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思维宁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思维
一、宁夏花儿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花儿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约产生于明代。它通过原生态的演唱手法真实地记录西北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宁夏花儿作为花儿的一部分,主要流行于宁夏南部的海原县和中部川区。分为“整花”和“散花”两种,“整花”以长篇为主,“散花”形式自由,可以即兴发挥。与川区花儿相比,海原花儿唱起来更加高亢、激昂,时而激情迸发,时而委婉细腻,是回族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长期以来,对宁夏花儿的研究主要围绕其文化内涵、传承与保护和区域性差异等几个主题展开。在研究路径上:一是从基础理论入手对宁夏花儿的历史渊源、概念、内涵和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此类研究在当前乃至今后仍将伴随着保护传承工作而延伸;二是关于宁夏花儿保护与传承的理念、原则、办法和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当前关于此类研究因其老生常谈已渐进尾声;三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研究。当前此类研究存在着入手较晚、难度较大、成果较少的现象。但因其兼顾了宁夏花儿的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以及影响力塑造与拓展等协同创新模式而颇具研究价值和学术挑战。
目前,就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而言,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教学和课程教材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作为保护与传承基地的关键作用未能得以有效发挥。因此,在区域内高校进行宁夏花儿保护与传承课程研究及教学实践是目前宁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能够丰富和发展区域高校艺术专业课程理论,探索并寻找地方高校特色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律。(656字)
二、宁夏花儿课程开发研究是推进音乐文化发展繁荣的源动力
古人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千百年来,音乐艺术不仅深刻地表现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真实地抒发着我们的内心情感,而且艺术也以自身特殊的魅力感染着人类,教育着人类,塑造着人类真善美的内心世界。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用优美的旋律和线条打动着我们的心灵,它用华美而高雅的声音和色彩撞击着人的灵魂。在艺术力量的感染和熏陶下,人们更加懂得了人间生活的美好,在美妙的旋律和感人的和声中,人们逐渐自觉地改变和提高自己的气质和修养。因此,把广博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引入教学机制,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宏大构想,践行了“中西并举,以中为主”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思想。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文化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提出了“小省办大文化”的战略主张,力图将宁夏花儿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歌种,打造成为服务宁夏、宣传宁夏的文化精品。宁夏高校作为自治区人民政府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引领文化的重要基地,有责任、有义务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行动、建言献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基地走进高校,为花儿音乐教育的各项教改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宁夏花儿传承课程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与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和《宁夏回族音乐史》研究成果也在印证着宁夏花儿的影响力。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传统音乐教育,从2009起宁夏高校乃至中小学掀起了“花儿进课堂”的教改热潮,启发带动了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逐步将声乐、器乐、民间舞蹈等引入教学机制,各科教学都对宁夏花儿音乐进行合理的开发探索。钢琴、提琴等西洋乐器也把宁夏花儿音乐引入教学与实践环节,推行“中西并举,以中为主”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思想。通过上述努力,不仅能够保护传承和欣赏研究花儿这门民间艺术,更让学生在学习演唱宁夏花儿的过程中理解民族优秀文化,感受民族精神的博大和民族文化的深厚。
综上所述,花儿的传承课程研究已成为高校音乐艺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只有加强宁夏花儿传承课程研究,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艺术人才。(957字)
三、宁夏花儿课程开发研究是推进音乐类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思维
当前,关于宁夏花儿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研究,虽然着入手较晚、难度较大、成果较少。但其兼顾了宁夏花儿的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以及影响力塑造与拓展等协同创新模式而深受宁夏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关注。
纵观全国高校小提琴教学实践,长期以来一直是固定西洋音乐为主流的格局,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因乐制或习惯,亦或是创作、演奏、教学的局限性,长期以来或难以介入,或不受重视。宁夏高校亦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有长期从事小提琴教学与演奏工作,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娴熟的演奏能力和技巧的资深教授;有立志于在小提琴教学中保护传承发展民族音乐,将其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的专家。他们借“花儿进课堂”的东风,在小提琴教学中把宁夏花儿音乐引入教学与实践环节,推行“中西并举,以中为主”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探索宁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创新之路。
一是围绕宁夏花儿保护传承、高校地方课程开发等主题,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对各级政府出台的关于宁夏花儿保护传承的政策文本和传承实践材料进行搜集;二是对宁夏花儿艺术传承研究机构管理人员进行走访,并对相关文本资料进行实地搜集整理;三是对宁夏花儿的主要传承人进行访谈,对花儿音乐课程及花儿传承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为课程开发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创作宁夏花儿音乐元素鲜明突出的小提琴作品,赋予宁夏花儿音乐新的内容、新的主题、新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用小提琴演奏宁夏花儿音乐,为花儿传承课程开发研究与教学实践开辟新的路径;五是开设宁夏花儿音乐主题的器乐合奏、重奏、齐奏课程,充分调动小提琴专业学生的积极性,投身宁夏花儿艺术实践之中;六是邀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资深教授参与研究,通过共同合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音乐理论研究、民族音乐知识、西洋音乐常识等方面为小提琴在宁夏花儿传承课程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有力支撑;七是开设《花儿十讲》从花儿的定义、本源、人文艺术价值、民族特点,到腔调结构、演绎发展和开发保护等进行系统解读。
令人振奋的是以宁夏花儿音乐元素为主题的歌曲《花儿留住天下客》、《摘枸杞》和弦乐四重奏《心曲1》、独奏曲《心曲2》,通过师生的自己的艺术之手得以绚丽绽放。我们利用小提琴音色优美,歌唱性强,有丰富表现力、亲和力的优势将富有宁夏花儿韵味的《心曲1、2》作比较完美的诠释。在教学实践中,让小提琴主修生进行练习、试奏,并在演奏的过程中进行修改,采取课堂教学中边试奏、边讨论、边修改的方法,使《心曲1、2》日臻完美并亮相于小提琴花儿音乐会的大舞台。希望通过花儿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使小提琴音乐成为宁夏花儿开放的沃土,登上国内乃至世界的艺术舞台,绽放绚丽的民间艺术之光。希望通过花儿课程开发研究,让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成为既能演奏外国小提琴作品,又能演奏中国民间音乐作品的艺术人才。使学生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并热爱民族优秀音乐文化遗产,并立志为宁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竭尽一己之力。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