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教学误区分析及突破探微
误区一:识字教学被简单程式化
“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检查字词—初读感知—再读品味—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这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流程,其中“检查字词”这个环节往往“理所当然”地放在了阅读之前。当我们在不停地按着鼠标一个接一个出示字词与拼音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蜻蜓点水式的检查对于实际的汉字积累又有多大的作用呢?学生大声齐读两遍之后,可能不少同学还根本不能给这些词准确注音,更不用说准确无误地书写与运用了。
误区二:识字教学被机械强制化
大多数教师的理念中,“识字教学”就是要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扫清文字障碍,弄清字音字形,理解词义。考试时要能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拼音。所以,在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让学生弄清疑难字词之后,就会安排学生课后抄写生字词,然后通过听写检查。面对学生在听写对了这个错那个的现象,老师们有没有去想:学生为什么总是喜欢将这两个字弄混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牢牢记住这两个字,准确无误的运用这两个字呢?
误区三:识字教学备考突击化
近几年来,宜昌地区中考试卷的第一部分就是“汉字”,10分的分值,往往考察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汉字写拼音、根据语境辨析同音字字形字义和汉字的一字多义等能力。由于平常的汉字教学不够深入,学生的掌握情况不太理想,所以教师往往要在中考复习中花大量的精力来对多音字、形近字、成语等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展开突击训练,天天读资料、背资料,做习题。到头来面对考题还是模棱两可,凭运气得分。
那么,如何让识字教学真正有效,不再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景之作”呢?教学实践证明:汉字随文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策略一:“趣味串珠”教多音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多音字的时候,先让学生根据语境辨析该字在本句中的读音,然后引导学生由此读音牵出其它读音,再进行有趣的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根据不同读音各造一个句子,后面的同学顺着前一位同学的思路接着说,且让这些句子组成一段表意较完整的话。
比如教学《紫藤萝瀑布》,在品味语言时,一位同学品味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我让同学们齐读了“忍俊不禁”,然后一起回顾了“禁”的另一个读音,再请两位同学按要求进行“串珠”说话训练。甲生说:“为了我们能健康成长,班主任一再强调:禁止同学们拿零食当饭吃!”乙生接着说:“但李金谋同学依旧禁不住小卖铺的诱惑,只吃零食不吃饭。”又一生接着补充:“有一次,他一节课就请假上了两次厕所,一出教室门,捂着肚子撒腿就跑,那滑稽样真叫我们忍俊不禁。”就这样,让后一位同学随着前一位同学的思路接着说话,要求用上同一个字的不同的读音,在一般造句的基础上稍微增加了一点难度,但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开动脑筋训练思维,从而在说话的游戏中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多音字的印象。
策略二:“比较异同”教形近字。我曾对班上学生作文、听写、默写中的错别字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结果表明近80%的错别字是因为形近字辨析不到位。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容易记混的字,教师要让学生找出与之相近的其它汉字,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辨析异同,然后根据字义加以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准确辨析识记形近字的能力。
如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历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文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该生读完,我便问大家:“‘无暇及此’怎么理解?”学生回答:“就是没时间顾及这些。”“‘暇’字怎么写?这个字还可以组哪些词啊?”“自顾不暇!”“哪些字跟‘暇’读音相同字形又很相近啊?”我接着问。学生说我板书,将“暇”、“遐”、“瑕”纵向列出,然后引导学生找出三个字的相同部分和不同部分,思考:不同偏旁的“xia”意义有什么不同?借助工具书明确:“‘日’字旁的“xia”是‘时候、空闲’,‘辶’字底的“xia”有‘远’、‘长久’之意,‘王’字旁的‘xia’指‘玉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接着让学生选词填空:闻名( ) 迩、( )不掩瑜、无( )兼顾、( )瑜互见、( )想联翩 。又如教学《石壕吏》,辨析“戎”、“戒”、“戊”、“戌”。总结这样的规律加强记忆:“戊戌”天干地支是空横,有“人”守卫(“戍”的左下部分象一个“人”守在城门底下的)读作“shu”,下藏兵器(“戎”的左下部分象古时作战用的兵器)读作“rong”,安上篱笆(“戒”的左下部分象篱笆)读作“jie”。让学生用此方法辨析“籍”和“藉”,“燥”和“躁”之类的形近字,学生往往兴致很高,经过一番比较分析之后的记忆就会变得非常深刻。
策略三:“迁移拓展”教抽象字。 对于一些意义较抽象的汉字,教师要想办法将其教得形象易懂好记,并由此迁移积累含有本字且用法与文中完全相同的成语。
如“既”和“即”不少同学就是凭感觉乱用的。我就在黑板上将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写出来,然后我让学生把两个字当作图画来猜其中表达的意思。讨论的基础上让同学们明白:前一幅图是“靠近器皿,准备就餐”;第二幅图是“已经吃过,准备离开”。讨论之后总结:“即”有“靠近、接触”的意思,“既”有“已经”的意思。然后思考:哪些词语中的“既”是“已经”的意思呢?哪些词语中的“即”依然是“靠近、接触”的意思呢?经过思考可以想起这些成语:“既成事实”、“既往不咎”、“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有了这个分析过程,学生不仅将“既”和“即”区分得很清楚了,还积累了与之相关的其它常用成语。类似这些意义较抽象的汉字就要引导分析汉字本义,尽可能形象性地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最好是能达到过目不忘的境界,真正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
汉字表意丰富,识记难度高,死记硬背、机械抄写的方法不可取。我们要开动脑筋,在阅读教学中开展随文识字,帮助学生辨析和识记,真正让学生达到会读、会写、会用的境界。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