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关于民间“乐人”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思考——以中国民间侗族琵琶歌为例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原创日期:2014-06-27人气:1418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正在改变着人们对于民间音乐的界定和感受,许多民间音乐失去了一直赖以存在的那种相对稳定和封闭的环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濒临灭亡。虽然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就进行了四大民族音乐的集成工作(包括编纂民歌、民族民间器乐曲、曲艺音乐、戏剧音乐等),近年来,又十分重视民间音乐的保护,但是我们目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依然面临着许多严峻问题。如何更好地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进行传承和保护,使其在适应现代化语境的前提下更好地保留传统特色和民族特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我国的传统音乐历史悠久,是我国各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沉淀着各民族人民群众特有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心理结构,是构成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以人的行为作为存在、表现和传承基础的,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人而言,缺少了人的行为,更准确地说,缺少了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人的行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和传承基础。[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民间音乐离不开人这个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音乐的传承人和继承人是其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另外,从目前我国乃至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情况来看,传承人的问题尤为重要。因此,民间“乐人”作为民间音乐的直接创造者、传承者和见证者,拥有着对自身所处的民间音乐系统毋庸置疑的话语权,他们在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对于民间音乐的改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将以侗族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琵琶歌为例来探讨民间“乐人”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几个问题,并就民间音乐的保护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一、侗族琵琶歌的艺术特色和现状概述

1、侗族琵琶歌的艺术特色概况。

侗族琵琶歌在侗族被称为嘎琵琶(gal bic pac),分布于我国的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区侗族南部方言地区,是一种融器乐、声乐为一体的自弹自唱的说唱艺术,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

侗族琵琶歌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特点,首先,在琵琶琴的制作上,侗族琵琶不同于汉族的琵琶,它没有统一的形状,分为大、中、小三种形态,大、中型琵琶琴体相对较大,声音浑厚沉浊,多装三、四或五根琴弦;而小琵琶尺寸较小,声音明亮,多装三、四根弦。其次,琵琶歌有很强的韵律性,其歌词大都结构严谨,一般设有三韵:正韵脚韵、勾韵腰韵、内韵间韵。三韵环环相扣,唱起来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再次,侗族琵琶歌是一种弹唱艺术,有固定的弹唱顺序,一般是按照序歌——正歌——散歌的顺序进行。侗族琵琶歌一般是单人独唱,边弹边唱,配合以欢快的跳跃和语气的变换来抓住听众,乐师和听众一般都近在咫尺,便于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单人弹唱的曲目大都选择长篇传奇叙事歌,如《嘎章郎章妹》、《嘎珠郎娘美》等。另外一种弹唱的形式是,一人弹一人唱或多人一起弹唱。这种弹唱形式选择的都是一些比较短小的琵琶歌曲目。最后,侗族琵琶歌的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的历史、神话传说、生产经验、婚恋嫁娶、风俗习惯、社会交际等各个方面,世代传承,具有很强的寓教性。很多侗族老人将琵琶歌作为一种宣扬美德、抨击恶习的主要方式,当做教育后代的一种途径,甚至是一生的美的享受。

总之,侗族琵琶歌是生长于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和民族特色,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2、侗族琵琶歌的发展现状。

侗族琵琶歌历史悠久,琵琶歌唱词体现了侗族诗歌的最高水平,是研究侗族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资料。然而,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汉文化的不断渗入,加之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影响,侗族文化正在改变。近一二十年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开始了解侗族文化,侗族琵琶歌也因此走向市场化 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环境正急速发生变异。[2]另一方面,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很多琵琶歌都是由老一辈的歌师乐师口头教授,容易失传,有很大的随意性。老一辈人的逐渐老去,而很多年轻人开始走出家园,大量外出,失去了学习这一传统技艺的机会和环境,导致侗族琵琶歌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艺术珍品流失和传承人断裂的严重问题。

二、坚守传统,把握现代——民间“乐人”的现代性选择

从侗族琵琶歌的发展来看,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传承至今一直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要求。时至今日,面对越来越深入的现代化,民间音乐要想继续存活,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或保留或舍弃,都要民间“乐人”做出一定的选择。

“现代性”(modernity) 源自启蒙运动的理性思维,代表着与传统的决裂,强调革命、否定。这一概念的本质在于承认时间和历史的历时意识,在这一线性基础上对于旧的、过去的、老式的批判和抛弃,进行一种新的改变和创造。表面看来,这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事实上,在民间音乐的改造和发展这个问题上,传统与现代正如矛盾的两个面,对立而又共存。失去传统,民间音乐必然失去其本质的东西;固守传统,不肯面对现代语境,依然要被历史淘汰。因此我们在审视这一问题的时候,在考虑民间音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候,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这句话的重要性,综观长存于世的人类文化遗产不难发现它们无一例外的不是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只有如此才能不被历史洪流所淹没。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传统音乐承载着独特的民间文化,而文化也正是艺术的根脉,脱离了根脉的艺术必然会失去其本质,丧失其独立性和主权性,或被同化或被淘汰。如今,在民间音乐传承的过程中,的确在内容、审美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出现了异化,原本代表着人类原初的真善美、自然淳朴的天性、对生的渴盼和对死的敬畏以及本民族特有的思维心理、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被利益、欲望和人性的丑恶所替代,在市场的功利性的引导下,民间音乐表演活动逐渐沦为形象展演,在大规模的程式化复制中,失去了传统,失去了特色,失去了活力。

在现代化语境中,“传统”似乎已经成为“现代”的对立面和参照物,“‘传统’实际上是现代性的对应物和‘他者’,被用来表达‘现在’(the present) 与‘过去’(the past)的割裂与接续关系,并几乎成为后者的代名词。”[3]然而事实上,民间艺术所关注和承载的是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这里的“文化”并不是先天的、遗传的东西,而是指是人作为社会成员通过后天的学习并获得或形成的行为能力和方式, 以及对人类自身的认知和由此构建出的象征体系。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主要是了解影响艺术作品生成各种因素,比如地理生态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们的现实生活等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了解民间艺人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 进入艺人当下的生存状态之中, 成了民间艺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民间音乐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不断地借鉴和吸收不同的文化元素,并通过这种途径来强调自己族群的文化特定性, 在这种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实质上已经属于对传统的再创造了。

三、现代性语境下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

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了解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是为了寻找更科学有效的保护途径。在民间“乐人”进行自觉或不自觉地现代性转化过程中,政府应提供怎样的支持或建议,一直是民间音乐保护的重要环节。

1、进一步健全保护机制,重视政府的引导作用

自从中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保护措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申遗”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曾出现一股热潮,但毋庸置疑,很多政府只是看到了民间音乐盒“申遗”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或政绩效益,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创收,为了招揽游客而对保护对象乱加修改,忽视了其文化价值,无疑是舍本逐末,不科学不健全的保护机制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加速民间音乐的没落和消失。

从我们对侗族琵琶歌歌师杨金华的采访整理可以看到,政府行为对于民间乐人的影响始终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影响,他们在表演时对于歌曲内容、演唱形式、表演人数甚至服饰装扮等方面的选择很多是根据政府和领导的要求,也许他们并不清楚这种有意无意的选择中丢掉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只是关心上面的人喜不喜欢,上面的人要求怎么唱就怎么唱,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这种选择迎合了官方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在民间音乐的保护中,健全的保护机制和政府良好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2、注重继承人的培养

我国的很多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都是一种自然的传承模式,由老一辈的艺人亲自教授年轻人,即所谓的“口传心授”。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外出求学打工,导致年轻人的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年轻人更多的接触到了外来文化,娱乐方式、交流方式也极大地丰富起来,对于传统的民间音乐失去兴趣,不愿意去学习,老一辈的艺人又大都年逾花甲,很多民间音乐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比如已有近600年历史的北京智化寺京音乐是我国目前现存最古老的音乐之一,忠实地保存了中国宫廷音乐的基本风貌,然而其发展道路却是充满荆棘,智化寺京音乐在其辉煌时期曾有两百多首曲子,时至今日却只剩下四五十首,真正的传承人也只剩下一位近90岁的张本兴老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是十分脆弱的,传承人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灵魂。

在保护传承人这项工作中,首先在保护好老一辈的传承人,在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经济支持等方面给予传承人以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其次是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可以利用外出人员返乡时对他们进行传统音乐的传授,这点可以从家庭做起,也可以开办专门的学习班,还应把民俗活动作为培养兴趣、宣扬传统音乐的契机,吸引和鼓励年轻人参加民俗活动。最后,依靠教育也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把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有针对性的引入各级学校,不仅能更好的保护,也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3、发挥互联网等现代媒介的作用

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给民间音乐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民间音乐的生存环境、传播方式、传播对象,建立专门性的网站,提供交流和研究的平台、将民间音乐和电子商务结合起来、开设网络课程,拓宽教授途径等等,都将为民间音乐的发展带来机遇和空间。

四、结语

侗族琵琶歌虽然只是民间音乐的一角,但其发展和传承的脉络却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调查中,侗族琵琶歌传人在现实中作出的一系列努力有力的说明了我国传统音乐在传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的时代选择,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去研究和探索如何保护民间音乐和民间乐人。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