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上溪镇古建筑的开发保护分析与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更是各领风骚,竞相体现着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作为能够充分彰显一座城镇深厚文化底蕴的仿古建筑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已经把它看做是一座城镇建筑文化的气质、名片、灵魂和文脉。
一、义乌上溪镇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浓厚的文化底蕴
上溪镇地处义乌西大门,被列为浙江省中心镇,是义乌市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副中心城区,纳入义乌十分钟经济圈,处在义乌“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义西南“一翼”的中心位置。上溪镇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蓄水3000余万方的义乌市第一大水库—岩口湖、避暑胜地大草坪、马岭石林、岩下瀑布、黄山洞、里美山古松、萧皇岩千年古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八面厅古建筑、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晗故居、吴店烈士陵园、沈约公园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上溪旅游黄金线的开发和休闲农家游的发展提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古建筑中其中最有名的是黄山八面厅,黄山八面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确切的建造年代,是鉴定清中后期浙中民居的典型建筑。始建于清嘉庆元年,历时18年建成。黄山八面厅原名振声堂,位于义乌市上溪镇黄山五村,趴义乌市中心约25公里。前临凰溪,后靠纱帽尖山的谷地,地势高峻,海拔高度200米。乾隆五十八年(1793)左右,义乌西乡著名的火腿商人陈子突(1720一1793,字伯寅,娶妻楼氏)命其孙陈正道筹划建黄山八面厅,历时三年,于清嘉庆元年(1796)破土动工,嘉庆十八年(1813)落成挂匾。该建筑占地0.29公顷,平面呈长方“回”字形布局,主轴线上分布有花厅(花园)、门厅、大厅和堂楼四座厅堂,两条副轴线上为南、北跨院分四座厢厅,共八座厅堂。功能上融家祠、厅堂和家居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黄山八面厅以其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和木雕艺术著称,整个立面装饰具有徽州门头的装饰风格,其木雕为东阳木雕艺术发展至顶峰时期的典范之作,堪称雕刻艺术博物馆,是一朵雕刻艺术的奇葩。同时,它又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古代雕刻艺术的博物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目前,义乌也正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借此机会,我想对上溪镇建设中如何保护和开发建筑文化谈几点不成熟的建议!恳请斧正。
二、对上溪镇建筑文化开发和保护的具体建议
重点保护开发黄山八面厅。目前,清代的古建筑雕刻艺术象黄山八面厅保存如此完好的已经很少,建议建设要做到统筹兼顾,把保护开发古建筑和整合民风、民俗、传统文化遗产等有机结合,古建筑群落和民俗村落进行链接形成经贸化商业古建长廊。不仅对义乌黄山八面厅重点保存,对其他遗存的古建筑、古街区、古村镇要也要切实加以保护,不可强拆、不可擅改、不可妄动,并不遗余力的对残损古建进行修缮,而且要修旧如旧,对掌握技艺的民间艺人,独特文化,群体、语言、服饰、信仰、婚丧习俗,音乐舞蹈、手工工艺要传承和发展。对古建筑群落和民俗村落进行链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建文化长廊,吸引更多的目光关注义乌这块神奇的土地。
目前除了一些已被划入市级文物保护名单的祠堂、名人故居、古村落外, 清后期风格的各式古建筑遗留在民间的稀散的古建筑均面临着被遗弃的尴尬处境。由于近年来不少农村都规划实施旧村、空心村改造,加上有上百年历史的古民居都已鲜有人居住,因此散落在农村的古建筑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由于老宅没有人居住,很容易遭到风、雨、雷电、火的袭击而遭损毁,有一些老宅的梁柱和木板雕花都相当精致。但由于缺少保护意识,房屋也没有及时划入文物保护范围,因此大部分老宅得不到有效的修缮,有的甚至还发生过屋顶雕花板被盗的事件。由于居住在老宅中的农村居民,受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只能居住在祖上留下来的古民居中。但依照当前各种补助条件,很难激发这些居民对古民居进行修缮的积极性。
对于做好古建筑保护和开发工作,我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加强领导。成立保护古建筑领导小组,负责古建筑保护的规化、编制和保护开发的组织协调、负责抓好古建筑各项保护开发工作的落实。②明确责任。各相关部门明确各自已的工作职能,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古建筑保护工作,做好调查、登记、规划、保护、维修、利用和开发等工作。③加大宣传。利用电视、广播、宣传专栏、标语等方式。宣传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扩大宣传层面,让社会民众充分认识开展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而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古建筑保护工作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古建筑保护社会氛围。④深入调查。组织精干力量在全市范围内对古建筑情况进行一次地毯式的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古建筑情况,拍摄照片、造册登记、归档管理、作好相应的规划保护开发,计划组织实施保护工作。⑤综合利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发挥重点古建筑的文化资源优势,将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同经贸、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我县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发展。
结语
一座城镇文化积累越深厚,古建筑遗存越丰富,它的景观特色就愈强烈,环境形象也就更加丰富动人。古建筑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还对我国的国民素养起着积极地教育作用。人们对于凝聚着科学、艺术的成就和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古建筑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希望能精心保护,供后人鉴赏。古建筑可以反映多种艺术成就,如雕塑(包括石雕、砖雕、木雕)、绘画书法、镶嵌、堆叠工艺等,这些都为现代建筑师、艺术家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料,没有这些思维、艺术、技术积累的历史台阶,后人不可能攀登建筑艺术的高峰。保存开发好这些古建筑资源,并让其带动本地经济发展,是一项坚巨任务,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李宝会.建筑文化的交融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 01 期.
[2]温新建. 建设山水型的城市环境[J]. 现代科技( 现代物业下旬刊) ,2009,( 6) .
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