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春秋、战国时期歌唱艺术探微

作者:绍兴艺术学校—李明兴来源:《神州》日期:2014-05-13人气:2328
歌唱在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一直是一种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春秋、战国时期歌唱更加盛行,它几乎是社会各阶层的共同爱好,而且得到了广泛流行。由于社会的需要,这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民间歌手和专门介绍歌唱艺术的歌唱理论,并有专业传授歌唱的人。

一、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由于歌唱与庶民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春秋末期,一些人把周代统治者为查民情而设立的“采风”制度所搜集下来的歌词“风”与古老的祭祀歌曲“颂”,以及贵族所创作的歌词“雅”,选择形成“诗三百”的集子,被后世称之为《诗经》。虽然《诗经》的主要内容如“风”都是诗歌歌词,我们没有歌谱加以考证,但从歌词结构上可以看出,其曲式结构大致有十多种,如分节歌、主副歌、换头、联曲等形式。在表演形式上有独唱、对唱、帮腔等形式。这些民歌充满了热烈的生活气息。它的题材多种多样,有爱情的(如关雎)、劳动的(如沆慷歌);有生活风俗的;有讽刺的(如硕鼠);有童话的等。体裁形式也很丰富,其中有后世称为“号子”、“奋歌”类的劳动歌曲,以及山歌一类的抒情歌曲等。表现的情感也是丰富多样的,包含了轻松愉悦、深沉悲痛、曲折迂回、慷慨激昂、愁思感叹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二、孔子对歌唱艺术的贡献

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前551—前479年),积极提倡音乐教育,他一生进行音乐艺术实践——弹琴、击筑、鼓瑟、唱歌,并把音乐作为“六艺”之一加以传授。他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曾把《诗经》作为歌唱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并对爱情歌曲加以以下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三、屈原与《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地区的音乐相当发达,歌唱的风气尤其盛行,能应和而唱许多流行歌曲的达数千人之多,而伟大诗人屈原(前340—前278年)创作的许多可唱歌词收入在《楚辞》中,促进了楚国歌唱艺术的重大发展。其中《九歌》就是专门为祭祀而写的附有标题的充满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的声乐套曲,如“云中君——祭女性的云神的歌、东君——祭太阳神的歌”等。

四、声乐理论

在歌唱艺术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声乐理论,如《乐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矩,句中鉤,累累乎端如贯珠。”这段史料说明当时歌唱者已注意到歌唱气息的运用和对演唱控制的严格性。大意是说歌唱声音向上进行时,要像向上高举,反之,要像向下沉落;声音在转折处要干脆,像折断东西一样;休止时要像枯树一样沉寂;突然的曲调变化要像折线一样有棱角;婉转的曲调变化要像曲线那样流畅而无痕迹;声音的连续进行要很连贯,像一条线串成的珍珠一样。又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的一段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这段史料说明歌唱教师在选择学生时对声音的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

五、歌唱家及歌唱教师

随着歌唱艺术的发展,民间出现了许多歌手如王豹、绵驹、韩娥、侯同、曼声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韩娥是战国时期韩国一位民间女歌唱家,以善于唱情著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就出自对韩娥美妙歌声的形容。《列子·汤问》载:“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一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啼涕泣,三日不食。娥复曼声长歌,一里老幼欢忭,不胜其乐,乃厚赂而遣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效韩娥之遗声也。”从这段史料中可以得知,韩娥的歌唱技艺非常超群,歌声极其动听,使人听其悲而泣,听其悦而乐,甚至造成人们世代效仿的局面。可见韩娥在歌唱时对音乐的处理、情感的表达和声音的控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秦青是一位歌唱技巧相当高超的歌手,而且是当时非常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列子·汤问》载:“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而辞归。青饯之于郊。乃扶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谭乃谢求反,不敢言归。”意为薛谭年轻自负,自以为已经掌握了老师歌唱艺术的奥妙,便向其师告辞回家,秦青非但没有挽留,而且在郊外为他饯行。临别时秦青打着拍子满怀惜别之情地演唱了一首歌,声音响亮,连远处的树木也瑟瑟作响;感情饱满,连天上的白云也停留下来。薛谭非常震惊,深感自己的不足,连忙向老师谢罪并请求返回继续学习。这则故事在对秦青出色的歌唱技艺加以描绘之外,还反映出秦青高尚的师德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及古代声乐教育家在教学中采用的启发式教育和示范作用所产生的良好效果。这种教学方法至今仍是声乐教学中最通用、最有效果的方法。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曾对此时期歌唱家的歌唱艺术作过精辟的分析:

“譬犹不知音者之歌也:浊之则郁而无转,清之则燋而不讴。及至韩娥、秦青、薛谭之讴,侯同、曼声之歌;愤于志,积于内,盈而发音,则莫不於律而和于人心。何则?中有本主以定清浊,不受于外而自为仪表也。”就是说:关键在于他们有内心的思想情感需要表达,这种思想情感到了不可抑制的程度,冲出来就是歌声。而且正因为他们是按照内容的要求来控制声音的清浊变化,而不是单纯去追求声音外在的美,所以才能既有符合声音变化规律的美的形式,又能够深深地打动听众的心灵,又近乎神奇的艺术境界。

在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在我们研究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探索声乐教育前进方向的时候,我们仍沿用着古人那样以真挚的情感驾驭精湛的发声技巧,以情带声,追求 “声情并茂”,充分展现着声乐神奇的艺术魅力。

参考书目:

1、李雪季主编《中国音乐圣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孙继南 周柱铨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3、吴钊、刘东升编著《中国音乐史略》[增订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