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油画”与“水墨画”
作者:马建茂来源:原创日期:2014-03-05人气:2720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樊笼。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苏轼《王维吴子道子画》)无画之画,言之而意不尽。这正是中国水墨画最本质的特征。油画,虽说是“舶来品”,“混血儿”,但已成为中国绘画中一个重要的画种。如何使这一画种发展为像中国传统水墨画,具有中华民族特色,这是当代、甚至一直是从事油画创作者所困惑、迷茫、孜孜以求的问题。概括的讲,西方美术偏重于形与质,而中国美术则珍重神与韵,无论在西方和东方,都有不少画家在探索两者的结合。
中国水墨画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以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出现,其绘画工具材质是毛笔、水和墨。关于笔墨,古代的理解可谓至深至厚,如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意到笔不到、笔断意连,意同笔不同。谈到笔法则有抬、压、转、拧、绕、战、摆、拖等,可谓应有尽有。关于用墨,如墨而五色俱,干湿浓淡,焦润湿干;什么浓墨法、淡墨法、新墨法、泼墨法等等,可谓经论之至。在《画荃》中有“笔中用墨者巧,墨中用笔者能,墨以笔为肋骨、笔以墨为精英,笔竭时墨焦而屑,墨晕时笔化而溶”。这里对笔墨的论述可谓弥足珍贵。《古画品录》中有“气韵生动、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物赋形、经营位置、转移模写”等深厚精妙的方法论述,古往今来的中国画家,理论家们关于笔墨的精僻论述比比皆是,正是这流芳千古的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以及博大精深的绘画准则成就了一代代大师,成就了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巨作。
然而作为外来画种的油画同样具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油画作为艺术媒介的主流在西方政治、文化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同样作为西方主流的艺术形式,油画以其超强的表现力被西方绘画家们所推崇。早期油画作画程序相当考究,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即使有些作品可以很快完成,但也绝不粗制滥造,而是有条不紊按步骤进行。一般分为七步:画布上胶、制作底子、素描造型、塑造基底、厚涂、透罩、重复进行。其次笔法也分为润、拖、拓、凿、挖、压、扁、括、枯等手法,而油画最大的优势是丰富的表现力度,技能采取古典画法中对真实对象的写实描摹,又能通过制作肌理厚涂等手法使画面具有丰富的视觉冲击力。
目前在中国,油画艺术工作者尝试将中国文化融入油画的同时,传统水墨画也受到了油画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悄然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使中国水墨画的艺术家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传统水墨画究竟何去何从?
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中国传统水墨画,还是外来的油画,都需要体现一定的“意”,即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绘画传统中的:“知与能的关系”(苏轼)“意在笔先”(《古画品录》)“无法之法”,(苏轼)以及最著名的意境说,都同样适用油画。中国油画同样可以表现含蓄的画外之意。就情感表现而言,同中国画相比,西方油画同样具有情感表现力度,从古典主义直到印象派,油画材质在不同时期画家们的笔下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从绘画技法上说,油画中对画面肌理的处理,或光滑如镜,或堆砌如山,也可以说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就像一个高级生命体,具有生命中所特有的情感。这种情感中来自画家自身,是画家对人类生存状态关注的结果。在当代中国画坛一些现代水墨画家,在以水墨材料绘画的同时也试图远离笔墨,在东方文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他们借助西方现代绘画构成表现等语言,宣泄情感,画面同时富有强烈的视觉张力。然而这都是一种简单的拿来主义,关于这一点林风眠先生早有先论,他认为“从历史方面观察,一民族文化之发达,一定是以固有文化为基础,吸收他民族的文化,造成新的时代,如此生生不息的。中国绘画过去的历史亦是如此”。事实上只有对东方艺术精神透彻理解,把东方艺术精神真正作为中国画画家的创作基石,再去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对现代中国水墨画创作来说才具有意义。
同样对做为外来画种的油画,除了遵循油画材质自身的自然科学造型色彩等规律之外,中国油画家们更要以中国画家在西方油画面前的拿来主义为鉴,让它融人中国绘画这支浩瀚之江,使其具有东方水墨画之独特神韵,而不是简单的照搬西方现代绘画,走西方的路子,而应通过自身的努力使油画民族化。古代东方和现代西方并不遥远,已是近邻,他们之间不仅能一见钟情,发生初恋而且也必然会结成姻亲,育出新人。东山魁夷就是属这一代新人,展开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和波切利的《春》,尤脱利罗的《巴黎雪景》和杨柳青年画的《瑞雪丰年》,马蒂斯的画作和蔚县剪纸,宋徽宗的《祥龙石》与抽象派绘画代表作……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感受,像哑巴夫妻,即使语言隔阂,却默默地深深相爱着。同样的,作为中国的油画家,赵无极,朱德群是在油画的中国化,民族化领域中的杰出代表。在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中国绘画应敞开胸怀、广取博收,是作为这个时期重要的绘画表现形式的中国油画已与中国画一起成为中国艺术之园两枝美丽的奇葩!
中国水墨画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以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出现,其绘画工具材质是毛笔、水和墨。关于笔墨,古代的理解可谓至深至厚,如意在笔先,以意使笔、意到笔不到、笔断意连,意同笔不同。谈到笔法则有抬、压、转、拧、绕、战、摆、拖等,可谓应有尽有。关于用墨,如墨而五色俱,干湿浓淡,焦润湿干;什么浓墨法、淡墨法、新墨法、泼墨法等等,可谓经论之至。在《画荃》中有“笔中用墨者巧,墨中用笔者能,墨以笔为肋骨、笔以墨为精英,笔竭时墨焦而屑,墨晕时笔化而溶”。这里对笔墨的论述可谓弥足珍贵。《古画品录》中有“气韵生动、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物赋形、经营位置、转移模写”等深厚精妙的方法论述,古往今来的中国画家,理论家们关于笔墨的精僻论述比比皆是,正是这流芳千古的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以及博大精深的绘画准则成就了一代代大师,成就了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巨作。
然而作为外来画种的油画同样具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油画作为艺术媒介的主流在西方政治、文化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同样作为西方主流的艺术形式,油画以其超强的表现力被西方绘画家们所推崇。早期油画作画程序相当考究,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即使有些作品可以很快完成,但也绝不粗制滥造,而是有条不紊按步骤进行。一般分为七步:画布上胶、制作底子、素描造型、塑造基底、厚涂、透罩、重复进行。其次笔法也分为润、拖、拓、凿、挖、压、扁、括、枯等手法,而油画最大的优势是丰富的表现力度,技能采取古典画法中对真实对象的写实描摹,又能通过制作肌理厚涂等手法使画面具有丰富的视觉冲击力。
目前在中国,油画艺术工作者尝试将中国文化融入油画的同时,传统水墨画也受到了油画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悄然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使中国水墨画的艺术家们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传统水墨画究竟何去何从?
艺术是相通的,无论是中国传统水墨画,还是外来的油画,都需要体现一定的“意”,即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说,中国绘画传统中的:“知与能的关系”(苏轼)“意在笔先”(《古画品录》)“无法之法”,(苏轼)以及最著名的意境说,都同样适用油画。中国油画同样可以表现含蓄的画外之意。就情感表现而言,同中国画相比,西方油画同样具有情感表现力度,从古典主义直到印象派,油画材质在不同时期画家们的笔下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从绘画技法上说,油画中对画面肌理的处理,或光滑如镜,或堆砌如山,也可以说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就像一个高级生命体,具有生命中所特有的情感。这种情感中来自画家自身,是画家对人类生存状态关注的结果。在当代中国画坛一些现代水墨画家,在以水墨材料绘画的同时也试图远离笔墨,在东方文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他们借助西方现代绘画构成表现等语言,宣泄情感,画面同时富有强烈的视觉张力。然而这都是一种简单的拿来主义,关于这一点林风眠先生早有先论,他认为“从历史方面观察,一民族文化之发达,一定是以固有文化为基础,吸收他民族的文化,造成新的时代,如此生生不息的。中国绘画过去的历史亦是如此”。事实上只有对东方艺术精神透彻理解,把东方艺术精神真正作为中国画画家的创作基石,再去借鉴西方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对现代中国水墨画创作来说才具有意义。
同样对做为外来画种的油画,除了遵循油画材质自身的自然科学造型色彩等规律之外,中国油画家们更要以中国画家在西方油画面前的拿来主义为鉴,让它融人中国绘画这支浩瀚之江,使其具有东方水墨画之独特神韵,而不是简单的照搬西方现代绘画,走西方的路子,而应通过自身的努力使油画民族化。古代东方和现代西方并不遥远,已是近邻,他们之间不仅能一见钟情,发生初恋而且也必然会结成姻亲,育出新人。东山魁夷就是属这一代新人,展开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和波切利的《春》,尤脱利罗的《巴黎雪景》和杨柳青年画的《瑞雪丰年》,马蒂斯的画作和蔚县剪纸,宋徽宗的《祥龙石》与抽象派绘画代表作……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感受,像哑巴夫妻,即使语言隔阂,却默默地深深相爱着。同样的,作为中国的油画家,赵无极,朱德群是在油画的中国化,民族化领域中的杰出代表。在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中国绘画应敞开胸怀、广取博收,是作为这个时期重要的绘画表现形式的中国油画已与中国画一起成为中国艺术之园两枝美丽的奇葩!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