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斯凯尔夫人小说的伦理观再解读
1 曼彻斯特当时背景简介
作者作品中的故事多取材于其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反思。处于英国经济嫉妒繁荣的维多利亚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为英国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资本在这一时期大量的积累。伴随而来的是社会问题的日益凸显。包括贫富分化,资本家与普通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而英国的贵族则沉浸在国富民强,统一世界的伟大梦想之中,忽略了其政治体制中的诸多弊病。贿赂之风盛行,出现买官等一系列反常现象。也催生了宪章运动等普通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剥削,希望借助政治的力量为他们获得应有的权利的行为。当贵族统治阶层醒悟时已为时晚矣,大英帝国逐渐被美国、俄国等超越。维多利亚时代的富饶大概延续了70至80年左右,这么长的时间段以及面对深刻变化的时代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为作家们提供了广泛而生动素材,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以及优秀的作品。小说类作品尤为出众,且多以揭露批判现实为主。产生了卓越的女性作家如勃朗蒂姐妹、盖斯凯尔夫人;还有著名的小说家狄更斯、萨克雷、与特罗洛普等人。他们大胆的向社会尖锐的矛盾问题发起攻击,盖斯凯尔夫人更是以一种女性特有的视角向传统的女性伦理观念发起冲击。
2 盖斯凯尔夫人身世背景简介
盖斯凯尔夫人,原名伊丽莎白·克莱格雷恩斯蒂文森。1810年生于伦敦,其父亲信奉唯一神教。幼年丧母,后被寄养于姨母家,14岁时接受女子学院的教育。22岁时与唯一神教牧师威廉·盖斯凯尔结婚。在丈夫的鼓舞之下,为忘却唯一的儿子早逝的痛苦,她开始尝试写作。有趣的是当时英国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在法律上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所以她发表小说均用丈夫的名字。这也是盖斯凯尔夫人这一笔名的来历。或许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对于生活中所经历的事件的体会感悟催生了她一部部现实动人的作品。学术界对于夫人作品的探讨,回归到她的身世上更多的集中在她唯一神教的家庭背景之中。正如上文所说,她的父亲是唯一神教的信徒,而丈夫是曼彻斯特的唯一神教的副主持,她平日也多帮助配合丈夫办些慈善活动和关爱照顾困苦的病人。这样的工作,使得她能够深入了解这一群在工业革命背景下,深受苦难的工人阶级,为其写作以及作品的真实性垫定了基础。再加上其独特的女性身份,为其作品的主题,反映社会问题以及女性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3.1 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盖斯凯尔夫人第一部长篇小说《玛丽巴顿》是以劳资矛盾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围绕小说主人公之一的约翰·巴顿一生勤勤恳恳工作,但是却落得在困苦的生活难以自拔;儿子在恶劣生活环境下被疾病夺去生命;妻子的精神失常和早早离世。由此引发他的反思,而逐渐得出资本家才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并且他的视野也由此扩大,他看到了和他一样,饱受资本家的剥削,辛勤劳动却始终过着困苦的生活的广大工人阶级;而资本家们却能够过着夜夜笙歌般舒适的生活。在那之后,他便联合起其他工人,试图通过请愿和罢工等方式获得应有的如改善工作环境等需求。这样的运动得到了广大的工人阶级的支持,最终发展壮大为一项全国性的宪章运动,他也被工人们推举为代表,去向伦敦的领导者请愿。这样积极的反抗,是作者基于英国当时真正发生的事情所著,尽管运动以英国议会的否决而失败,但是,作者借一个辛勤劳动大半辈子的工人阶级的觉醒,来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中资本家与工人阶级尖锐的矛盾;并通过后续的约翰·巴顿的被解雇,最终走上杀害资本家也是其厂主的儿子哈利·卡森的道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种阶级矛盾的尖锐性,以及作为劳动人民的工人阶级的深重苦难;同时也对工人阶级意识上的觉醒并团结起来,积极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花费大笔墨进行书写。这种反映人人生而平等,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的价值观念无疑对当时这样的思想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作者在这场以老约翰为主角的本该以悲剧收尾的故事中,以老卡森在老约翰的自首忏悔下原谅其罪过的行为,试图植入一个好的故事的结局。这样的结尾是受到了诸多评论家们的一致批判。但是,结合作者唯一神教信仰的背景,不难发现,这样的结局是作者寄托自己良好的希望通过信仰,通过基督的普世之爱以及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只要真心悔过,便能够得到宽恕来解决世间的纠纷。是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景,似乎也是对于工人阶级不断的努力改变这样的环境的鞭策。是其对工人阶级苦难的深切同情,而无法改变事实的无可奈何。在另一部长篇小说《南方与北方》之中,作者再次着眼于阶级矛盾,通过综合具有英国南北两方经济头脑与文化修养的资本家的理想化形象,试图通过资本阶级的自我改良来达到改变工人阶级的苦难的目的。这种局限性再次暴露出作者作为一个女性所特有的对于美好事物的盼望。这次,她所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中,用到了爱,通过资本家形象的男主人公为获得出身贫寒的女主人公的青睐而主动的为工人阶级着想,解决他们困苦的境况。正如评论家而言,作者在解决阶级矛盾时并没有展现出真知灼见般的见解,不过她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并做出积极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并且,她作品中温暖感人的情节,也把劳动阶层的喜怒哀乐展现了出来,使得人们对于这一阶层有了更多的认识,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也为改变他们的现状搭建了一个平台。
3.2 女性伦理观
作者是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一方面,正如上文提到的,当时英国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在法律上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所以她发表小说还需要用丈夫的名字;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女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也开始走出原有的限制,走上了工作岗位。《玛丽巴顿》中当裁缝的女主人公、外出做工的妇女以及为外出做工妇女带孩子的寡妇等。更具有代表性的是《露丝》这部作品。作者在《露丝》是以失足女性露丝·希尔顿为主人公,以她的经历,她的行为为主线,融入作者对这样的极具代表性的女性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女性伦理观念。作品中女主人公遭受贫寒与被富家子弟的欺骗抛弃双重打击,还未婚生子。受尽旁观者的鄙视。在困顿之中,作者着笔于露丝表面失足下灵魂的闪光点,在她身上,作者极尽笔墨,为读者展现出的不是一个失足妇女的失意,痛不欲生,反而能够感受到她身上散发出的自我救赎的可爱,以及一种博爱。在白林汉遭受瘟疫肆掠奄奄一息之时,她挺身而出,尽心照料。作者在此时又突然一转,白林汉恢复了健康,而露丝却染病身亡。这样的笔锋转变似乎不太符合作者女性思想中美好结局愿景。不过,女主人公悲剧的结尾,似乎更能引起人们的反思。正如经典的表述,“往往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在失去了露丝之后,人们才能够更加客观的去评价她,才能够认识到她人性中闪闪发光的东西-爱。这个时候的露丝和《玛丽巴顿》中的老卡森似乎具有相通之处,宽恕别人的罪过,而自身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露丝》中反抗传统父母操办婚姻的布莱德;《南方与北方》中的具有强烈个性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西尔维亚的两个恋人》中女主人公与两位男性的爱恨纠葛;以及她强烈的爱恨感情,以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无法原谅欺骗了她的丈夫和害死了其父亲的仇人;《妻子和女儿》中吉布森医生两个女儿莫莉和辛西娅。她们有着迥异的性格,莫莉朴实,待人真挚;辛西娅漂亮,但心眼颇多。小说为围绕她们俩的爱情故事展开,照常理来说,辛西娅应该受人唾弃,但是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对其的不削与厌恶,更多的是理解,以及利用这一形象的反衬作用。可以说从其作品中,作者在面对女性这个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表述女性顺从的同时,重点指出女性热情、朴实的美德;又表现时代背景下,部分职业女性的独立性格。集体体现了在那样一个富于变化的时代中,女性走出家庭桎梏后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她们在这样的挑战下的抗争与努力。在重重的矛盾中,挑战不平等的男女地位,为女性赋予了顺从之外的独立人格的追求。呼吁社会改变对于失足妇女的态度,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与理解,这样的思想无疑是超前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作者基督信仰中,宽恕与爱的主题。正因为如此,她的观念也受到女权主义的探讨。总之,作者以敏锐的视角将女性这个特殊的阶层的特殊变化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既代表了女性崛起的欲求,也展示了她们的行动。
4 结束语
盖斯凯尔夫人的作品中,对于工业革命期间的英国底层工人阶级的命运的追踪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的细致描绘,起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让读者能够深切的感受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特点。无论是工人阶级的宪章运动和罢工请愿,以及广大女性走出家庭的限制、走出社会的限制、走出时代的限制的探索。我们都能够深切的体会到作者在作品中所饱含的一种深切的同情之心,一份对于爱的追寻。诚然,这种用爱来解决阶级矛盾的思想存在极大的弊端以及不可行性。但是也表现出当时女性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对于男女平等,男女互尊的渴求,这种伦理诉求,通过文字的形式得以广泛传递,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女性解放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并且,女性在这一时代的崛起,特别是文学上,填补了某些男性视角所无法达到的细腻,给予读者一种更加广博,客观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夫人的作品在我国民国时期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了解英国的崛起之路提供了更清晰的认知。为我国的改革与进步贡献了力量。其对于阶级矛盾,劳资问题的阐释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评论家们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让人们反思文化大革命与改革之路。并且由于我国处于特殊的改革开放时期采用的市场经济体制,难免出现资本主义发展中面临的剥削问题。这几年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等等,与那个时代的工人阶级确有相似之处。她对于女性伦理的叙述,在现如今仍然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现在大力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怎么样才能够和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和谐阐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又分为男性与女性。两性之间的关系无疑是和谐建设过程的重要着手点。为什么时下新闻报道中多出现某某男性向心仪姑娘表白不成而对女性进行各种迫害,甚至酿成惨剧。其原因之一便是对于女性的不尊重,换言之是对于女性的不了解,而采取盲目的行动。而尊重女性怎么才能够办到,盖斯凯尔夫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她在那个时代中阐述了她对于女性伦理的看法,当然,这种伦理思想不一定能够全面的反映我国的情况。但是,这种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是该引起我们深思的。只有建立在对女性的伦理思想的充分认识之下,才谈得上尊重,才谈得上在两性关系这一方面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这也需求我们国家能够出现如夫人一样,能够以敏锐的视角去探讨描述新时代的女性的喜怒哀乐以及区别于男性的特质,展现大多数女性的需求。总之,对于盖斯凯尔夫人的作品的探究远远不止与此。以史为鉴,向来是我们的优良传统,相信类似的探索之中,必然能够获得更大的裨益。
参考文献
[1]杨亚敏.盖斯凯尔夫人小说《露丝》的女性主义伦理解读.山东师范大学.2008
[2]胡亦乐.试论盖斯凯尔夫人笔下的妇女形象[J]’山东外语教学1991,44(4),25-30.
[3]王亚芳.论盖斯凯尔夫人小说中的伦理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盖斯凯尔夫人.妻子与女儿[M].秭佩,逢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