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英语名词化对应用汉英翻译的启示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原创日期:2014-05-14人气:2907
应用文本翻译(pragmatic transition)涉及的是专门用途英语(ESP),专业性和规范性很强(伍峰、何庆机 2008)。应用翻译包括除文学翻译与权威性学术著作之外的所有文本的翻译,包括科技、经济、商贸、旅游等,以及其他应用性文本。随着国际交往在经济、技术、法律等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频繁,各类应用文本翻译在翻译实践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同时,应用文体翻译的研究也快速发展。《中国科技翻译》和《上海翻译》等刊物上出现了大量研究商贸、法律、科技等各类实用文体翻译的学术论文。名词化(normalization)现象在应用文本翻译中的研究也开始增多,但大多集中在对于商务英语合同或者金融语篇、法律文本等应用文体语言特点的分析,以及在这基础上提出汉译的建议。而关于名词化对汉译英指导意义的研究并不多见。汉译英中的目的语是英语,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中国学习者来说,英语语感和英语表达能力对翻译结果起决定性作用(陈宏薇、李亚丹 2004:12)。本文通过实例英汉互译的分析来体现英语名词化的功能和对于翻译,尤其是汉译英的表达效果的指导意义。

1. 英语名词化理论与研究

学术界对于名词化的解释有所不同。Quirk等人(1985)从词性的角度将名词化定义为在形态上与小句谓语相对应的名词短语。一些认知语言学家也认为一个在形态上与小句谓语相对应的名词短语都属于名词化。名词化从结构上说是一种把动词或形容词通过一定的方式如加缀、转化等转换为名词的语法过程(李梅 2010:131)。朱永生(2006:84)从语义功能的角度指出名词化指的是把某个过程或特征看作事物,而词性转换只是这种现象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他还纠正了语言学界将名词化类型仅限于把过程看作事物这一种,并提出还包括了把特征和评价看作事物这两种。随着Halliday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首次提到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这一概念,之后出现了大量与此相关的研究和成果(朱永生 2006:83)。Halliday(1985)认为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重要手段,是创造语法隐喻的最有利的方式。这里涉及到了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一致式(congruence),它指的是语义和语法层面在他们共同进化的起始阶段的相互关系。一个隐喻形式必然要与一个非隐喻形式对照,这个非隐喻形式在Halliday(1985:351)理论中就是一致性,其语法表现形式为一致式,反之为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名词化就是从真实表达客观世界向曲折反应客观现实的演变过程,话语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变得不一致,产生不同语言层次间的张力,导致语法隐喻的产生(Halliday 1994)。对于名词化的具体分类有多种说法。语言学界几乎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同一类型,即把过程看做事物。朱永生(2006:85)认为名词化应包括三种情况:1)把过程看做事物。按照一致式的要求,过程由动词来完成。而非一致式中,则由名词来体现。2)把特征看作事物。在一致式中,事物的特征是由形容词体现的。而在非一致式中,则可以由名词来体现。3)把评价看作事物。在一致式中,评价意义由情态动词或者情态副词体现。而在非一致式中,则可以由名词来体现。王立非和刘英杰(2011:58)则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分类,更加具体的明确了的名词化的范畴。将名词化分为词汇名化和句法名化两类。词汇名化包括动词名化、形容词名化,这与朱永生提出的内容是一致的。句法名化包括V-ing结构,to不定式结构和小句三类。

名词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近10年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英语名词化问题,并以功能语法和认知语言学为主要研究视角,对名词化的功能和语体特征开展讨论(王立非,刘英杰 2011)。出现了对多种语体(法律、科技、广告、文学等)名词化运用的研究,并有实证研究发现语体正式程度和名词化程度成正比,在科技和法律文体中比例最高,童话和简易读物中比例最低(杨信彰 2006)。这也正符合Halliday对名词化隐喻来自科学和其他技术领域语域的判断。在行文正式的语篇中,名词化增加了语篇的理性、技术性和客观性等(侯奕松 2011:152)。应用文本的这一语言特点随着ESP翻译在翻译实践中所占的比例的加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一步考察会发现名词化在应用文本中的翻译研究多采取分析科技、商务、法律等领域的文体特征以及名词化使用的特点和规律为主要内容,辅以对汉语译文的建议(陈夏南 2006;傅敬民 2007;陈黎峰 2007等),而对于名词化指导ESP汉译英的研究相对少些,这与汉语的名词化结构在使用频率上低于英语(丛迎旭 2004)不无关系。虽然对于英语名词化在汉译英中的研究不多,但已经出现很多对于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名词化现象的研究(刘国辉,陆建茹 2004;Sun & Cong, 2005; 王立非,陈功,2008等)。对汉译英翻译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因为从理论上来讲,不管写作还是翻译都属于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整个遣词、造句、组段、谋篇的过程极为相似。从教学上来讲,外语学习中的写作和翻译两种语言技能都涉及利用语言文字符号进行思维内容的产出,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共同的教学指导原则(胡德良,孙红艳,2010)。朱柏桐(2006)认为汉译英的实质就是英语写作,进行汉译英时要根据英语的写作方法,用英语思维来构建翻译。

2. 应用文本翻译中英语名词化功能与翻译分析

应用翻译所涉及的文本包罗万象,翻译的重点也有词汇层面、句法层面、文体修辞层面等不同。翻译采用的策略也不必在传统的“忠实、通顺”或者“信、达、雅”(伍峰,何庆机 2008)。本文仅选取金融语篇中的一句表达同一内容的一致式和隐喻式中英文句子为例(如图1),来探讨名词化的功能及其对翻译,尤其是汉英翻译的启示。

图1:一致式隐喻式中英文句子对比

从功能分析看,本例中句子A和C为一致式,句子B与D为隐喻式。根据Halliday(1985,1994)的隐喻理论,这种属于概念隐喻范畴的名词化有三种功能。第一,可以使原本动态的过程变为静态(A→B),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寻常的方式。一致式体现中,一个语法范畴只能体现一个语义特征,而在隐喻式中,一个语法范畴去能体现两个或者多个语义特征(李瑞芳、孟令新2004:80)。动词reduce, improve 和surprise体现过程意义;china’s commercial banks体现参加者意义。但是在隐喻式中,reduction, improvement和surprise可能既体现过程意义,又体现参加者意义;China’s commercial banks在隐喻式中可能既体现参加者意义,又体现环境意义。第二,通过动态过程名物化,利用英语名词短语可以包含若干修饰成分的语法特点,增加名词短语的信息量,从而达到浓缩信息的目的。Halliday(1994)认为这种隐喻式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其词汇密度(lexical density)上。所谓词汇密度,就是小句中实词项之和与小句中各分句之和的商。商值越大,词汇密度就越大,书面语(隐喻式)倾向就越明显。反之,商值越小,词汇密度就越小,口语式(一致式)倾向就越明显。该例中一致式的A句包含2个小句和16个实义词,词汇密度是8。隐喻式的B句只有1个小句和14个实义词,词汇密度是14。显然,名词化加大了词汇的密度。基于应用文体的语言正式、规范和客观等特征,这两种式样的句子也为应用文体翻译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第三,名词化隐喻利用了英语名词短语可以不包括人称代词的特点,对施事进行虚化。通过名词化(A→B),施事的china’s commercial banks在隐喻式中变成了环境成分i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甚至也有彻底略去施事的表达。例如:The marketing manager has appraised how the new product was advertised。该句的隐喻式there is an appraisal of the advertisement on the new products中,彻底略去了施事,使得句子体现的意义更为客观。依据实用文体(包括商务、法律和科技等)以客观描写和陈述为主,很少带有感情色彩,语言规范化、正式化和程式化等特征(陈建平2010:25),名词化的隐喻式的以上三个功能非常符合应用文体的语体特征。

从英汉互译的角度,本文的例句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它们分别是:一致式英文A的对应一致式译文C,也可以是隐喻式译文D;隐喻式英文B的对应隐喻式译文D,也可以是一致式译文C;一致式中文C的对应一致式译文A,也可以是隐喻式译文B; 隐喻式中文D的对应隐喻式译文B,也可以是一致式译文A。如图2所示:

图2:一致式隐喻式英汉互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一致式的句A和句C的互译以及隐喻式的句B和句D的互译属于结构对应,完全对照,因而相比原文和译文的一致式和隐喻式的互换要简单。通常认为英美国家的人比较喜欢用抽象的名词,而汉语里动词用的多,因此英译汉时,我们通常把英语的抽象名词翻译成汉语的动词;而汉译英时,往往要把汉语的动词转换换成英语的抽象名词(冯庆华 2010:69-70)。所以在一致式和隐喻式互换的翻译中,句A和句D的互译显然没有句B和句C的互译受到的关注多。而对于英译汉的句B到句C,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如上文所说,很多名词化现象的翻译都是基于英译汉的,也就是通常建议的将抽象的名词化结构进行调整,进行词性转换或者断句。从汉译英角度,C句译为B句属于一致式中文译为隐喻式英文。基于该例句的名词化表达实现的三种功能,译文B更符合应用文体的英语语言特征。此外,这里还涉及到汉语的范畴词的省略问题。因为汉语中的范畴词使用要比英语广泛的多,但直接翻译到英文中不增加任何实质内容,只能使句子变得冗长,应该删除(李长栓 2004:276)。此类的范畴词还有“发挥…的功能”、“完成…的任务”、“实施…战略”等。该例中C句的“采取措施”因为英文译文B使用的名词化隐喻式而被剔除,更符合英语的表达。

以上例句分析了名词化这一隐喻式表达法对于提高汉译英的表达效果所起到的作用。除了功能分析的符合应用文本语言特点外,还避免了只注重形式上的对等。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指出,翻译的对等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而且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意义的对等更为重要(陈建平 2010:101)。如若完全使用一致式,语言形式上未能摆脱原文,表达也过于平淡。例如:

2006年底,个别员工被指控涉嫌参与信托违约、贿赂、逃税等违法活动,随后西门子立即采取了全面的措施,确保公司行为的完全合规性。

译文1:At the end of 2006, individual company employees were accused of involving themselves in illegal activities such as breach of trust, bribery and tax evasion. After that, Siemens initiated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make sure that the company is obeying the rules fully.

译文2:In the wake of the accusations leveled at individual company employees at the end of 2006 (suspicion of breach of trust, bribery and tax evasion), Siemens initiated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ensure full compliance at the company.

一致式的译文1显得平淡,而且未摆脱源语的结构,有死译的嫌疑。而使用了名词化的译文2更好地表达了源语的语义信息,在风格上也更符合源语。而且一致式语句越长,需要的自我推理时间越长,语句的关联度越小,名词化的隐喻式与参与者、环境成分越近,相容距离就越短,认知的关联度就越大,认知效果就越好(李梅 2010:130)。

3. 英语名词化翻译的限制

名词化隐喻的使用并非是多多益善。Halliday早在1985年开始对名词化进行分析时候就指出小句被“打包”为名词或名词组后,其语义成分不是不变的,但是部分信息会丢失,并以alcohol impairment为例对此进行分析。他还提出,由于隐喻式的名词化的使用,使得词汇密度变大,文章难度也就越大,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如果语言信息过度密集,对于阅读者的理解必然造成一定影响(胡壮麟 1994)。有时为保持句子平衡,避免结构布局混乱,要尽量避免多个名词化连用(嫪海涛 2010:49),否则显得结构冗赘,意义生涩难懂。因此,名词化不是越多越好,它虽然使表达更加凝练和集中,但是由于名词化手段转换而来的抽象名词,使语篇信息密度增大,语义关系有时不明。用的过多的话就可能造成灾难(连淑能 1993)。从这个意义上说,名词化还违背了过去30多年里蓬勃发展的简明英语运动(plain English movement)所提出的简明英语的倡议。李长栓(2004)对简明英语运动的发展以及简明英语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简明英语基本原则就是从内容、句式到用词,都力图做到清晰易懂、言简意赅;形式上一目了然。这一理念已经扩展到很多实用文体领域,包括法律、金融、商业、科技领域等,尤其对于法律英语这一正式度很高,也极其严谨的语言来将尤为如此。Haggard(2003,转引自季益广,2005) 认为,名词化结构往往造成法律文本结构臃肿、语气呆板,其实,名词化只不过是将简洁明了的动词变成了浮华累赘的名词。对于翻译而言,也要避免过多地使用这种去简就繁的译法。

不同于Haggard认为的名词化只是简单的名词和动词的转化,叶子南(2007)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名词化进行分析并指出了对翻译的指导意义。他认为在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句子转换中,词性转换虽然没有改变语义,却有可能改变读者心里的感受,例如本文例句中的“China’ commercial banks are taking measures to reduce……”和“the reduction of…… i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对于读者心里层面上的冲击力度是不同的。他指出这个心理层面的分析并不是一概而论地建议翻译者使用词性转换与否,而是意在促进译者把原文的过程变得更精确透彻。

4. 结语

本文基于对英语名词化理论的分析,并以其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使用为指导,通过实例分析名词化在翻译中的体现来探讨这一重要的语法隐喻现象对于ESP语言翻译的启示,尤其是汉译英过程的一致式向隐喻式的转换,指出熟练掌握名词化并在译文中综合运用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必要。本文的研究属于描述性研究,缺乏数字统计和语料分析,而且所选例句仅为名词化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未涉及其他类型的名词化。因此,在建立新闻、法律、商务、科技等不同体裁应用文体翻译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名词化隐喻的种类和意义以及翻译等内容的研究将是对本文研究的有利的佐证和补充,也必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