谷区。
中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地震区有: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源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三、地震引发的灾害及影响
直接灾害,主要是指机械性的地面振动摇晃,使自然地貌变形、地震断层、地裂缝等,断层两侧岩石的断错将使穿越断层的通讯线路、管道、建筑物、道路、桥梁、水坝等遭受破坏。
次生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海啸、火灾、水灾、瘟疫等等。崩塌是陡坡上大块的多裂隙的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现象。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地在地震力或重力作用下暴发的饱含大量水、泥、砂、石块的洪流。海啸是地震使海底地形变化,如海底陷落或隆起促使海水突然被排挤出去或吸引进来,而产生海水快速的运动。地震时的大火则是由于地震时电线短路、燃料油管和容器破损,触及火苗而引起的。
地震无论是直接灾害还是次生灾害都给人们的生命、城市生活、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我国的唐山大地震,正是由于发生在工业城市,人口稠密,建筑物众多才导致唐山市区转眼间变成一片废墟,数十万和平居民转眼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再如1923年东京和横滨沿海发生8.2级大地震。当时大多数居民正在做午饭,由于炉灶翻倒、锅炉倾倒、煤气管道破裂、电线短路、油库爆炸等引发大面积火灾,横滨市几乎全部被烧光,东京的2/3城区化为灰烬,死亡十多万人。地震还引起的海啸巨浪冲上岸来,把两座已成灰烬的城市冲洗得“干干净净”。
四、地震预防
地震的预防主要在于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如汶川地震中,经过设防的城市如都江堰市,虽然离震中很近,倒塌的建筑却不多。发生地震后能够迅速实施有效的救援、医疗救护、灾民安置等,减少地震人员伤亡。还要加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震前进行防灾救灾的科普知识教育,有计划进行救灾演练。因此,地震虽然是造成人口伤亡的天灾,但也不是不可预防的。如果能把握时机、运用防震知识就可以保护自己,减轻地震带来的伤害。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