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素质——译者的必要条件
从古至今,中国都不可避免地与世界各国产生各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因而,翻译应运而生,并且在21世纪的今天显得日益重要。然而,纵观国内的翻译市场,译作的质量参差不齐,“搞”翻译的人很多,而真正“懂”翻译的人很少,能够让人们认可的译本更是少之又少。
笔者在翻译公司时就发现,在外宣、旅游、法律、科技乃至文学等领域,翻译中出现错译或漏译的现象仍比比皆是。文军等人早在2002年的“信息与可接受度的统一”一文中归纳出八大错误,虽是针对中国的旅游翻译市场的,但也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的翻译,即“1.拼写2.遗漏3.语法4.表达5.洋泾浜英语(中式英语)6.用词不当7.累赘8.文化误译”(文军,2002)。现今拼写和语法问题随着译者的专业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改善,而笔者认为翻译中的其他错误主要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差异和中西方不同的语言习惯;二是译者自身主体的原因,比如理解或表达的问题,还有翻译的态度、责任心等因素。这些因素都给翻译带来了许多的阴影,甚至产生了难以预料的后果。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翻译素质,却是译者的必要条件。笔者根据自身的翻译实践,从现实角度来探讨译者应该具备的翻译素质。
一. 译者对于双语能力的掌控
双语能力,包含的是对母语和目的语的熟练掌控和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能力,这是译者必备的第一条件。并非每个懂英语的人都能做翻译,译者本身必须从原作中去理解作者,从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去把握原作的目的和意图,克制自我,遵从原作者,做到忠实,这是第一步。
同时,对于读者来说,译作本身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输出过程,如果译者的汉语能力不够扎实,就无法准确表达出原语的艺术效果。郭沫若曾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因此,只有真正灵活地穿梭于双语中,熟练地进行转换输出,才能避免出现误译,错译的现象。
笔者走访了许多翻译公司,发现如果只是普通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即便过了专业八级的,都未必能胜任翻译。译者对双语能力的掌控,不是指单纯意义上能够掌握英文的读写能力,它必须是个理解加再创作的过程。理解,体现在对原作的“忠实”;再创作,体现在对于目的语的良好掌控和对受众认识的把握;二者缺一不可,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翻译实践,慢慢地体会,不断地磨练出来的。
二. 译者须从文本特点角度来权衡译文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译者要考虑不同的用词和表达手法,不能千篇一律,逐字翻译,这是在翻译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如果遇到旅游文本,要充分考虑它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型文本特点,不能拘泥于汉语原来的词句,要根据英文旅游文本的特点,对汉语文本进行改译或增补等,同时要考虑西方受众的接受程度,必要时必须弱化西方受众不好理解或容易产生误解的信息。此外,有些文中出现的代表中国特有的等级观念的词汇, 如,“某领导下榻宾馆”的“下榻”,或是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却无任何实际意义的官话套话, 如“隆重召开、胜利闭幕”, “资金运作安全,项目建设安全”等等,这些意识形态过重的话语或词汇在翻译时就需要进行改译处理。
而如果是法律合同文本,就要从法律文本的角度出发,因为法律的“强制性、权威性、严肃性”使得它的行文具有自己的格式规律和套路,所以,合同文本语言要求准确、规范,对专业用语的使用要求很高, 行文必须准确, 即“准确性、庄重性、严谨性”(潘红,2004:261)。 比如,合同的签订,法律文本均以“… made and signed by and between … ”作为特定的开头;而要表达“今后,将来”的含义,我们不能用“in the future”,而要用法律中特定的“hereafter”等等。 这些有法律文本特点的词汇是需要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不断积累而来的。
无论是哪种文本翻译,均要求译者要充分了解该文本的文本特点,熟悉该领域的专业词汇和知识,同时还要考虑到目的语的阅读人群的接受度,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例如: 笔者在翻译《夜莺与玫瑰》中遇到的一句话
“All night long she sang, and the thorn went deeper and deeper into her breast, and her lifeblood ebbed away from her.”
译文1:她整夜的,啭着歌喉,那刺越插越深,她生命的血液渐渐溢去。——林徽因
译文2:整整一夜她唱个不停,刺在她胸口上越刺越深,她身上的鲜血也快要流光了。 ——王林
译文:3:她整晚整晚地唱着,而刺尖,一寸寸地扎入她的胸膛,鲜血,从她身体里一滴滴地流走…… ——笔者
对于林微因的译本,笔者认为虽然忠实于原文,但没有考虑到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孩子多半是感性的,也因此对语言的敏感度更高。在译文1中所使用的“啭着歌喉”“ 溢去”以及“血液”都太正式,而且就儿童而言,用词太大,他们很难理解,所以也无从去想象。这对于以想象思维为主的少年儿童来说,译文1 不会引发他们的兴趣。而译文2 在这方面的处理上好过译文1,用词简单明了不过缺乏了儿童文学的特色语言;而在译文3中,笔者考虑到了儿童文学的特点,加大叠词的使用,用夸张的手法,更能把孩子带入画面,让其身临其境,形象生动。充分考虑文本的特点并以此来决定译文的语言特点,这是笔者在翻译中最深刻的体会。
三.译者的责任心
作为译者,责任心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抛开文化差异和理解的错误,许多的翻译失误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所造成的。有时因为赶时间,遇到了一些词汇就想当然地翻译,没有经过确认就下译文,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误译的情况。只有端正翻译态度,有责任心,译者才可能有意地去避免一些可能的错误,特别是当涉及到异域文化风情时,遇到不熟悉的俚语俗语的用法,如果不去追根究底,想当然地翻译就会照成很多遗憾。这点在外宣和科技的翻译上显得尤为重要,要知道,“外交无小事”。外宣翻译决定了中国对外宣传的效果,反之,也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笔者在福建省某市的市情介绍中遇到“XX市下辖XX、XX以及金门县(待统一)”被译为“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XX City,there’re XX, XX and Kinmen County (to be reunified)”。其中“待统一”译成“to be reunified”看上去似乎很登对,然而深究起来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区区的三个字,既要考虑对原文“忠实”,又要避免政治的敏感问题(台湾尚未与祖国统一)、还要能意思清楚、扼要明了,所以改译成“still under the control of Taiwan, a breakaway province”,而不能用“not reunified with the motherland yet”,因为如果是后一种译法,大家会有新的疑问,那金门县现在归属于谁管辖,与中国是什么的关系呢?
四. 译者必须朝着“一专多能,T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接触了翻译后,笔者才豁然发现自己的浅薄,法律的艰涩难懂,科技的高端前沿,经贸的复杂专业,每一项对于英语专业的人来说都是无可奈何。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实很缺乏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译员光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就像个万精油,没有专业性,似乎哪儿都能抹,却哪儿都不专。而作为译者,所接触的翻译材料大多都五花八门,你常常会遇法规政策常识、国情历史或是商贸金融方面的专业词汇,如果你不能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博古通今,并熟悉各行各业,那就一定要做好译前的各种准备和平时的点滴积累,努力做一个“杂家”或“万事通”,因为,翻译,无处不在。
例如:笔者在商务文本的翻译中曾遇到过这样两句话;
He gave his house as a security.
Treasury securities are revalued daily.
在这两个例句中的“security”跟日常语篇中“安全”是没有任何什么关系的。在商务领域中, “security” 实际上有专门的含义,上面的句中它的意思分别为“抵押”和“国库券”。如果此时译者不了解商务领域的用词或没有日常的积累,再加上缺乏足够的责任心,没有去细查这个词汇,那么就必然出现误译和错译的情况。
因此,笔者建议,译者最好要选择一门专业领域,比如新闻、经贸、法律或科技等,深入研究该行业,把这个领域做好做尖,真正成为这个行业的翻译专家,这样才可能在这个领域站住脚。因此,译者必须朝着“一专多能,T型人才”的方向努力,博闻强识,又行业专攻。
总之,随着翻译工作在国际交流中越来越重的作用,译者的角色扮演也越来越关键。高素质的译者能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也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